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海波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渠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極大地發(fā)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jié)了一些方法,在此與大家探討。
一、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按照具體學況,將全班學生按每四人分成一個小組,這樣每個班分成的小組是11個或者12個。四個學生合作學習,小組內(nèi)設小組長一人。小組長負責監(jiān)督,首先看每個小組的學生誰先掌握,在組內(nèi)形成競爭,然后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這樣由點到面,最終營造出全班同學人人參與,輕松、緊張而又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效率不斷提高。
一般來說,簡單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掌握,而回答問題時,個體差異就顯現(xiàn)出來了。例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全班學生都可以記住鴉片戰(zhàn)爭的起止時間、發(fā)動者、簽訂的條約名稱,而在學習“南京條約”時,每個組就會出現(xiàn)兩個學生不能獨立背誦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啟發(fā)小組長發(fā)揮作用,有的小組長就采用四個同學先每人背一條的方法,然后增至每人兩條、三條,最終四條全部掌握,省時省力,收效非常好。
二、讓學生自主選擇要回答的問題
教師上課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板書。筆者在這一點上很注意,通常會把全課內(nèi)容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具體問題,即通常所說的知識問題化、問題要點化,所以板書很具體。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之后,筆者會在每一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看著板書的問題,自主選擇進行回答。這樣他們不至于被教師正好提問了沒有掌握的問題而陷于被動尷尬的局面。讓學生自己選擇,可以讓他們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因為他們不可能什么問題也不會。
例如:教學“北伐戰(zhàn)爭”這一課,本課原來的子題目是:一、黃埔軍校;二、北伐戰(zhàn)爭;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筆者通過認真?zhèn)湔n,研究發(fā)現(xiàn)原來的子題目有點大,尤其第二個子題目,北伐戰(zhàn)爭包含的內(nèi)容太多,完全可以細分一下,于是就打破了課文的子題目,設計成這樣幾個題目:一、國民黨一大;二、黃埔軍校;三、北伐戰(zhàn)爭;四、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五、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六、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這樣,在講授第五個子題目時,很自然地就運用上了第一個和第四個,進而綜合歸納,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這個問題,并且學生的思路也很清晰。
在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時,讓小組成員按照筆者細分的子題目后面的具體知識點進行自主選擇回答,這給了他們學習的權(quán)利,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采用師生交叉提問的方法
初二的學生具備了一些學習經(jīng)驗。所以,教學時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問題,然后提出問題。
1.同桌一問一答
采用這種方法既可以考察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又可以時刻督促他們做到將問題和答案統(tǒng)一起來。有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情況,如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有的學生會回答成洋務運動的作用。
2.由一個學生對全班進行提問
學生自己設計的問題有時難免不合理,筆者會及時予以糾正,以免誤導學生。這種做法能培養(yǎng)學生自行設計問題的能力,也讓他們從中意識到認真聽課的必要性,同時也能避免許多學生記住了答案卻跟問題對不上的情況。因為要準備提問,準備回答,所以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自然形成緊張積極的學習氣氛。
3.教師提問
陶行知先生說:“發(fā)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苯虒W中,教師每提問一次,就會給學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機會。因為教師的提問總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而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大多很重視,他們認為教師提問的問題難,因此學習的時候準備得會更加仔細、充分。
四、走出課堂,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新課程要求把生活和歷史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歷史教學也應該把社會作為一個歷史大課堂,讓學生置身社會,了解歷史。例如:在講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科技成就時,布置學生了解“神十”發(fā)射的有關(guān)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搜集的資料。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條件的還可以到歷史博物館,了解燦爛的中華文明,欣賞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教師也可以根據(jù)當?shù)氐臍v史文化遺跡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自己制訂課題,教師進行指導,開展歷史研究學習。
總之,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是一門藝術(shù)。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以后就愿意去探索,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了知識,就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