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課文插圖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個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圖,具體形象,直觀性強;同時又具有趣味性和啟迪性,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如能巧妙地運用插圖,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而且能豐富學生的直觀經驗和感性知識,更好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為正確、深刻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礎。下面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十單元的《北風和小魚》為例,簡述小插圖有著大用途,多用途。
一、借助插圖,幫助學生認識事物
剛入學的兒童由于年齡小、知識少,而且他們更喜歡課文中生動形象的畫面。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能使他們對該事物有具體形象的認識,并且符合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
師:同學們,你們在圖上看見了誰?
生1:我看見了小鳥。
生2:小鳥躲在窩里。
師:有誰認識這棵樹,和它打個招呼吧!
生3:梧桐樹。
師:你在哪里見過梧桐樹?
生3:學校旁路邊的梧桐樹。
對于課文中的有些事物,學生雖有一定認識,但卻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這時,教師可以借助鮮明生動的課文插圖,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根據(jù)插圖提供的畫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蘊含的內容,進而幫助學生理解。
生4:我還看見了風。
師:仔細看看,這風看起來怎么樣?
生4:很大的。
師:往人身上一吹……
生4:我們的脖子都縮起來了。
生5:這風一吹,小河里都要結冰了。
生6:這風一吹,我們要穿羽絨服了。
師:對,這風一吹,我們都冷得發(fā)抖,這樣在冬天里吹的刺骨的寒風就叫北風。
二、借助插圖,讓學生隨文識字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中之重。但如果集中識字便會使識字成為枯燥的記憶過程,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被吸引,教學效果自然事倍功半。所以我們可以在觀察圖時,根據(jù)學生的所看所說,讓學生順其自然地認識一些字。
生1(看圖):小鳥在一棵樹上的鳥窩里。
師:有誰認識這棵樹,和它打個招呼吧!
生2:梧桐樹。
師(圖邊貼字):看,這就是梧桐。
生(齊讀):梧桐。
師:看這兩個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3:它是一棵樹,所以兩個字都是木字旁。
三、借助插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不僅是單純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方法;要注意教學生觀察的順序、主次、細節(jié)等,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師(出示最后一幅插圖):雖然青草、梧桐樹和鳥兒都怕北風,可小魚卻不怕北風。(觀察圖)其他的東西呢?它們怕不怕呢?
生1:其實大樹不怕北風,它們的樹葉掉了,到了春天還會長的。
師: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除了看到了大樹你們還看到什么了?
生2:還有田里的麥苗,它們就像蓋了被子。
師:冬天很冷,北風呼呼地吹,可麥苗蓋上雪被子呼呼大睡了起來。
生3:房子不怕,北風一吹,下了大雪,房子像戴了個帽子。
師:小朋友們觀察真仔細,但是我們看一幅圖也要有一定的順序,你能不能從遠到近,或者從近到遠,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再來說一說呢?
(生觀察,重新組織語言說話)
四、借插圖,訓練學生想象、說話能力
課文的插圖蘊含著很多智力因素,教師抓住這些智力因素,引導學生憑借畫面,創(chuàng)造性地擴展故事情節(jié),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會豐富學生的藝術想象力。
(1)初步看圖,進行描述性說話。 描述性說話就是把課文插圖內容用簡單平直的語言表述出來,它是聯(lián)想性說話和創(chuàng)造性說話的基礎。
(2)理解圖意,進行聯(lián)想性說話。 聯(lián)想性說話是學生通過客觀看圖加上看圖后產生聯(lián)想的綜合性產物。
(3)合理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說話。創(chuàng)造性說話是以描述性說話和聯(lián)想性說話為基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推測和聯(lián)想進行有創(chuàng)意性的說話。
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提升教材內在品質的潤滑劑,是錦上添花的方式。其作用不僅僅在于畫面本身,它的影響是潛在的,深遠的。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因其不起眼而忽視它,而應該很好地利用好插圖這一教學資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讓課文插圖走近孩子,讓課堂教學因插圖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