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衍
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獲得幸福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去幫助別人。給予別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幸福感也就越強烈。助人為樂不僅是人類的美德,同時科學(xué)和醫(yī)學(xué)試驗也證明了,助人為樂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狀態(tài),消除或者減緩憂郁癥、孤獨感等心理陰影,同時也讓人感到精力更加充沛,更加健康長壽。
助人為樂,或者利他主義,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叫做“互惠”,現(xiàn)在一個流行的說法叫做“雙贏”。也就是說,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你同時也得到了回報和滿足(可能是非等價交換),給予方和接受方都受益了。這個原則是鑒別助人為樂的行為是否有益,是否可以持續(xù)發(fā)展,是否可以導(dǎo)致幸福感的重要準則。也許有人認為,助人為樂肯定是好事情,一定會有好結(jié)果的。其實不然。在助人為樂這個問題上存在著許多誤區(qū)。下面我就試著簡單分析一下幾種典型的誤區(qū)。
一、“大公無私”。宗教家、教育家、演說家等等哲人們都教育人們,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不能想到自己的私利,一動私念,你幫助別人的善舉就目的不純了。這樣說有一定道理,但是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yún)s是誤導(dǎo)了人們的思想。我一貫強調(diào),人對自己的認知是一切為人處世的起點。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他就談不上給別人帶來幸福。大公無私是什么?是傾囊相助,是廢寢忘食,是拋妻離子,是鞠躬盡瘁??墒墙Y(jié)果會怎樣呢?今年《感動中國》中榜上有名的沈浩就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典范。他六載離家,小崗村農(nóng)民的生活在他的帶動下富裕了,可是他年僅45歲就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他的大公無私真的給誰帶來幸福了嗎?在我看來,小崗村的農(nóng)民應(yīng)該感到恥辱,靠別人的無私換取自己快樂,這能叫幸福嗎?沈浩給自己的妻子兒女帶來的是終身悲痛和遺憾。他讓自己英年早逝,大大減少了他應(yīng)該為社會、為自己的家庭所做的貢獻。如果無私的人都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這無異于殺雞取卵,這有什么幸??裳阅??所以說,助人為樂的人“大公小私”就已經(jīng)很難能可貴了,因為沒有這一點小私,就談不上互惠,談不上雙贏和可持續(xù)性幸福。
二、“有求必應(yīng)”。歷史上最受到推崇的恐怕就算《水滸傳》里的宋江了,因為他對別人是有求必應(yīng),揮金如土,所以得到“及時雨”的美稱。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有求必應(yīng)可能不是助人,而是害人。助人為樂有一個小原則叫“救急不救窮”,誰家揭不開鍋了,你幫助他是對的,可是因為他窮(比如窮親戚),三天兩頭來找你“借錢”,如果你大發(fā)慈悲,解囊相助,持之以恒的話,那就真的把他害了。窮要靠他自己奮斗,如果靠別人的資助維持生計的話,他們就產(chǎn)生了依賴心理,再也不會奮發(fā)圖強了。俗話說的“送給別人魚不如教人如何釣魚”也是告誡幫助別人不能助長他們坐享其成的懶惰心理。另一個情況是,對非正當?shù)囊蟛荒苡星蟊貞?yīng)。也許你遇到過賭徒、毒癮子一貧如洗,背了一屁股債,在你面前痛哭流涕,向你借錢暫渡難關(guān),并且表示從此金盆洗手,痛改前非。如果這時你大發(fā)慈悲,借給他錢,以為是救苦救難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凡是用于非份、非法的請求絕對不能滿足,滿足了實際上是把他們進一步推向罪惡的深淵。第三,對于耍小聰明的人不能有求必應(yīng)。有些人,明明自己有東西、有錢、有房子,可是不舍得用,偏要花言巧語地找好心人借。如果你知道是這種情況,那你就不要做這個好心人,不要抹不開面子,最好婉言謝絕,因為如果你助人了,實際上是助長了他們投機取巧的心理,不但不會給他們帶來幸福,也給你的心靈抹上陰影。
三、“幫人幫到底”。中國人喜歡說“幫人幫到底,送人送到家”,表現(xiàn)出中國人持之以恒幫助他人的承諾。這種承諾有值得贊揚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也值得我們警惕,在“幫到底”的背后是否會滋生一種別的什么動機,漸漸偏離了最初的意愿?!皫偷降住币馕吨谝欢螘r間內(nèi)幫助者和被幫助者之間將要建立一種相對固定的關(guān)系。潛意識中這種關(guān)系可能是不平等的,往往幫助者占據(jù)優(yōu)勢和主導(dǎo)地位,決定著事態(tài)發(fā)展的方向。這種幫助,需要多長時間,什么程度,何種結(jié)果才是“到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幫助者決定的,這就有可能導(dǎo)致幫助者把自己的意識強加于被幫助者身上,讓被幫助者有一種壓力,一種脅迫感,一種無奈和一種自卑感。這些年發(fā)生的慈善家贊助貧困大學(xué)生事件就是一種典型事例。一些被資助的大學(xué)生不但不感恩,反而怨氣十足,也許反映了這種幫到底過程中不平等關(guān)系。不管是誰的錯,這種糾紛的結(jié)果是雙方都有怨氣,最后導(dǎo)致的是“雙輸”而不是“雙贏”,對雙方來說都沒有幸??裳?。
四、“有錢出錢,沒錢出力”。一般人認為,助人為樂最立竿見影、衡量有度的方式就是出錢。對于沒錢的人出力也可以為人接受。但是這兩方面的主次關(guān)系在人們心目中是不能顛倒的。如果一個很有錢的人不肯出錢而愿意出力的話,人們會笑話他是吝嗇鬼,守財奴了。汶川地震時,不少人對一些影視明星到現(xiàn)場做義工救人就頗有微辭,覺得他們那么有錢,出錢就行了,出力的事可以讓別人干。的確,從救人的角度上說,他們不會比專業(yè)救援人員更出色,但是名人的榜樣力量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這次為玉樹地震中央臺組織的募捐活動也把世人的目光集中在捐款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捐款數(shù)額上。如果趙本山的貢獻不是20萬元而是在玉樹給災(zāi)民說了幾段小品,如果范增不是捐贈一千萬元而是送給哪個藏民一張畫(即使價值多于一千萬元),也許有的人也要嗤之以鼻了。其實幫助他人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出錢出力之外,給予精神上和道義上的支持,金錢以外的物質(zhì)援助,一句鼓勵的話,一個主意,一個微笑都會有著無窮的力量。每個人采取哪些方式,捐錢捐多少,這要取決于他的實際情況和意愿,別人不能以他捐款多少來衡量他的愛心。
五、“知難而進”。中國人在提倡助人為樂精神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是鼓勵“魯莽精神”或者是“草莽英雄主義”。像“不可為而為之”,“獻身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等豪言壯語不勝枚舉。其實,在助人為樂上,能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就已經(jīng)很崇高了,再往前走一步就與助人精神南轅北轍了?!氨M力而為,量力而行”就是做自己有能力做的,做自己擅長做的好事。經(jīng)??吹絿鴥?nèi)報道大學(xué)生為營救落水之人而犧牲的報道。在眾人為他們的獻身精神而贊嘆的時候,我卻為他們的魯莽行為而惋惜。如果他們水性不好,連自己都沒有把握的話,他們完全有理由說我不能下水,下水也是徒勞的,但是他們可以靠呼叫他人,打電話求救,尋找救援物品等方式加入救援行列。我這樣說,也許有人鄙視我在褻瀆英雄。但是,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認為英雄的壯舉是不容質(zhì)疑的,而不去冷靜地想一想如何避免悲劇的發(fā)生。如果我不是孤陋寡聞地話,在我的印象里,中國人很少組織緊急救援演習(xí),很少做全民性急救培訓(xùn),很少見到針對突發(fā)事件(比如火災(zāi)、地震、暴亂和恐怖襲擊等)的全民對策。救人也好,搶險也好,首先要做的是保護自己(大概這不屬于獻身精神),不會保護自己,自己先受傷和死亡了,那救人搶險就是一句空談,對這種人的贊揚就是誤導(dǎo)他人前仆后繼,做無謂犧牲。
寫到這里,我感到一絲悲涼。在通往助人為樂的金光大道上,彩旗飛舞,鑼鼓喧天,掌聲雷動,贊不絕耳。而此時,我舉著一個不起眼的警告牌,提醒人們前方有誤區(qū)。這種對比顯得是多么的不和諧呀!但是為了更多人的幸福,為了純凈人的心靈,為了減少無謂的犧牲,我寧愿孑身一人,特立獨行。
(轉(zhuǎn)載自人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