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fā)明 崔建萍
摘 要:中學(xué)語文文本解讀素有工具性、審美性和文化性解讀之說。在古詩文教學(xué)中,文化性解讀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相對薄弱的解讀維度。本文試以《蜀道難》為例,從文化性閱讀入手,以“知人論世、以史話文”“文本考據(jù)、以詩話詩”等向度闡釋古詩文閱讀教學(xué)文化向度的主張和策略,這正是我們《課標(biāo)》精神所在。
關(guān)鍵詞:中學(xué)語文 文化性閱讀 《蜀道難》
文學(xué)作品的文化性解讀或背景性解讀,就是對文學(xué)作品的文本歷史語境進行還原與建構(gòu),再對作品藝術(shù)形象和主題進行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式闡釋與解構(gòu)。古典詩歌的文化闡釋有別于其他古文,尤其要堅守“以詩話詩”“ 以史話文”這兩原則?!耙栽娫捲姟?,就是在詩話閱讀與闡釋體系中,對一首詩的理解最好用相關(guān)詩歌來佐證,使詩歌語境背后一系列看不見的東西浮出水面,進而揣摩作品的“真實意圖”;“以史化文”,就是梳理詩歌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從史的角度論證文本主題之所以這樣的理由。下面以李白的《蜀道難》為例分析其文化主題的意蘊。
一、《蜀道難》標(biāo)題意味
“蜀道”表象的能指和所指是什么?它是“自然之道”,還是“仕途之道”?“蜀道之難”是行路之難,還是仕途之難?道,古有天道,地道和人道之別。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道”,可謂天道,自然之理的大道。在中國文化里,“道”對個體而言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說文》:“道,所行道也”,道,從(chuò), 首聲(頭部),意為一個人當(dāng)下“面之所向,足之所達(dá)”的前方就是道。就文本的形象層而言,“蜀道”是指作者西行之道,即從西安西行,翻越太白山,折西南跋涉青泥嶺,越秦嶺,登劍閣,進巴山,下綿陽,最后到終點——錦城(成都)。難:從又,隹聲,意為一只手把鳥的翅膀抓住,鳥想飛就“難”了。“蜀道難”,意為蜀道之行,因外力所致,實在難以穿行,如同被捆住翅膀的鳥想飛也飛不起來,難?。?/p>
二、文本結(jié)構(gòu)義理
全文三節(jié),第一節(jié),蜀道之高?!吧嫌谢佚堉邩?biāo),下有白波逆折之回川”,蜀道地標(biāo)之高,“黃鶴”飛不過,“猿猱”愁攀援。人置其上,手可以觸摸星辰,動步則三步一歇五步一喘,“蜀道”實在是高啊。第二節(jié), 蜀道之險。蜀道,遠(yuǎn)看山巒起伏,連峰接天,近看古木蒼天,枯松倒掛,悲鳥繞林;遠(yuǎn)聽水石激蕩,山谷轟鳴,近聞子規(guī)啼月,愁空山。蜀道空寂荒涼,旅途愁苦不堪,稍不留神,將墜入萬壑深淵,實在是險。第三節(jié),蜀道之兇。自然之危為險,人事之危為兇,這里作者以“豺狼”“長蛇”“猛虎”來類比守軍,他們割據(jù)一方,行事兇惡?!俺苊突ⅲΡ荛L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很多教參采用直譯方式而邏輯混亂,正確譯法是:清晨和傍晚,百姓路過,要躲避像猛虎和長蛇一樣的守軍的盤問和敲詐勒索。這些守軍像豺狼虎豹那樣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令你膽寒。
全文內(nèi)在的義理:蜀道途徑漫漫,既高且險,旅途苦不堪言,人事險惡。
三、《蜀道難》的主題意指
關(guān)于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憂杜說、刺瓊說、諷喻說、詠蜀說、勸諫說、送別說、仕途說、歌頌說?!案桧炚f”,取其“蜀道”的自然人行之道,認(rèn)為全詩反復(fù)詠嘆“蜀道之難”,實則極力歌頌歷代蜀道的開拓者那種大無畏的崇高犧牲精神,表現(xiàn)了人對自然征服的本質(zhì)力量。王克儉《李白詩選》、人教社高中語文課本注釋持該種觀點。從文本的形式主義和建構(gòu)主義來說,此有合理之處。
“仕途說”認(rèn)為此詩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之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的漫游中屢遭躓礙的生活經(jīng)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此說見周麗潔的《李白》。這種解讀本人認(rèn)可,然而語焉不詳。我們順著這種思路,做一番知人論世的考據(jù)和文化還原的研究。
(一)知人論世,以史話文
首先,梳理歷史。唐由貞觀之治(627—649)和開元盛世(713—741)的鼎盛時期至安史之亂(755—762)而逐漸衰落。其中,天寶元年(742)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zhuǎn)折點,李白(701—762)很多重要的活動與此有關(guān)。
其次,知人。開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出夔門,他遇見了他人生第一個啟蒙老師和領(lǐng)路人——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幀,唐著名道士,其弟子玉真公主,唐玄宗胞妹。司馬承禎稱贊李白“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給足了他自信。李白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并以大鵬自喻,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一路豪氣,自江陵南下,途經(jīng)岳陽,在廬山寫下《望廬山瀑布》。到了六代故都金陵,史詠《烏棲曲》。開元十四年(726),過洞庭去襄陽拜見孟浩然,寫下“吾愛孟夫 子,風(fēng)流天下聞”。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三十四歲初到長安,獻《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結(jié)果沒有成功,所幸他結(jié)識了一生中對他影響很大的第二個人物——賀知章(文壇巨星,皇帝座上客)。賀知章頗為欣賞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留下金龜換酒之佳話。一年過后,李白依然作客長安,心中十分苦悶,大唱“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行”,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行路難》)的感嘆,之后憤然離開了長安。
天寶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召李白(四十一歲)進宮。令李白供奉翰林,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詩性的李白在長安有點不懂事,整日喝酒狂放,甚至在一次喝酒作樂的宴會上 ,酒醉命高力士為其脫鞋而得罪權(quán)貴。高力士,權(quán)重四海的大將軍侍監(jiān),其為人“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深受朝中群臣和玄宗的尊重。李白不懂政治,歷朝歷代哪有政治屈服于詩人的呢?
唐玄宗是一位藝術(shù)修養(yǎng)極高又頗懂政治的皇帝,他明白與其成就一位官僚,不如成就一位詩人。自認(rèn)為很懂政治的李白在長安呆了三年就憤然地離開了。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五十四歲的李白避居廬山,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yīng)邀入幕。自認(rèn)為可以大顯身手以實現(xiàn)“濟蒼生”“安社稷”之夙愿的李白,又糊里糊涂卷入一場掉腦袋的皇室宮廷斗爭之中。永王兵敗,李白入獄。后潯陽統(tǒng)兵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牢中解救出來。蕭宗流放李白去夜郎(今貴州桐梓),讓其“夜郎”自大一回。乾元二年(759),李白五十八歲行至巫山,朝廷因關(guān)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李白終于獲得了自由,唱《早發(fā)白帝城》。上元三年(762),李白病故,終年六十一歲。
從李白的身世梳理中,我們明白:一是《烏棲曲》《蜀道難》寫于李白進京之前,即天寶元年前或賀知章金龜解酒那個時期;《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曉何!”借吳宮荒淫來托諷當(dāng)下政治,初示李白的政治抱負(fù)和政治遠(yuǎn)見,被賀知章譽為“此詩可以泣鬼神矣”;二是李白的骨子里有著揮之不去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統(tǒng)思想;三是李白的《蜀道難》與安史之亂無關(guān);四是李白一生求仕之路,實在坎坷。
(二)文本考據(jù),以詩話詩
天寶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長安 ,供奉翰林 。兩年后被迫辭官離京。天寶七年(748)(有的說是天寶四年),李白離開長安,由東魯(現(xiàn)在山東)南游吳越,寫下《夢游天姆吟留別》,表達(dá)了他癡心不改的“有為天下”的儒家之志。
在這首詩中,夢中仙境別有意味: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蛟S有人問夢中仙境,李白為何只能“觀瞻”,不能入內(nèi)呢?因為夢中仙境實為當(dāng)時上流社會的聚會場所。在這聚會的人,表面是神仙道士,其實是指當(dāng)時儒釋合流的高層道士和官員,因為這里儀仗隊來頭不小,有虎有鸞,有鼓有瑟。唐代普遍信奉道家學(xué)說,李家王朝自稱是老子李聃之后。因此達(dá)官貴人和道士聚會是上流社會的標(biāo)志,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向司馬承禎學(xué)道術(shù)就是佐證。正因如此,不得志而被邊緣化的李白只能身處夢中仙境之外,想進而不得,徒有羨慕之情。為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只能以“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外事東流水”聊以自慰。最后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聊以自嘲,決心“且放白鹿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過一種閑云野鶴,逍遙自得的生活。
據(jù)此,如果我們將長安——錦城——夢中仙境聯(lián)系在一起來思考,“蜀道難”實為以“自然蜀道之難”來隱喻“仕途之難”,一方面蜀道途徑漫漫,既高且險,旅途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求仕之路,人事兇險。不愿“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而又豪情萬丈的李白,注定求仕之路如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文學(xué)作品的時候,既要充分發(fā)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積極建構(gòu),自圓其說;又要尊重歷史,以詩話詩,以史話文,正如孟子《孟子·萬章下》所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
參考文獻:
[1] 王國魏.敦煌及海外文獻中的李白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
[2] 李白.http://baike.baidu.com/view/2133.htm
作 者:陳發(fā)明,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 主要從事語文文化教育和教師培訓(xùn)研究;崔建萍,碩士,西南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和學(xué)校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