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生活中很多學生愛讀書,卻不怎么愛上語文課。這是什么原因呢?認真觀察和反思閱讀教學過程發(fā)現,問題主要是學生未能真正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未能得到有效地彰顯,自主性沒有獲得確認和培養(yǎng),閱讀中個性化的體驗缺失或被忽略,學生未能真正有效參與閱讀過程。這是導致他們語文學習激情不足、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個性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p>
教育要促進個性發(fā)展,滿足個體的興趣愛好,承認個性的感悟,如此創(chuàng)造能力才會提高,學生才更有激情走進語文課堂中去。因此,我們要呼喚語文教學的個性化閱讀,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
一、尊重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獨特閱讀體驗
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體驗,關注其內心世界,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讀文本,表達獨特理解和感受。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要能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要能促進學生通過閱讀思考獲得個性理解。這種個性理解,才是學生的語文生長,教師要積極培育。
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教師指導學生們討論愛因斯坦是不是個偉大的人?初步得出結論:是個偉大的人,因為他為科學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他孜孜于科學研究以致沒有時間料理自己的生活。但有一位女同學不同意這個觀點。她認為:在科學上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但在生活中他的確是個邋遢的人。不能因為他的偉大就把他的缺點也看成是優(yōu)點。即使再忙,把衣服穿好的時間也是有的。很多也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并沒有變成他這個樣子。這顯然是她深思的結果,有她的價值觀念參與的個性的深思。這是具有價值的閱讀。而且敢大膽說出與老師、同學不同的觀點,這種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
二、尊重差異,創(chuàng)設個性化閱讀的氛圍,幫助實現個性化的閱讀感悟
每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無不有自己的閱讀個性,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氛圍,讓更多學生能在閱讀中獲得個性感悟。學生不同,理解、感悟能力也不同,教師要尊重個性差異,轉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個性和智慧,能動地謀求自身發(fā)展。
尊重差異,還在于創(chuàng)造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閱讀的氛圍。教師民主對待學生,善于傾聽,學生才敢于彰顯個性,樂于表達。比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大部分學生能感悟到斯捷潘老人放棄打獵的原因是他覺得“這是多么可愛的鳥兒啊”,不應該去傷害它們。但有學生的感悟更進一層:他是被天鵝同心協(xié)力戰(zhàn)勝困難的場面所感染,被老天鵝奮不顧身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后者的理解顯然要高出很多。這就是個體能力的差異。教師尊重差異,更要彌合差異間的距離,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使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這時組織學生討論天鵝“可愛”在哪里,學生經過研讀、感悟,就能普遍增強閱讀感受力,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原來止于字面的理解得以升華。
三、要重視文本意義的閱讀感悟,謀求情感的升華
每則文本,都有表層的和內在的兩層意義。我們對文本的閱讀感悟,正是要透過表層感悟內在的意義。這種內在意義往往隱含在文本的言語形式中。閱讀教學,要幫助學生學會從言語形式入手,學習文本表達的方式,理解表達目的,并獲得情感的體驗與升華。
從這個角度看,教學不能是課文內容的教學,而是教師指導學生帶有個性特點的對文本的解讀,幫助他們延展閱讀的深度。個性化的閱讀與文本意義的解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如《圓明園的毀滅》,文本在于揭示圓明園毀滅的意義,激發(fā)學生不忘國恥,引發(fā)思考。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過寫圓明園的建筑宏偉來展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對圓明園的輝煌感悟有多深,對毀滅的慘痛的理解就有多深。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入手,從圓明園的幾個“有”去體會圓明園的建筑宏偉;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有關知識或生活經驗體會描寫內容,使學生更加深刻體驗圓明園的建筑宏偉;最后播放有關圓明園建筑的圖片,引導想象和談感受。欣賞圖片和引發(fā)想象,對擁有相關背景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同學,是對個性化閱讀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對缺乏的同學更是非常有效的幫助和補充。
四、從讀中來,到讀中去,讓朗讀多一點個性化的感悟
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的生活經驗、人生情感、人格精神融乎其間。當學生的個性與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時,個性與個性的碰撞就會閃耀出智慧火花。因此閱讀也不是無情事,要有情感的參與、思想的交流入乎其中。個體不僅通過閱讀獲得深層感受,還要用朗讀把感受表現出來??梢娎首x是和學生的理解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的朗讀情態(tài)各不相同,就是因為他們在閱讀體驗中得到了個體獨特的感受。所以,朗讀指導,首先要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感悟,然后再讀。這樣,既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語言文字的奧妙與趣味,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又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和同學引起觀點的碰撞交流,讀出個性來。我想,這才是個性化閱讀的主旨所在。
實際教學中,卻常常見到這樣的有感情朗讀指導:“這里該讀重一些……這里要讀輕一點……這里要用什么感情來讀,這里……”這樣的朗讀忽視個性的感受,學生的理解能力怎能提高呢?而且感情是可以通過老師的說教傳遞的嗎?強調閱讀技巧,把一堂好好的閱讀語文課上成了閱讀技巧訓練課。即使讀得聲情并茂,也只是讓人聽起來有感情,而不是有真正個性情感的朗讀。如果這種不從接受者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使學生錯誤地認為閱讀就是跟著老師的節(jié)拍,應付提問,琢磨答案,而與自己無關,以致迷失了自己,久而久之喪失了閱讀的渴望,豈不哀哉?
語文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體驗、感悟,學生的閱讀自主性才得以實現,學生的個性才能得以更好地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師應該像一位出色的指揮家,不僅僅強調音符的準確,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個性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古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