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蓮 周獻珠 張道德
摘要:本文論述了在新疆實施機采棉的迫切性,闡述了機采棉相對于手摘棉的優(yōu)越性,以及在新疆推廣機采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機采棉;“三絲”;脫葉催熟;廢膜污染
一、引言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qū),棉花種植面積達2400多萬畝,新疆棉花產量幾乎占我國棉花總產量的“半壁江山”,也是我國優(yōu)質棉的主要出口基地,從1993年開始,新疆棉花面積、單產、總產、質量、調出量都始終保持全國第一。 根據(jù)規(guī)劃,國家連續(xù)三個五年計劃扶持新疆優(yōu)質棉基地建設;“十二五”期間,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將穩(wěn)定在2500萬畝左右。
勞動力的制約已嚴重阻礙了棉花產業(yè)的發(fā)展。為此,自治區(qū)十分重視解決棉花機械化采收問題并將國產采棉機納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其目的就是通過補貼政策推動新疆大規(guī)模實施棉花機械化采收。同時,新疆兵團提出要用3~5年時間全面實現(xiàn)棉花采收機械化,以提高采摘效率,降低采收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機采棉與手摘棉的比較
(一)手摘棉之弊
1.棉花增長與“用工荒”之間的矛盾。2012年棉花總產量達318萬噸,增長9.7%,首次超過全國棉花總產量的一半,需要近60萬名拾花工。據(jù)調研,近年石河子、呼圖壁、奎屯、沙灣、庫爾勒、阿克蘇等棉花主產區(qū)都不同程度地缺少拾花工。受勞動力普遍上漲和“用工荒”等因素影響,采摘費高達2.5元/公斤卻找不到更多的拾花工。據(jù)統(tǒng)計,全新疆缺少拾花工20多萬人。
2.收入減少,質量降低。由于用工緊缺,許多農戶在棉花還沒有完全成熟時就提前搶摘;有時又因人手緊缺、地多人少,棉花已吐絮很久尚來不及收摘。過早或過遲采摘棉花不僅減少了產量,還降低了纖維的品質,減少農戶應有的收入。
(二)機采棉之利
1.減少浪費。機采棉減少了因人工緊缺不能及時采摘而造成的浪費損失, 解決了棉花豐產不豐收的問題。從近幾年新疆推廣機采棉的數(shù)據(jù)顯示,采棉機單臺速度可達150~200畝/日,一臺采棉機日采籽棉超過40000公斤。據(jù)新疆的有關專家報道,一般情況下,一臺采棉機比得上600個拾花工的采摘量。拾花勞力嚴重不足也將促進機采棉技術的推廣。
2.機采籽棉基本無“三絲”。由于機采棉異性纖維含量較少, 因此成為解決當前手摘棉“三絲”問題的有效措施。手摘棉中麻絲、丙龍、草、毛發(fā)或塑料繩、有色布條、化纖布條、尼綸編織袋絲等異性或異色纖維含量較多。
3.機采棉機械化、專業(yè)化操作,易于管理,運輸方便,加工一致性較好。
4.能騰出時間安排拾花后的土地和冬灌翻耕工作。人工拾花戰(zhàn)線長,開始早結束晚,占據(jù)了進行下一階段耕耙地的工作時間,延誤時機。采棉機一旦開始采摘,只要忙活一天,棉田管理者就能夠騰出時間進行清田和冬翻冬灌工作,盡早進行其他工作,實現(xiàn)創(chuàng)收。
5.有效減輕勞動力負擔。機采棉的推廣可有效解決效率低,勞動力需求量大等問題。
6.推廣機采棉技術經濟效益可觀。經相關預算,如果機械采摘3萬公頃棉花,可節(jié)省成本3670萬元,可購置6行采棉機15臺。
三、推廣機采棉過程中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一)機采棉設備費用高
一臺設備150萬元左右,價格貴,機械維修困難、折舊費高,變相增加了成本,致使種植戶使用采棉機的積極性不高。
建議初期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協(xié)作,出臺扶持機采棉技術推廣的相關激勵政策與措施。
(二)技術上存在的問題
1.新疆基本上還是對當?shù)氐拿藁ㄖ髟耘嗥贩N推行機采棉,必要時,需調整苗期化調、中期打頂及后期的催早熟等環(huán)節(jié)。
第一,培育抗病蟲害、抗倒伏、棉株中部結鈴多、吐絮集中及鈴殼開裂性好、對脫葉劑比較敏感的中長絨品種,有效提高機械采棉的效率和采摘質量。
第二,機械采摘的棉花要求以高產、高密度的模式栽培,采取適時早播、配置株行距、合理控制水肥、適時打頂?shù)姆椒?,使棉花結鈴性強、株高一致、吐絮集中、成熟一致,提高機采棉的采凈率;使用脫葉劑亦須規(guī)范。
第三,要認真做好病蟲害的早期綜合防治,預防病蟲害侵襲棉鈴、棉桃,保證機采棉的品質和產量不受影響,保證棉花的等級。做好了以上工作,就基本解決了關于機采棉的品級問題,基本上都可機器采收這些棉花。
2.脫葉催熟技術問題。脫葉率越高,機采棉含雜越低。因為機采棉棉花密度較大,如用常規(guī)噴霧方式或飛噴,不可能讓所有葉片表面都充分接觸脫葉劑,再加上溫度、氣候影響,脫葉率不高,籽棉含雜亦較高。
解決措施:使用袖筒式高地隙噴霧機械或飛機噴灑脫葉劑,可以使機采棉籽棉含雜率控制在10%以內,每畝脫葉成本控制在15元左右。
3.廢膜污染問題。目前研制成功的各種棉花殘膜回收機解決了白色污染問題,苗床育苗移栽新技術接替地膜覆蓋的新工藝,消除了殘膜污染。
4.機采棉加工生產線的改造問題。要根據(jù)機采棉的質量要求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棉花加工設備和工藝流程,保證機采棉的品質品級,不斷提高棉花加工技術。要加速機采棉加工生產線的更新改造進度和采棉加工生產線,借鑒、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機采棉加工技術和經驗,積極培育機采棉品牌。
(三)機采棉加工出的皮棉雜質較多
機采棉加工出的皮棉平均含雜2.5%,手摘棉加工后平均1.1%;纖維長度低于手摘棉1~1.5毫米(27毫米居多)。
建議如下。一要政府大幅度提高補助資金。二要改變棉農傳統(tǒng)種植觀念,采取由當?shù)卣畢f(xié)調,由專業(yè)合作社運作或由紡織廠、棉花企業(yè)、銀行、種棉鄉(xiāng)鎮(zhèn)組成的股份制公司運作,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棉花產業(yè)鏈。這種股份制企業(yè)運作的關鍵是軋花廠,終端是紡織企業(yè)能接受的機采加工棉。三要實施籽棉烘干加濕和皮棉加濕工藝改造項目,完善籽清皮清工藝,提高機采棉清理加工水平。
(四)企農矛盾突出
由于收購時扣雜扣水隨意性大,無標準可依,機采棉收購困難。建議政府協(xié)調好機采棉銷售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實施機采棉品牌戰(zhàn)略,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組織建立機采棉收購監(jiān)督管理體系和機制,制定出臺機采棉扣水扣雜及質量等級標準(地方標準)。呼吁國家將機采棉列入國儲棉系列并制定相應的機采棉國儲標準。
四、結論
機采棉技術是一項涉及棉花栽培、品種培育、田間管理、機械操作、脫葉噴霧、采收貯運、軋花加工、檢測收購、紡織加工及系統(tǒng)規(guī)劃等諸多學科的系統(tǒng)工程, 必須就影響棉花種植、軋花和棉紡織加工三大領域的諸因素進行系統(tǒng)與全面的分析,以期帶來高額的回報。
加快推廣機采棉經營模式有利于打破過去各地“各自為政”的狀況,創(chuàng)新采棉機運行機制和產權制度,優(yōu)化配置農機資源。機采棉是棉花產業(yè)的新事物,也是中國“植棉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我們有理由堅信機采棉技術帶來的變革一定會對新疆農業(yè)的發(fā)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為新疆棉花產業(yè)創(chuàng)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馬玄.關于切實提高新疆棉花競爭力的若干思考[J].中國棉花,2007(10).
[2]胡潔,史淑芹.兵團棉花發(fā)展優(yōu)勢與取向研究[J].中國農墾,2007(04).
[3]李新平.對新疆機采棉的思考[J].中國棉花加工,2005(03).
本文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等學??蒲杏媱濏椖浚椖烤幪枺篨JUEDU2010165 )資助。
(作者單位:新疆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