李少飛
有效的閱讀教學,對于理解文本內容,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有效閱讀教學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引”導“悟”——教師妙處點撥
一部樂曲有它的主旋律,一篇文章總有作者的情感體現,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在文章的空白處、形象生動處,挖掘文字隱藏的情感,使學生在感受文本,在與作者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
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精神熏陶,獲得情感體驗呢?在教學中,我以師者身份引導學生思考,自主地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文本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波、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領悟語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學生對掃路老人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老人以苦為樂、喜歡掃路工作、喜歡天游峰的一草一木……”等表層上,我覺得還不到位,不夠深刻。于是,我設問:“老人的短短話語,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人的‘自在悠閑、悠然,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人愛天游峰的山,愛天游峰的水,愛天游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說到底,老人從內心熱愛的是什么?”學生沉默片刻后競相回答:“老人熱愛這里的生活,老人用心愛生活,老人心情很開朗。這么苦,這么累的工作,老人卻感到快樂、感到悠閑?!谱窒旅媸莻€‘心,一個人快樂不快樂,悠閑不悠閑,在于自己的內心。”我追問:“此時此刻,再縱觀全文,你的心里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老人?”我給了學生兩分鐘的思考時間,一個全新的老人形象展現在孩子的心目中。
學生充分讀書感悟,自主探究領會,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徜徉于文本語言中,他們的精神就會和文本的情感強烈碰撞。
二、以“問”引“思”——關注學生體驗
學生是能動的主體,對他們主體地位的尊重,需要智慧,更需要行動。“高效的課堂要將兒童從規(guī)訓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說、能思、能動”。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教師要會“問”。
教師的會“問”重在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竭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提供敢說善思的內容,關注學生真實靈動的課堂體驗。
以“問”引“思”,要精心設計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挖掘文本語言的內涵,還原情感體驗,掀起感情波瀾,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學《理想的風箏》一文,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放風箏。放風箏時,劉老師臉上漾出甜蜜的笑,“他的笑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劉老師為什么會漾出甜蜜的笑呢?”這一“問”,激起了學生的語言和情感的碰撞,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和表達的話題。
再次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在這樣的思維沖擊下,學生入境入情移情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層層深入,由感悟笑容到感悟笑中甜蜜、笑中堅強、笑中自豪、笑中深意,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學生。
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問”是點醒,是激活,是誘導學生感悟真情、開啟心智之門的鑰匙。
三、以“寫”還“真”——師生情感共鳴
在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深刻領悟到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在閱讀教學中找準合適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既品味、消化、積累課文的語言,又進行語言的運用實踐。讀與寫相結合,以“寫”促“讀”,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確定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
許多文本的情意性很濃,有些更是難以言說的深情。情到濃時人自醉,這樣的情感,不妨先引導學生品讀相關語句,在讀的過程中,營造出一種氛圍,然后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體驗中,進行情感的宣泄,產生表達欲望。在教學《姥姥的剪紙》中祖孫情深時,我先引領學生品讀詞句,揣摩字詞背后隱含的神思、情義,從而將姥姥對外孫的疼愛帶入學生胸懷,讓學生為祖孫情意所感動。接著,我安排了以下環(huán)節(jié):“今天,我又收到了姥姥寄來的剪紙,不禁難以入眠……請你提筆給姥姥寫一封回信,說說你的心里話。”“情動而辭發(fā)”,這樣的寫,是對姥姥愛的回應,也是學生由內而外表達的需要。很好地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和體驗,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緊扣留白,精彩補白,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想象力。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智慧地借助文本留白,并運用好文本留白,就能激活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使學生終生受益。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依托文本中的留白,啟發(fā)學生想象,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以求實現“讀寫共進”。
如有的課文在結尾留下藝術空白,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時,對文章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通過合理想象進行續(xù)寫訓練?!稅壑湣返慕Y尾女店主的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話語中隱含著女店主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因此,安排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不但體現出了對文章情感的一種延續(xù),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深入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3.仿寫語段,形成積累,實現語言的遷移。
在教學中,仿寫是學生表達實踐的重要途徑和形式,是學生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訓練手段。根據能力訓練的漸進性原則和鞏固性原則,教師讓學生以文本為例子,可從仿篇、仿片段或仿句入手,學習語言規(guī)律,以文本為拐杖,嘗試語言的練習;由文本作遷移,在練筆中形成語言技能,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如,在教學《槐鄉(xiāng)五月》一文時,我先請學生欣賞課文段落:“‘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九九尽⒆觽兣軄砹耍@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痹僬垖W生細細品味段中擬聲詞的魅力:通過“嗡嗡嗡”“啪啪啪”體會五月的槐鄉(xiāng)事物都沉浸在歡樂中:蜜蜂忙著采蜜樂,孩子忙著采花樂……在句子中恰當地運用擬聲詞,就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的特點、人物的心情、動作的狀態(tài),使讀者產生聯想,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語文課堂實踐中,“引”、“問”、“寫”雖是策略,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體現了方法引領、有效閱讀的教學理念。我不僅教會了學生語言,還教給了學生方法,啟迪了他們的智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提高了閱讀教學質量,如春風細雨,悄然入心,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