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摘 要:課外閱讀是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對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保證閱讀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要通過教材引領與自由閱讀相輔相成,提供展示讀書成果的多種機會,鼓勵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讀書習慣。讀書,教師要走在學生的前面。
關鍵詞:語文課外閱讀;教材引領;自由;文摘;小報;循環(huán)筆記;班級讀書會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1-0027-03
語文教學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做到教有成效,學有收獲,必須把讀書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寫,自讀自悟。這是學生有效且高效的讀書策略?,F(xiàn)代語文教育理論主張語文教學以學生的自主讀練活動為主。發(fā)現(xiàn)法的創(chuàng)始人布魯姆說:“學習就是以培養(yǎng)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nèi)容,使學生通過再發(fā)現(xiàn)的步驟來進行學習。”因此,語文學習要以課文為內(nèi)容,讓學生自己去多讀、多寫、多練,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求和解決問題。語文是一個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只有大量的閱讀,才可能和人類最優(yōu)秀的、最優(yōu)美的心靈和頭腦對話,接受高尚情感的浸潤和啟迪。也只有在廣泛的閱讀中才能悟得語文的一些規(guī)律性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每位學生九年的閱讀總量應達到400萬字以上,這是對“破萬卷”的要求。它要求教師不斷拓寬語文教學的領域,將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延伸,擴大學生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正如古人云:“積學以儲寶?!贝罅块喿x正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自己的聚寶盆的過程。課內(nèi)對名篇佳作的熟讀精思,教師的指點和引導才能促使學生實現(xiàn)“破萬卷”。教師應抓緊課上40分鐘,引領學生養(yǎng)成研讀習慣,既看到文本表面的形式和內(nèi)容,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深邃與獨特。家庭作業(yè)少而精,節(jié)省下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通過讀書積累更多的知識。學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讀書成果的機會,鼓勵學生讀書,使讀書逐漸成為習慣。課外閱讀是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才能保證學生閱讀高質(zhì)量和數(shù)量。
一、教材引領與自由閱讀相輔相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有趣的科學知識詩歌,在充分閱讀交流的基礎上,學生懂得了怎樣用“太陽”“大樹”“積雪”來辨別方向。怎樣在夜空找到“北極星”呢?我將這個疑點留給學生,鼓勵他們查找資料或觀察去解決。你會認為“這么簡單的問題直接告訴學生不就得了,真是個“懶”老師。殊不知,教師的“懶”是有意而為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語文教學中,我經(jīng)常將搜集資料與推薦閱讀篇目的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許多學生常常把課下找來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或資料推薦給大家讀。沒想到我這個“懶”老師的辦法卻使孩子們得到了鍛煉,從簡單開始,一步步指導學生掌握查閱資料的方法。在我的語文課上常常引導學生將語文融入生活,在二年級下冊“探索神奇的大自然”這個單元,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還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奧妙,親自去觀察小露珠、毛毛蟲、蝴蝶……鼓勵學生登錄科普網(wǎng)站,搜集更多的科普知識。組織學生動手辦小報,舉辦“科普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開展“我眼中的大自然”、“我和大自然”等主題活動,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
讀書的內(nèi)容,可以是童話、神話、寓言、科幻,兒童版的古典名著、歷史、地理、科技等多類題材的書籍。為了避免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應嘗試立足課本,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jīng)”,以優(yōu)秀課外讀物為“緯”,從而構建“經(jīng)緯”交錯的閱讀教學模式,擴大課外閱讀量,營造閱讀氛圍,提高閱讀效益。例如低年級教學金波、葛翠琳、葉圣陶、安徒生的詩歌、童話之后,引導學生閱讀這些作家的其他作品。到了中高年級,要以名著節(jié)選為抓手,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還可以搞一些提前閱讀,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積累在文摘本上,這樣既充實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擴大了閱讀量,延伸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節(jié)選名著的主要內(nèi)容。
“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是原課標和修改后課標均強調(diào)的基本要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隨時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創(chuàng)設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鼓勵學生到書店購買圖書、到圖書館瀏覽圖書、閱讀書籍,順應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正確處理課內(nèi)學習和課外閱讀的關系,允許學生在完成課內(nèi)學習的基礎上多留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如早讀、午讀時間允許學生讀自己喜愛的課外書;開辟自由閱讀課,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組成小組在校園的草坪上、樹叢下閱讀。
二、自制“讀本”,互動交流
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應指導學生制作文摘讀本。也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報紙雜志,做小編輯,編自己的書。學生很感興趣,他們從愛好、需要出發(fā),將自己喜愛的詩歌、科學小品、生活常識、名人名言等摘抄或剪貼到自己的本子上。也可將自己的“大作”編進去,即將閱讀的感受寫成心得體會,每周至少一篇,并用彩筆加以裝飾,或者配上素雅的鉛筆畫,還給自己的文摘本起個好聽的名字,如小水滴、萬花筒、變色龍……翻看起來不僅增長知識,而且賞心悅目。
每周教師在讀本中選一篇文章來與學生一起研讀,對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等進行評價。每周在輪換閱讀之后,舉行“我給大家推薦一篇好文章”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推薦,使學生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多的信息,激發(fā)濃厚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積累的好習慣。
三、編輯手抄報,合作共進
讀課外書是為了獲取信息,自制文摘則是搜集信息,搜集的信息還需進一步地整理及編輯,應指導學生通過辦小報來實現(xiàn)這一過程。編輯小報需要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首先要確定主題、小報名稱,選擇材料,排版、裝飾,都需要學生費一番心思,開始確實比較困難,久而久之也就駕輕就熟了。辦小報不是非要一人一份,可以自由結組,分工合作,然后全部張貼出來,評出優(yōu)秀的給與獎勵,最后,裝訂成冊。學生從興趣愛好出發(fā),閱讀、采訪、選材、編排、繪畫、制作,團結協(xié)作,既使動腦、動手能力得到鍛煉,更使是團隊精神得以萌芽。
通過這些手抄報的“閱讀”,既能擴充學生個體知識信息量,又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習慣。
四、自由表達,促進讀書
其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交流信息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表達欲望。10分鐘是多么不起眼,往往被我們忽視,在教學的間隙,我常常組織學生將這短短的10分鐘充分利用起來,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天預備、晨會時間,每人一分鐘,或播報新聞、或講故事、誦詩詞,或即興表演,或好書推薦,幾次輪回之后,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越來越強,教師不用刻意地去組織,全班同學輪流自由表達。
這樣,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提高,班內(nèi)形成了一種不吐不快,一吐為快的交流氛圍,“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通過自由表達可以了解學生閱讀的感悟、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以及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通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評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借鑒能力,擴大知識范圍。
五、循環(huán)筆記,比學趕幫
閱讀不可能只是讀讀而已,而應該讀寫結合。惟有如此,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提高閱讀質(zhì)量。大多數(shù)學生讀書筆記往往流于形式,我采用循環(huán)筆記的方法,將全班學生每五個人結成一組,每人每周一篇閱讀的感受或心得體會,使每個學生參與寫練筆文,積累寫作素材,使寫作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內(nèi)心表達的需要,一條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交流的渠道。循環(huán)筆記使同學之間、小組之間形成了比學趕超的寫作氛圍,凝煉了學生的思維及文字表達。
教室設有“讀書角”,學生把自己讀過的書或與家長共讀的書放在讀書角供大家借閱,循環(huán)筆記上會向大家介紹這本書,講述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閱讀心得,寫得好壞直接關系到書的借閱率的高低。這樣就促使學生讀書、說書,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六、班級讀書會,詩意的歡聚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背缮袠s先生說,教室中的兒童要與文本中的兒童聯(lián)結,老師的精神狀態(tài)也要和孩子一樣,三個兒童走在一起進行溝通,那是詩意的歡聚。如何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如何實現(xiàn)新課標所倡導的整本書閱讀,充分利用新教育圖書包,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們在高年級借鑒嘗試王友博士提出的“班級讀書會”,成立讀書小組,把讀書交流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作為普通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愛上閱讀,讓每個學生熱衷于自由閱讀。
班級讀書會,顧名思義,就是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的閱讀活動。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外閱讀,而是由老師指定(或師生共同確定)一本書,利用課內(nèi)外的時間共同閱讀,然后在班上進行討論。因此,班級讀書會包括了“選書——閱讀——討論”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以《夏洛的網(wǎng)》為例,活動前教師要做細致地指導:①了解學生讀書時的疑問、感興趣的話題;②與讀書會主持人確定課上交流的話題:夏洛是一只怎樣的蜘蛛?威爾伯是一只怎樣的小豬?夏洛為什么用一生的時間幫助威爾伯?對“朋友”、“生命”你有了怎樣的認識?③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發(fā)言制作幻燈片;④與主持人一起編寫主持辭;⑤討論確定十個讀書小組的坐位,指導制作幻燈片及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和讀書記錄表。
在班級讀書會的課堂上,學生的閱讀材料不再是一篇篇的課文,而是整本的書籍;由學生主持,生生、師生平等討論,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閱讀興趣;師生既可以對某一段、章進行深入研讀,也可以就整本書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觀點進行討論。總之,班級讀書會所倡導的學習理念,更加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
在班級讀書會上,學生自由討論了“夏洛是一只怎樣的蜘蛛?”“威爾伯是一只怎樣的小豬?”師生共同討論了“夏洛為什么用一生的力量幫助威爾伯?”學生、教師從不同的視角,結合自己的生活和認知解讀了《夏洛的網(wǎng)》?!白杂烧故尽杯h(huán)節(jié),是彰顯學生個性的時候,他們可以展示自己獨特的閱讀收獲,我們靜靜聆聽,虔心觀看。班級讀書會實現(xiàn)了我們的預期目標:引領學生自主交流閱讀 《夏洛的網(wǎng)》的收獲,感動心靈,做一個具有博大愛心、知恩圖報、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享受自由讀書的樂趣,激發(fā)自由讀書的熱情。
讀,共讀,我們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密碼,真正地生活在一起。共讀,為學生打開了閱讀之窗,使他們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總之,我的感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應以閱讀為先導,以說話為實踐,以寫作為載體,感悟語文,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進一步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有布置、有檢查、有評比、有總結。督促檢查只是我們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的一種渠道。在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同時,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均會有所提高。
七、讀書,教師要走在前面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久久思索這句話:“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作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滋養(yǎng)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闭Z文新課程強調(diào)“師生共讀”“師生共寫”, 讀書,教師要走在學生前面。
我深知“不進則退是萬古不易的鐵律,人只有在不斷提升的高品位的閱讀中才能發(fā)展自己”,“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教師要走在前面,身體力行,用這種激情感染學生、點燃學生,學生的學習將更富于詩意。
不妨做個“懶”老師吧,不要喋喋不休,包辦代替,用教育智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愛上閱讀,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方面說,只要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當好的閱讀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本能時,就像早上起床后想都不想就去刷牙一樣,我們還用得著擔憂他們學得不好嗎?堅持是成功的訣竅。讓我們的堅持引領每個孩子過上幸??鞓返拈喿x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