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軒
又觀《三國演義》,看到劉琦問計于諸葛亮(上樓抽梯)一段,偶有所感。
劉備三顧茅廬,最終請得臥龍出山。諸葛亮自詡有匡國濟世之才,不料出山第一計,卻是解決劉琦與劉琮的奪嫡家事。
劉琦作為嫡長子,擁有劉表荊州牧大位的繼承權(quán),且是第一合法繼承人,但他親生母親死的早,后母蔡氏又為他添了個“堵心”的弟弟。最要命的是,蔡氏是荊州地方第一大族,樹大根深,上能影響劉表的“天心”,中能左右荊州官軍的“眾望”,下還能引導荊州百姓的“民意”。劉表逐漸走向彌留之際,而劉琮的親舅舅蔡瑁手握重兵。勢單力薄的劉琦越來越覺得自己非但難以繼承父親的大位,反而很有可能在“你死我活”的政治較量中敗下陣來,腦袋搬家。
劉琦雖沒啥能力且稍顯懦弱,但并不愚蠢,看到形勢岌岌可危,開始想方設(shè)法謀劃“保命”大計。正好趕上諸葛亮出山,劉琦看到諸葛亮,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死死地抓住不放,設(shè)計了“上樓抽梯”的大戲,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設(shè)法救自己。
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閣樓,諸葛亮祭出他的出山第一計,以“申生在內(nèi)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歷史典故點撥劉琦,教他向父親請命駐守荊州重鎮(zhèn)江夏,遠離權(quán)力斗爭核心,以求自保。劉琦依計行事,果真屯兵江夏,保住了性命。
這個故事片段到這里就講完了。在書中的描寫里,這件事是反映諸葛亮“足智多謀”的一個小小例證,劉琦手中的江夏駐軍也成了劉備后來成就大業(yè)的本錢,可謂“草蛇灰線”決勝未來。我們在嘆服臥龍先生智謀的同時,不禁要問,諸葛亮給他的大兄弟(諸葛亮的岳父和劉表是“擔兒挑”)出的主意,果真是設(shè)身處地為劉琦考慮的好計謀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請聽分解:
1、“申生在內(nèi)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是怎么回事?
這就要說說晉文公與公子申生的故事。
春秋晉國,獻公因為寵幸夫人驪姬和小兒子奚齊,加上聽信讒言、老來昏聵,與嫡長子申生與兩個年長的兒子重耳、夷吾產(chǎn)生巨大的嫌隙,為了給小兒子掃平道路,甚至漸起殺心。
驪姬在申生供奉于獻公的胙肉中下毒,獻公認定申生有弒父之心,招三個公子問罪,申生有口難辯,自縊。重耳、夷吾聽聞申生慘遭奸人迫害,又聽說驪姬將要陷害他們,便不辭而別,悄悄返回封地,最終得以保全性命。
申生明知被陷害,卻仍留在國內(nèi),選擇愚孝,最終被害。重耳在受到迫害時,遠去他國避難,最終成就一翻偉業(yè),成為五霸之一。對于危機四伏的劉琦來說,驚人的情景相似地擺在面前,這個典故是很有說服力的,因此,他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離開荊州消極避禍。但是,我們不禁要問:
2、類似的情況下,在外一定“安”嗎?
讓我們來看看漢惠帝與趙王如意的故事。
答案是否定的。
王朝的繼承與被繼承問題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劉邦晚年開始寵愛戚夫人和小兒子趙王劉如意,漸漸有了廢立太子劉盈(后來的惠帝)的心思,但是礙于帝國的基業(yè)和惠帝母親呂后的威勢,并沒有施行。為了保全這個最喜愛的兒子,他加封劉如意為趙王,并遣他“之國”(到自己的封地),就是要讓劉如意遠離權(quán)力斗爭核心,保全性命,做個安樂諸侯。
未曾想,他尸骨未寒,趙王如意就被呂后從封地召到皇宮毒死,戚夫人也被呂后做成了“人彘”。趙王如意避禍于外,可終究沒能保全性命,母子相繼慘死。
看來,在外也不一定“安”。疑問接著來了:
3、在內(nèi)一定會“亡”嗎?
來看唐太宗與太子李建成的故事。
唐太祖李淵倒是沒有什么特別寵愛的年輕妃嬪,也沒有特別聰明可愛的小兒子,甚至還未進入老年糊涂階段,尚屬春秋鼎盛。但帝國的接班人問題還是過早地擺在他面前,無情地困擾著他。
自從起兵反隋以來,在攻取大隋重鎮(zhèn)長安之后,李淵給兒子們的分工基本就遵循大兒子(太子)建成留守老巢,二子秦王李世民和四子齊王李元吉在外征戰(zhàn)的專業(yè)分工(三子李玄霸未成年就去世了,沒隋唐演義寫的那么生猛,其他兒子都非常小或沒有出生,當時都沒啥影響力)。
繼承權(quán)的爭奪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展開,要說當時市面上傳“李世民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應(yīng)該一點也不過分。李世民可謂軍事天才,戰(zhàn)功顯赫,一大半江山是他打下來的,手下虎將如云,謀求皇帝大位的實力非常雄厚。但在繼承序列上明顯處于劣勢,雖也是嫡子,但并非長子,而且太子建成也是軍事才能、政治才能非凡,屬合格的“守成繼承人”。這種情況下,太祖李淵在封建“大宗與小宗”分立的制度面前,考慮到帝國的穩(wěn)定,最終把大位傳給太子建成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那么手握重兵、軍功顯赫、人心所向的秦王李世民很有可能被“定點清除”。
按照在外而“安”的思路,李世民應(yīng)該自請脫離中央,到封地去避禍才對。但李世民沒有這么做,而是在國都不斷招兵買馬、收買人心,最終鋌而走險,搞了“玄武門之變”,干掉太子和齊王,逼老爹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磥?,在內(nèi)也不一定要“亡”,抓住機會反而可能“王”。
那么,是不是說,在外就沒有機會先保住性命,再圖謀大位并取得成功呢?
4、在外就一定顛沛流離,任人宰割?
看明成祖和建文帝。
答案也是否定的。
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很早就在安排接班人問題。為了給皇太孫掃平道路,殺功臣根本不眨眼??沼“?、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幾乎殺盡一同打江山的老伙計。再把有實力的兒子們都分封到邊疆去,為太孫朱允炆的順利即位創(chuàng)造了祥和的環(huán)境。
可是,萬萬沒想到,拱衛(wèi)皇權(quán)的燕王朱棣僅在他過世四年之后就攻入南京,改朝稱帝,讓太孫建文帝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看來,在外提兵,把命運緊緊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是有可能既保住性命又奪取大位的。
有了以上四方面史實的討論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高繼承順位的王子皇孫們來說,對于“保命”這件最基本要求,有沒有奪嫡之心、謀反之意不重要,有沒有強大的實力威脅皇權(quán)王權(quán)也不重要,在內(nèi)還是在外就更不重要了。從最高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看,幾乎分辨不出誰有謀朝篡位的野心,因為在真正起兵或政變前,這種野心通常不會表現(xiàn)出來(李世民的情況非常特別)。最高統(tǒng)治者只能分辨誰有謀反的能力和資源,那么誰在繼承順位上更接近自己,誰的威脅就大。
那么,繼承大位后或繼承大位前,這些具有威脅的兄弟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都是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所以找借口清除這些炸彈就變得非常明智,而并不管你是不是實力雄厚、野心勃勃。
有了這些討論之后,我們再來看諸葛亮出山第一計有沒有徹底解決劉琦想保全性命的要求。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種避禍于外的做法只能保一時的平安,并不能保一世的周全。
對于這些生于帝王家的公子、王子們來說,與生俱來的繼承權(quán)是一種負擔,要想平平安安做個安樂王爺難上加難,想過平平淡淡的百姓生活就更不可能。保住性命表面上看是很低的要求,但實際卻是極高的目標,很難實現(xiàn)。因為只有最終奪得大位,自己性命的周全才是有保障的。作為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宗親,一定會被執(zhí)政者看成是威脅,被視為“心腹大患”,絕大多數(shù)都會遭到防范、監(jiān)視,帝王“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酣睡”之心一起,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宗親就會被羅織罪名,從肉體上被消滅。
所以,諸葛亮的計謀只有涉及了幫助劉琦奪得大位,并最終成功時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劉琦的“保命”問題,不然就是應(yīng)付、就是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