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歷史資料無疑是歷史建構(gòu)的基礎和歷史探究的基點,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v觀近幾年的高中歷史考題,材料分析題日益凸顯出它的價值來,不僅僅表現(xiàn)在考試的分值上,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考試的難度上。而在歷史學科的考試中,學生最害怕、最擔心、失分最嚴重的,也正是材料分析題。
材料分析題解答的好與壞,直接取決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對歷史材料的理解以及對教材內(nèi)容的融會貫通。要提高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抓好歷史資料教學是關(guān)鍵。這就給我們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掌握理解歷史資料、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然而,歷史教學資料種類繁多: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數(shù)據(jù)資料……是不是每一類資料都要用?此外,除了教科書上的資料,還有教科書外的資料,是用教科書上的好,還是用教科書外的?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下面我就結(jié)合平時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點滴經(jīng)驗,談談如何科學選取歷史資料進行教學。
一、立足教科書,圍繞教科書的重點、難點選取材料
歷史教材的內(nèi)容都比較多,知識的容量也比較大,幾乎每一課都配有相關(guān)的資料:如,“學思之窗”“資料回放”中的圖片、文字資料、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等。學生對這些資料,特別是教科書中的圖片是很感興趣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料。如果每一處資料,每一幅圖片都用上,教學的任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不能夠很好的突出。歷史教學資料原本是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的,如果整堂課都在用資料,這堂課就顯得有些頭重腳輕,教師會因為用資料過多而手忙腳亂,學生學習會因為內(nèi)容多而容易產(chǎn)生疲勞。所以,立足于基礎知識,圍繞教材重難點選取材料是我們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必須要考慮的。
二、與材料觀點不同的史料,學術(shù)研究不同的觀點,可作為知識拓展介紹給學生
在史料教學中,應盡量用好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在適當?shù)臅r候,也可以補充一些課外資料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科書中的材料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是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的,用好這些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而適當補充一些課外資料,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比如,在講解“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時,我們在教學中通常概括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歐洲人對黃金、白銀的渴求;奧斯曼土耳其阻斷商路;航海技術(shù)和造船技術(shù)的進步。史學界在研究新航路的開辟時卻有一些不同的觀點:王加豐先生認為是東西方貿(mào)易的失衡、熱那亞人為打破威尼斯商人的商業(yè)壟斷,賈雪楓認為還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新航路開辟”這一課時間有點寬裕,我們在教授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不同的學術(shù)觀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歷史課程教學的學術(shù)氛圍。
三、把握課堂效率,精簡史料內(nèi)容
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應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材料進行教學。與一個歷史事件相關(guān)的資料很多,在教學的時候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與所教內(nèi)容直接相關(guān)的、學生易于理解的教學資料教學,這樣,才能起到史料教學的目的。
教師在運用史學資料制作幻燈片時,應從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情出發(fā):PPT一般保持在15張左右;每一段史料,一般不要超過100字。最近我上了一堂“辛亥革命”的新授課,上課之前收集了很多史學資料,課件完成后一看,有40多張幻燈片。為了保障課堂效率,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忍痛割愛”,由原先的40多張幻燈片刪減成30多張,最后又刪到20張,整堂課下來,教學的時間還是比較緊湊,好在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反應比較迅速,保證了整堂課的順利進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把握好教學時間,盡量把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對于學生不懂的知識點、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著重分析,仔細講解,提高教學的效率,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四、設置問題加深學生對歷史材料的理解
教師在運用史料時,通過預先設置的問題進行提問,可以促使學生從更高層次上發(fā)掘、領(lǐng)會史料的真正價值。
問題設置是否恰當、提問方式是否合理、能否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直接關(guān)系著教學效果和學生對史學資料的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可突兀生硬、模棱兩可。提問應準確科學,并具備一定的啟發(fā)性、誘導性,具有思維空間,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設置的問題應具有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鮮明層次性,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深入淺出地切入問題的實質(zhì)。例如,在講辛亥革命結(jié)局時,引導學生觀察“1912年大事年表”,設置這樣四個有坡度的問題:(1)為什么材料中大總統(tǒng)、政府、參議院、約法都是“臨時”的?(2)1月袁世凱搜捕、殺害革命黨人,在如此尖銳的矛盾下革命黨人為什么還會把政權(quán)交給袁世凱?(3)為什么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孫中山就辭職?(4)為什么孫中山在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第二天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科學地組織問題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氛圍,進而推動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有效突破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
在近些年的高考中,文獻史料越來越多地被挖掘、運用,對學生史料綜合能力的考查成了高考拿分的重點。根據(jù)文獻史料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正確遷移書本知識來理解文獻史料內(nèi)涵,達到對文獻史料進行正確的理解與分析,然后做出正確的概括和表達,從而游刃有余地進行應試解題。
教學活動是個靈動、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授課不能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或是拿著預設教案設計一步一步地按章上課。我們的課堂上會常常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問題和情況,難以預料。為了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提升教學效率,歷史教師需要通過靈活、有效地處理教材,把有價值的、學生易理解的歷史資料及時地納入教學內(nèi)容。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注意和興趣,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引領(lǐng)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需要,獲得積極的、深層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對科學的積極態(tài)度,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