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紅梅
“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這是我送給學生的一句話,沒想到這么一句看似簡單的話竟會改變一個學生。
這個學生名叫吳小敏,他個子較小,平時幾乎不說話,也幾乎不和同學交流;上課從不發(fā)言,也很少參與小組討論活動。他很孤僻,仿佛總有心事,整天悶悶不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了他孤僻的原因:他和他爸爸都是口吃的,講話結結巴巴,他怕別人嘲笑他,所以便自我封閉起來。
因為他不善言談,又不主動與同學交往,同學們便漸漸地忽略了他的存在。在郁悶、孤獨的生活中,他選擇了去網(wǎng)吧來打發(fā)時間,我想了很多法子來引導他,但都無濟于事。
開學一個月后,有一天,他感冒發(fā)燒了,要向我請假,支吾了半天,還是一個字“我……我……”因為表達不出意思心里著急,他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豆大的汗珠一粒粒地滲出來,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我安慰他后,叫他用筆寫明原因交給我,我也用字條回答他。
此后我們經(jīng)常用寫字條的方式來交流。很快地,他什么話都愿意跟我講,也愿意聽取我的意見和建議了。他跟同學交流也是用寫字條的方式,有時上課也跟同學傳遞字條。他的性格變得開朗了很多,不再像剛來時那樣心事重重、郁悶孤獨了,可任課老師的意見卻多了起來,因為這樣傳遞字條很影響教學。
我也覺得傳紙條的確不是好辦法,既不能幫助吳小敏解決問題,還影響師生上課。怎樣才能讓他跟同學們一樣以說話的方式來交流呢?
我記起了很久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有一個小男孩,說話結巴得厲害,常被周圍的人嘲笑,后來他每天都到樹林里口含石子練習朗讀,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長久堅持,從不間斷,后來這個小男孩竟成了一個有名的演說家。我曾經(jīng)送給學生一句話“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何不讓吳小敏也嘗試一下呢?想到這里,我找來吳小敏,和他講了這個故事,并告訴他我的想法及計劃:“口含石子倒不必了,可你一定要從今天開始,每天堅持朗讀,早、晚各一次。一來矯正口吃的毛病,二來積累知識,一舉兩得,我相信三年以后,你一定可以跟其他同學一樣棒!”我擔心他堅持不了,又安排了一個與他同宿舍的品學兼優(yōu)的男生幫助督促。我只要定期給任務并檢查就行了。
一年以后,我發(fā)現(xiàn)和他一起玩的同學多了,課堂上分小組討論問題時他樂意參與了,在路上與老師見面時,他不再是斜著身子一閃而過,而是大大方方地喊一聲“老師好”了。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的文章都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的,這個單元的作文我也要求學生用這種方法寫。70﹪的同學都寫得不太好,而吳小敏卻寫得特別好,按老規(guī)矩,文章寫得好的同學要上講臺朗讀自己的作文。當我念到吳小敏的名字時,全班同學幾乎同時哄笑了起來,吳小敏坐在座位上,一時竟不知所措,尷尬、害羞、不安、著急、無奈全寫在了臉上。這時,有幾個同學舉起了手,說愿意替他朗讀,而一直陪他的那個同學站了起來,說:“老師不是送給我們一句話叫‘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嗎?我們連讓他嘗試的機會都不給他,又怎能知道他行還是不行呢?”說完,他朝吳小敏說:“展示的機會來了,你可以的,上!”
全體同學頓時安靜了下來,我們都在拭目以待。吳小敏健步跨上講臺,捧起了自己的作文本,當著我和全班同學的面,繪聲繪色地讀了起來。我們都屏住了呼吸,靜靜地聆聽。他流暢地讀下去,居然一點也不支吾,一點也不重復,一點也不斷續(xù),而且吐字清晰,聲音宏亮,語速適中。同學們還沉浸在震驚之中時,他已鞠躬退了下來。短暫的寂靜之后,教室里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那是怎樣的掌聲啊,有驚奇,有贊賞,有震撼,有鼓勵,同學們都為他創(chuàng)造了奇跡而喝彩!
最后一個學期,在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時,學生按要求輪流作自由發(fā)揮的課前演講,也就是講講自己的心里話。輪到吳小敏演講的時候,他不拿講稿,臨場發(fā)揮,講了很多感謝同學和老師的話,使一些同學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2008年中考,吳小敏和陪他朗讀的同學一起,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柳州市的重點高中。
是呀,不試一試,怎么能戰(zhàn)勝自我?我為吳小敏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