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源
人類的盛事、盛典,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的。譬如: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然而更令我們這些藏硯家感到振奮的是,在無與倫比的奧運會開幕式演繹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長卷,是從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展開的。她再一次警示世人,千萬不要忘記“文房四寶”,是我國古文化的象征,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文房四寶”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歷史,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到了近現(xiàn)代,它們被鋼筆和電腦所替代,由普遍的書寫工具,變成書畫家們的專用工具和收藏品,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記憶和視線。然而,隨著當代中華民族第五次收藏熱的興起,這千年中華名硯,是否能重現(xiàn)“江湖”,再創(chuàng)輝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到市場和拍賣會上去尋找答案,因為拍賣會往往是藝術品行情的風向標。
一、硯臺由雜項走向?qū)?,而且成效顯著。
過去硯臺在多數(shù)拍賣行,往往作為“雜項”參與拍賣,令我們這些愛硯的收藏家心中不快。然而,自2007年春拍以來,杭州西泠印社有膽有識,也有遠見,至今已連續(xù)承辦了八場“歷代名硯專場拍賣會”(見列表),其效果蒸蒸日上,越拍越好。
西泠印社2007春拍歷代名硯專場,由于準備充分,宣傳到位,首場就跨越了“萬事開頭難”的階段,拍賣117方硯,成交115方,成交率高達98.3%,總成交價1832萬元,比預計最高估價820萬元,高出一倍多,其中單方硯價也達到16萬元。首戰(zhàn)告捷,形勢很好,即使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2008年和2009年春拍,其拍賣成交率也在70%至84%以上。然而進入2009年秋拍后,不僅回暖,而且勢頭強勁,一路飆升。98方硯,成交94方,成交率達96.8%,總成交價為1419.9萬元,其中一方清代“和軒氏紫云硯”,最終以548.8萬元成交,創(chuàng)下近代拍賣歷代名硯的最高記錄。而2010年春、秋二拍,其形勢更是居高不下,春拍79方硯,百分之百成交,其中二方名硯超過百萬元;秋拍83方硯,82方成交,成交率達98.8%,有四方名硯跨過百萬元。事實充分說明,中華歷代名硯專場拍賣,其勢不可阻擋,今后在藝術品市場上,它一定會居重要的地位。
二、中華歷代名硯的精品、珍品之硯,始終受到買家的青睞。
西泠印社八次專場拍賣中華歷代名硯,其成功之秘訣在于一個“名”上。即拍品幾乎都是歷代名硯,而且在名硯中又非常注重其精品、珍品之硯,因此拍得價位很高,屢創(chuàng)記錄。為了說明問題,筆者將西泠印社在拍賣中的八方超過百萬元之硯,列表如右圖:
如表所載,這八方名硯都是精品、珍品之硯的佼佼者。何謂精、珍品之硯,有什么標準?筆者拙見,自古以來,中華名硯(包括古硯和新硯),一直受到“六名”的影響,行家亦以“名”的多少來論高低,評貴賤?!傲保疵?、名坑、名品、名師雕刻、名人題銘、名家收藏。前“三名”,為上蒼恩賜;后“三名”,是人為佳作。因此,“六名”之硯,實乃“天工人工兩臻其美”的“天人合一”之產(chǎn)物。這樣 “六名”如果落實到一方硯(無論古硯還是新硯)上,其“名”數(shù)越多,就越珍貴,如果能戴上“六名”硯之冠,那真是鳳毛麟角,應該稱是最高檔次的硯了。筆者20多年的藏硯生涯,苦苦追求“六名”之硯,感嘆萬千!有銘為證:“千金易得,‘六名硯難求。一則名硯難找;二則名坑難采;三則名品難遇;四則名師佳作難得;五則名人題款難請;六則名家藏硯難逢。再加染上歷史煙塵,‘六名之硯,不知今又流落何方?因此,無緣之人踏破鐵鞋,百年而難覓。”
言歸正傳。上述八方硯中,除那方漢代白虎蓋三足硯,因年代久遠、硯臺稀缺,還附加漢墨一錠,墨丸126粒及泥封青銅一件等特殊性外,其余七方均是端硯,上至帝王(乾?。⒅爻迹ɡ铠櫿?、阮元),下至著名的文人墨客(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蕭蛻)及大藏硯家(沈石友)所銘所藏之硯中精英,其名頭之大、身價之高,其價位逾百萬元而不足為奇了(與同等身價的瓷器、字畫相比,仍差距很大)。然而,最令筆者心動的還是2007秋拍,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成交價為100.8萬元之硯。它是清代顯赫名臣、名士阮元銘藏的端溪大西洞對硯。端硯為中華四大名硯之首,老坑又是集端溪各名坑硯石之優(yōu)點于一身,堪稱端硯之皇冠;而大西洞又是這頂皇冠上的最明亮的寶珠。筆者于2007秋拍硯展時,親赴杭州,用手撫摸其硯,若孩兒肌膚之嬌嫩;又觀墨堂:魚腦凍、天青凍、冰紋凍、胭脂暈等名貴石品,如紫氣艷麗、云蒸霞蔚,一幅天然生動之畫面,令人眼花繚亂,愛不釋手;再品阮元兩則銘文:“頤心老人賞心之品”“阮氏世藏子孫永寶”,真是人硯之緣,堪稱石見(石與見結合為硯)知音了。如果此對硯現(xiàn)在再拿出來拍賣,不知又要翻幾番了。
在西泠印社激動人心的拍賣槌聲中,又引起了筆者之遐想,中華歷代名硯,何時又能突破千萬元大關呢?2010年從北京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喜訊,保利春拍一方乾隆御用澄泥虎符硯,成交價為1438萬元,它再一次顯示了中華歷代名硯之魅力和風采。
三、當代名硯嶄露頭角,拍賣形勢看好。
當代名硯傳承了歷代名硯,但又不同于歷代名硯,它具有三大特點和優(yōu)勢:
1、新硯比古硯好鑒別、易觀賞。古硯經(jīng)過幾千年的流傳,其文化底蘊深厚,但精、珍品古硯,寥若晨星,又很難鑒別。其一石質(zhì)、年代,通過包漿,不易辨別;其二名人銘文款識,不易辨清;其三名家藏硯,查詢考證艱難。為此,常常使收藏家望硯卻步。已故97歲高齡的一代國學大師張中行老先生,亦是一位雅硯、藏硯、鑒賞中華古硯的大家。他對鑒別歷代名硯有些精彩的論述:“舊貸市場上撿漏覓寶,自然眼力要高,要把得住。古硯作偽的手段很多:舊匣裝新硯,舊硯刻假銘,用墨色掩蓋水泥修補過的殘硯,摹刻偽造名硯等等……民間流傳的古硯,不是蘇東坡就是趙子昂,甚至還有虞世南、李太白的,可以推斷十之有十是假的?!痹谥v到名人款識時,他又說:“名人入硯,有等級之分。舉例說,蘇東坡、米元章,真的可能性不到萬分之一;文征明、董其昌,真的可能性不到千分之一;金冬心、紀曉嵐,真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一。你視以為真,要有硬保人,何謂硬保人?情況過于復雜,切不可存僥幸心理?!比欢?,新硯,就沒有這么多的麻煩,一硯在手,一目了然,而且刻硯、銘硯者也都健在,如果搞不清楚,一打聽也就明白了。再則,古硯長期使用,墨汁浸入,使硯的石質(zhì)、石品模糊不清,而新硯的石品如魚腦凍、蕉葉白、天青、青花、冰紋……歷歷清晰,讓人賞心悅目。
2、硯的功能性發(fā)生變化,新硯更加符合時代要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筆、墨、紙、硯,已不再是當代普遍書寫的工具,這樣中華名硯由古硯以實用為上,發(fā)展到新硯以欣賞與收藏為主。歷代古硯雖然在造型上式樣頗多(約70種以上),但主要還是實用,擺脫不了“器以用為工”的傳統(tǒng)特征。然而,新硯在繼承上不僅有各式各樣的仿古硯,而且又使雕刻藝術深化發(fā)展,雕硯家在追求“新”“奇”“美”的過程中,又制作出隨意形、自然形的硯臺,利用硯石的自身結構、形狀、石品花紋的特點,“以石構圖,因材施藝,以色取巧”,天人合一,突出自然神韻,制作出更加賦予時代特征和審美觀的硯臺,就容易被藏硯家所接受。
從以上表格看,嘉德、翰海拍賣新硯的“成交價”“最高價”“平均價”都超過了古硯,隨著當代藝術品潮流的發(fā)展,當代大師的精品、珍品之硯,其價位會越來越高。
3、時代賦予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當代名硯,得以騰飛發(fā)展。歷代古硯不能再生,其數(shù)量總是有限的,隨著中華名硯收藏熱的掀起,數(shù)量會越來越少,而當代名硯情況就不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非常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和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在硯雕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以及民間的硯雕家,人才輩出。他們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yǎng),普遍比古代拜師學藝的雕硯匠要高得多。他們把硯臺從形制式樣、題材創(chuàng)作、構圖紋飾,以及雕刻風格,融會貫通于歷史、文學、繪畫、書法、金石、雕刻于一體。再加上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先進的雕刻工具、四通八達的網(wǎng)絡信息,使硯雕家如虎添翼,雕刻出更加精湛、如詩如畫的硯臺精品來。早在八年前,由廣東肇慶市人民政府舉辦的“2004肇慶·中國端硯文化節(jié)”期間,進行一次“當代名家、名硯”專場拍賣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qū)手工藝術大師黎鏗創(chuàng)作的《中華九龍寶硯》,以200萬元成交轟動一時。如今全國幾十種硯石和從事雕硯人數(shù)之多、產(chǎn)量之大、藝術水平之高,再加上收藏硯臺人數(shù)增多,都是我國歷朝歷代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相比的。中華名硯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春天,已經(jīng)來臨了。
筆者落筆時,仍意猶未盡。因為早在2007年春拍,西泠印社首場“歷代名硯”拍賣會剛落槌不久,筆者就寫了一篇題為《從西泠印社春拍歷代名硯之成果,看東方文化及藝術品的價值趨向》一文。最后一段文字是:“這次杭州西泠印社春拍‘歷代名硯的專場,成果顯著,它體現(xiàn)了我國‘獨立自主的精神和民富國強的實力,使得日本大藏硯家的古硯回流中國。這一好的兆頭,再一次證明:東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藝術品,必須由東方民族來主宰,并由他們說了算。我們期盼東方古玩和藝術品市場的春天,早日來臨!”從“早日來臨”,到“已經(jīng)來臨”,我們整整等待了四年。這四年,我國更加繁榮昌盛,國內(nèi)大的拍賣公司,敢于向世界頂級的“蘇富比”“佳士得”拍賣公司競爭、挑戰(zhàn)和叫板;這四年,國內(nèi)有實力的企業(yè)家、收藏家,敢于走出國門參與競拍,將上億元、幾億元的中華瑰寶書畫、瓷器捧回祖國;這四年,由于東西方民族文化的差異,使西方人不認識不懂得、甚至不屑一顧的中華名硯,得以“楚弓楚用”,沒有漂洋過海,為我華夏子孫收藏和欣賞;這四年,中華文化、藝術園地,萬紫千紅,燦爛輝煌!
(作者系著名收藏家,原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文房之寶收藏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