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豪
荷花自魏晉南北朝起(始見于青瓷)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的傳統(tǒng)題材。
魏晉南北朝至隋代,荷花多以蓮瓣紋的形式出現(xiàn)在碗、盤類器物上,碗類多在外壁刻劃紋飾,盤類多在盤內(nèi)壁中心刻劃紋飾。后來逐漸推廣到罐、尊等器物上,裝飾技法增加了模印、浮雕、堆塑等,最常見的是用堆塑技法在器物的頸、腹、足各個部位分幾層裝飾,或在器物腹部模印。如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縣封氏墓的北朝時期的《青瓷蓮花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通體有紋飾十三層,以蓮瓣造型為主設(shè)計燒制,刻劃出精細的線條,浮雕出蓮花花瓣。長頸直口,外沿飾有一對橋形耳,頸、肩交界之處有六個雙系環(huán)耳,在頸部貼塑六團寶相花,壓印六面獸紋。蓋為僧帽形,蓋頂有方形鈕,在蓋的四周雕飾有蓮瓣紋……采用刻劃、雕塑、模印、粘貼等多種技法,營造出繁縟瑰麗的紋飾,尤其那向外伸展的層層蓮瓣宛如一朵鮮活盛開的蓮花?!彼宕摹肚嘤酝免o蓮瓣紋權(quán)》(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外壁模印蓮瓣紋一周,頸部有間以條紋的6組團花。
唐代突破圖案化、程式化的蓮瓣紋裝飾形式,出現(xiàn)了具有寫意風格的完整的荷花圖案。工藝上也突破了刻劃、模印、浮雕、堆塑的技法,出現(xiàn)了彩繪的形式。由于政治、經(jīng)濟的開放,文化的對外交流,瓷上的紋飾也采納了外來因素。如長沙窯燒制的《黃釉褐綠彩云荷紋罐》(揚州博物館藏),以褐、綠兩色的圓點相間排列組合成聯(lián)珠狀云荷紋。云紋是以五朵小如意云組合成的一朵大如意云,云紋兩側(cè)各飾亭亭玉立的蓮花一枝,對稱的兩組云荷紋之下的間隙處飾有一枝荷葉紋。罐體上完整的賞心悅目的云荷紋圖案,意趣橫生,別具一格。紋飾采用的聯(lián)珠紋與波斯薩珊王朝工藝上的珠紋相同,頗有異國風格。
宋代受花鳥國畫寫實精神的影響,瓷上的荷花紋飾亦具寫實性,荷花在瓷上的裝飾內(nèi)涵不再只局限于佛教文化,而開始滲入了中國的文化內(nèi)蘊,具有了濃厚的世俗氣息,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如耀州窯燒制的寓意“連(蓮)生貴子”的《青釉印花童子玩蓮紋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碗內(nèi)印四童子各持一枝蓮花嬉戲玩耍。童子活潑天真、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磁峰窯燒制的《白釉印花鵝戲蓮紋淺腹碗》(四川宋瓷博物館),碗內(nèi)壁印飾四鵝戲蓮紋,圖中蓮葉搖曳,鵝戲蓮間,一派鄉(xiāng)野逸趣。碗的底心也飾有蓮紋。
元代崇尚牡丹,蓮紋不再是瓷器的主體裝飾題材,而作為輔助紋飾裝飾在器物的口沿、肩頸、腹部、底足上,裝飾技法改為繪畫。最常見的是作為邊飾的變形蓮瓣紋(俗稱八大碼,外廓由外粗內(nèi)細的兩道線構(gòu)成,線條轉(zhuǎn)折生硬,顯得棱角分明。瓣與瓣之間均留有空隙,瓣內(nèi)繪制各種紋飾。其中以繪制火珠、火輪、銀錠、珊瑚、犀角、雙錢等圖案的雜寶紋最有特色)和纏枝蓮紋(又稱串枝蓮、穿枝蓮,以上下周轉(zhuǎn)的蓮花和相互纏繞的枝葉組成圖案,委婉多姿,富有動感。寓意“生生不息”)。如《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自上而下用青花雙弦線分隔成4個紋樣帶。頸上繪纏枝梔子花,肩部繪纏枝蓮花,腹部繪纏枝牡丹,近足處繪變形仰蓮瓣。
元代也有少量的作為主體圖案的“蓮池鴛鴦”、“蓮池水藻”紋飾,其“荷花、荷葉、蓮蓬都不填色,鴛鴦、水藻都帶幾筆水紋,仿佛水在流動”。
明代除延續(xù)了元代的纏枝蓮、變形蓮瓣紋(輪廓線條變得圓潤,瓣內(nèi)的圖案也相對簡單,僅見團花、云紋等)外,還出現(xiàn)了大量與蓮紋合繪的圖案,如龍穿蓮、鳳穿蓮、纏枝蓮托八寶、纏枝蓮托梵文等,如《弘治青花荷塘游龍紋碗》(故宮博物院藏),碗內(nèi)口沿處繪海水紋一周,碗心繪蓮池游龍紋,外壁繪兩條龍在蓮池中穿行,蓮花、水草因龍的穿行而呈舞動狀。
明代還出現(xiàn)了寓意“一品清廉(蓮)”的“一束蓮紋”,如《宣德青花束蓮瓷盤》(鄭州博物館藏),內(nèi)壁分三層構(gòu)圖,盤口沿繪波浪紋,盤腹由象征高潔的菊花和蓮花、代表富貴的芍藥和牡丹等七種花卉組成纏枝紋,盤心是極具動感的似在風中舞動的“一束蓮紋”。
清代豐富多彩的色料,精湛多樣的工藝,使得瓷上繪畫更加成熟完美。瓷上的紋飾“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有寓意“連(蓮)年有余(魚)”的蓮池魚藻圖、寓意“一路(鷺)連(蓮)科”的鷺絲蓮花圖、寓意“本固枝榮”的蓮花叢生圖、寓意“和(荷)而平(萍)安”的荷花浮萍圖等,不勝枚舉。如《康熙五彩一路蓮升鳳尾尊》:彩料的紅、黃、藍、綠、紫寓意福、祿、壽、喜、財;尊頸部扎根于池水之中的并蒂蓮寓意“基業(yè)穩(wěn)固、好事成雙”,尊腹部飛翔于荷塘之上的白鷺寓意“青云直上、飛黃騰達”;尊體外撇的大口寓意“財源廣進”,外鼓的腹寓意“富貴圓滿”。整件瓷器每個細節(jié)都有寓意,不僅圖有寓意,且色、型都涵寓意。
纏枝蓮和蓮瓣紋在清代得到延用,不過與明代疏朗自然的風格不同,開始向繁密、規(guī)整、對稱發(fā)展,裝飾性極強。清中后期民窯青花纏枝蓮紋常加繪雙喜字。
清末民初,出現(xiàn)了瓷上文人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尚品格的“君子之花”——荷花,被文人士大夫借以喻己喻人,贊美身處污俗環(huán)境卻能保持純真品質(zhì)而不沾染壞習氣的志士。那些將詩、書、畫、印相結(jié)合的瓷上荷畫極具國畫韻味。
我喜歡“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的荷,所以我也喜歡畫荷。自從學習繪畫以來,我一直都在研習前輩的荷畫,從前輩的作品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學習繪畫技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積極深入生活,師法自然,以新彩借國畫技法創(chuàng)作了《香遠益清》等清新的荷花作品。我的荷畫獲得了時人的喜愛,我將繼續(xù)努力研究、學習、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荷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