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五月詩花次第開

      2013-04-29 08:33:33陳涵平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3年10期
      關鍵詞:現代抒情鄉(xiāng)土

      摘 要:“五月詩社”是新加坡當代文壇頗負盛名的華文詩歌社團。多年來,詩社創(chuàng)作成就突出,其中,《五月抒情詩選》《五月鄉(xiāng)土詩選》《五月現代詩選》等選集,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五月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貌和創(chuàng)作能量。本文從中選取淡瑩的《傘內·傘外》、梁鉞的《魚尾獅》、華之風的《掛一枚月亮在家中》等三首代表作進行深入解讀,通過闡析“唯美的抒情”“怪異的鄉(xiāng)土”“失重的現代”等不同詩意,來領略五月詩人的風采,并嘗試發(fā)掘海外華文詩壇的經典意味。

      關鍵詞:“五月詩社” 經典解讀 抒情 鄉(xiāng)土 現代

      “五月詩社”是新加坡當代文壇頗負盛名的華文詩歌社團,它成立于1978年10月,先后有南子、謝清、流川、文愷、王潤華、淡瑩、賀蘭寧、梁鉞、郭永秀、林也、華之風、希尼爾、伍木、奔星等知名詩人參與其中。幾十年來,詩社不斷壯大,創(chuàng)作日漸豐富,影響也漸趨深遠。盡管詩社成員創(chuàng)作風格各具特色,甚至同一詩人在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也迥然有異,但詩人們因共同的文學理念抱團結社,自然會在整體的創(chuàng)作風貌上表現出一些共同特征。有論者曾說:“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深厚內涵,以及對西方現代派手法的借鑒和運用”是五月詩人創(chuàng)作的共同點之一,他們“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互相融合,形成了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征”?譹?訛。此論頗為中肯,因為細細研讀五月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他們大都將中華文化內核與西方文學精神有效結合在一起,在傳統與現代、持守與新變等多重合力中開拓出一條獨特的詩意之徑,為新加坡華文詩壇辟出了一方亮麗的風景。

      為展示詩社同人的創(chuàng)作實績,多年來詩社已出版了二十余本詩集,其中既有單個詩人的專輯,也有多位詩人的合集。在諸本合集中,《五月抒情詩選》《五月鄉(xiāng)土詩選》《五月現代詩選》是頗具分量也頗有影響的選本。這三本詩選在很大程度上既呈現出五月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貌,也展示出五月詩人的創(chuàng)作能量。本文擬從中各選取一首代表作進行深入解讀,借此領略五月詩人的風采,并嘗試發(fā)掘海外華文詩壇的經典意味。

      一、唯美的抒情——淡瑩的《傘內·傘外》解讀

      淡瑩,原名劉寶珍,祖籍廣東梅縣,1943年生于馬來西亞霹靂州,現工作于新加坡國立大學華語研究中心。淡瑩是五月詩社中一位剛柔相濟的女詩人,她的詩作既有鐵馬西風、剛硬凌厲的一面,如《五千年》《西楚霸王》《夜讀好詩》等佳作;同時也有杏花春雨、柔情萬種的一面,如《忘情》《發(fā)上歲月》《傘內·傘外》等詩歌。尤其是《傘內·傘外》這首愛情詩,更以其優(yōu)美的詩意和唯美的抒情而膾炙人口?,F在,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玲瓏的三摺花傘/一節(jié)又一節(jié)/把熱帶的雨季/乍然旋開了/

      我不知該往何處/會你,傘內,還是傘外/然后共撐一小塊晴天/讓淅瀝的雨聲/輕輕且富韻律地/敲打著古老的回憶/

      聽雨的青澀年齡/管它是否已尾隨/喧噪了一個夏季的/蟬叫,陷進泥潭/只要撐著傘內的春/我們便擁有一切,包括/沼澤里笨拙的蛙鳴/

      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傘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貼胸的口袋里/黃昏時,在望園樓/看一抹霞色/如何從我雙頰飛起/染紅湖上一輪落日/?譺?訛

      作為一首玲瓏精致、清新純美的愛情小詩,我以為它的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題旨貫通、意脈流暢的結構美。詩題“傘內·傘外”,顯示出“傘”在全詩中的綱領性作用。于是,詩歌圍繞“傘”這一意象,構筑了晴和雨、摺與撐、外與內、人與景幾對相互關聯、相映成趣的互動場景。詩的首節(jié)以“玲瓏的三摺花傘”破題,描寫本來摺起的花傘,在雨季到來的時刻“乍然旋開”。緊接著,詩人以“我不知該往何處/會你,傘內,還是傘外”再次呼應題目,并在輕輕的點題之后敘寫傘內的溫馨和傘外的風景。傘內是春意盎然的晴天,傘外是喧囂不已的雨季;傘內是濃情蜜意的戀人,傘外是蛙鳴蟬唱的合奏。還是圍繞著傘,詩歌兩次寫到“撐”,也兩次寫到“摺”,撐開的是晴天也是愛意,摺起的是花傘也是柔情;撐開時心花如雨季般開放,摺起時情意如霞光般鮮艷??偠灾?,詩歌緊扣傘的節(jié)奏,在收放開合之間,將動作的推進、景物的變化、情感的律動娓娓道來,既顯得層次分明、曲折有致,又顯得文脈流貫、一氣呵成。詩歌結構的緊湊與精巧,確實令人嘆為觀止。進一步說,“傘”作為全詩的綱領性意象,甚至就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玲瓏多摺的花傘妙喻美麗多情的少女,花傘旋開熱帶的雨季喻示少女敞開熾熱的情懷,傘內傘外的兩重境界則是少女內心世界與外在情感表露的映照。如此解讀下來,當詩人輕問“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貼胸的口袋里”

      時,就有傘與人渾然一體、妙合無垠的效果。

      二是動靜有致、虛實相生的意境美。詩歌塑造的傘內傘外的兩個世界,充滿著亦動亦靜、動靜相映的情

      趣。摺起的傘是靜的,而當雨季到來、乍然旋開時,卻充滿著強烈的動感。淅瀝的雨聲,喧噪的蟬叫,笨拙的蛙鳴,這些自然的天籟無疑是動態(tài)的;然而傘內的戀人相依相偎、甜蜜旖旎,無疑又洋溢著醉人的靜美。將傘摺起、同時也將雨季摺起,透顯出一種風停雨散、云開日出的轉變與欣喜,自然是一種動態(tài)的季候與情感的雙重節(jié)律;而戀人相擁于樓頭、沉迷于湖光山色、陶醉于濃情蜜意,應是一個聽得見相互心跳的靜謐場景。詩歌就是這樣在一動一靜、動靜交融的節(jié)奏中鋪陳出跌宕起伏的情意,令人真切地體驗到一種張弛有度的情感力量。另外,詩歌在動靜相宜的情致中還營造出一種虛實相生的意境。這種意境既有化虛為實,也有化實為虛,虛實結合,相生相宜。先看化虛為實,如“雨季”只是一個名詞概念,一個抽象的季候,“旋開”是張傘的具體動作,“把熱帶的雨季/乍然旋開”,兩相搭配,就是虛者實之,化虛為實。其他如“撐著傘內的春”“摺起傘外的雨季”“敲打著古老的回憶”等也是如此。再看化虛為實,如“年齡”是抽象名詞,而“青澀”則為具象的形容詞,“聽雨的青澀年齡”則不僅把雨擬人化,而且把抽象的年齡具象化,從而塑造出鮮明的視覺形象。其他如“貼胸的口袋”一句,也是把深深愛意化作具體情節(jié),令人在具象化的言語牽引中似可觸摸那如水的柔情。詩歌就是在虛虛實實之間,氤氳出空靈雋永的詩味。

      三是話語蘊藉、情趣盎然的詩性美。依照文學的經典律則,話語蘊藉應是文學作品最本質的特征之一。追求含蓄深蘊的審美意味,創(chuàng)造無限闊大的想象空間,是無數文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這方面,《傘內·傘外》無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實踐。這首詩的話語蘊藉首先體現在語言的陌生化,即打破語言慣例,將話語放在反常的情景中展開。如詩歌一開篇就不按常理寫雨季來臨,人們須張開花傘避雨,而是一反常規(guī)的著筆,寫三摺花傘“把熱帶的雨季/乍然旋開了”。同樣在詩歌的結尾,不說晚霞映紅了湖水、映紅了姑娘嬌羞的容顏,反而寫“一抹霞色/從我雙頰飛起/染紅湖上一輪落日”。這樣從反面下筆,不僅從語言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鮮奇異、令人回味的效果,而且從內蘊上營造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委婉別致的情景。更進一步說,這樣一種陌生化表達,還非常吻合熱戀少女那種含蓄深邈的情致,從而使人與物、情與景形成了一種相互契合的詩意關聯。其次體現在雙關語的運用。這對戀人緊相依偎,“共撐一小塊晴天”,一起聽“輕輕且富韻律”的淅瀝雨聲。這里“晴天”諧音“情天”,妙語雙關,寓意豐富,令人不禁想起劉禹錫筆下“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境界,以及韓愈筆下“人間自是有情天”的感嘆——這種“雨中共撐晴天”的情境,一方面突出了愛情的溫馨、心情的亮麗,另一方面也在諧音復義中透顯出一層知性的機趣和智慧的光輝。第三體現在擬物手法的運用。詩的最后一節(jié)描寫道,雨季已過,雨傘已收摺。詩人問戀人敢不敢摺起自己,“收在貼胸的口袋里”,這樣殷殷詢問,顯然是希望自己能像花傘一樣被戀人摺起貼胸收藏,以便時時相伴,永不分離。這種妙乎其想的詩思,一往情深而又輕言娓娓,不僅將抽象的情思具象化,而且通過當場“現掛”的途徑,將內心的渴望與外在的事物順勢關聯,從而構建出一種情景交融、意象飛動的審美空間。

      綜上所述,《傘內·傘外》的確不愧為一首融古典情懷于現代手法的精美含蓄的愛情詩。甜美的戀情、華美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比美好的詩意境界。詩人西川曾經說過:“美好的詩意是一種使我們超越事物一般狀態(tài)的感覺:因為有了詩意,我們麻木、散漫、暗淡無光的生命獲得再生之力?!??譻?訛是的,當我們在淡瑩的詩中體驗著美好的詩意,我們就如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人與世界發(fā)生了詩意的相遇。在這相遇的一刻,我們的心靈在詩意的浸潤中有了微妙的改變,我們眼中的世界也在詩意的彌漫中變得更加迷人。

      二、怪異的鄉(xiāng)土——梁鉞的《魚尾獅》解讀

      梁鉞,原名梁春芳,1950年出生于新加坡。梁鉞在“五月詩社”中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豐富的文化尋根意識。所謂現實關懷,是指他對“地理鄉(xiāng)土”的鐘情,即梁鉞的詩歌是立足新加坡本土的詩歌,詩中既有蕉風椰雨、熱帶風情的形象描寫,也有獅城這個大都市的生活體驗和對現代人生的審美觀照。所謂文化尋根,是指他對“文化鄉(xiāng)土”的追尋。梁鉞是一個深具文化自覺的詩人,在他看來,文化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血脈,對他們這些移民后代來說,文化更是一種安放靈魂的精神家園。所以他的詩歌充滿著對文化鄉(xiāng)土的思考與尋覓?!遏~尾獅》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說你是獅吧/你卻無腿,無腿你就不能/縱橫千山萬嶺之上/說你是魚吧/你卻無鰓,無鰓你就不能/遨游四海三洋之下/甚至,你也不是一只蛙/不能兩棲水陸之間/

      前面是海,后面是陸/你呆立在柵欄里/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像/不論天真的人們如何/贊賞你,如何美化你/終究,你是荒謬的組合/魚獅交配的怪胎/

      我忍不住去探望你/忍不住要對你垂淚/因為啊,因為歷史的門檻外/我也是魚尾獅/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還有兩眶決堤的淚……/?譼?訛

      在這首詩中,“魚尾獅”與“鄉(xiāng)土”到底具有怎樣的關聯?讓我們先來看看魚尾獅的特殊面目。關于魚尾獅,“百度百科”這樣解釋:“魚尾獅是一種虛構的魚身獅頭的動物。它于1964年由當時的Van Kleef水族館館長Fraser Brunner先生所設計。兩年后被新加坡旅游局采用作為標志,一直沿用至今。而這期間,魚尾獅已成為新加坡的代表。……造型趣味而極富創(chuàng)意的魚尾獅,全身潔白、雙眼含笑、毛發(fā)豐美、鱗片鮮活。白色水花日夜不停地從獅口噴灑而出,流向河水,奔向大

      海,為新加坡河畔一帶的景致營造了美好的氣氛。”由此可見,魚尾獅不僅僅是一個標志性的旅游景點,而且已上升為具有圖騰意義的國家象征。這樣一個被寄寓了豐富意蘊并被置于特殊地位的雕塑,自然會引起文學家的熱情關注。有論者在梳理新加坡文學中有關魚尾獅的各種描寫之后這樣總結:“魚尾獅已經的確成為了新加坡華文文學中一種獨特而復雜的本土意象。”?譽?訛新加坡知名學者王潤華更是直截了當地說道:“今天的新加坡人,幾乎人人都發(fā)現自己像一只魚尾獅,是一只怪異的不知名的動物。新加坡的文化思想的發(fā)展,新加坡個人的成長,都正面臨這種困境,因為新加坡正處于東西方之間的‘三文治社會里,自己是新加坡華人,卻沒有中華思想文化的內涵,甚至不懂華文。新加坡華人受英文教育,卻沒有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涵養(yǎng),只學到個人主義自私的缺點?!虼耍~尾獅的意象便成為作家探討新加坡人困境的作品中常出現的一個基型意象,它的確很恰當地代表目前新加坡人所面臨的困境?!保孔v?訛

      綜合上述觀點可知,在許多文人眼中,魚尾獅是一個具有新加坡本土色彩的、象征著新加坡人現實文化困境的基型意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魚尾獅與鄉(xiāng)土建立了內在意脈上的關聯,因為“鄉(xiāng)土”一詞從來不是枯燥的地理概念,而是生動的人類生活、鮮活的文化樣態(tài)以及豐富的精神追求。正是以這樣的認識為前提,梁鉞通過對魚尾獅的詩意刻畫表達了自己對“文化鄉(xiāng)土”的現實理解。這種理解的核心在于:他腳下的鄉(xiāng)土在文化結構上就像魚尾獅一樣是一個雜交的怪胎!

      這一怪胎之怪首先體現在形體的殘缺。當眾多觀賞者專注于獅頭魚尾的奇妙組合之時,作為流散者的詩人卻獨具慧眼地發(fā)現,這一合成是以喪失為前提的。獅頭下面是魚尾,意味著獅身獅腿的丟棄;魚尾上面是獅頭,意味著魚頭魚鰓的闕如。以兩個殘缺不全的形體拼貼成一個全新的物體,不可能有自然天成的新質,只可能有強扭成型的怪異。這種情態(tài),多像處于中西方文化夾縫中的新加坡華人啊,就像王潤華所感嘆的那樣,他們既丟棄了中華文化的內核,又沒有獲得西方文化的精華,最終變成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怪物。

      這一怪胎之怪其次體現在功能的喪失。獅是山中之王,此刻卻失去了縱橫千山萬嶺的雙腿;魚是水中之仙,此刻卻失去了遨游四海三洋的雙腮。詩歌用三個“不能”揭示出這個組合體在拼湊過程中拋卻固有功能的真相。通過象征手法的運用,使人們在想象的還原中領略到這一雕塑在形體的分裂中還隱含著內在功能的丟失和生命能量的萎縮。事實上,這一世相也是新加坡華族移民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離開了孕育生命活力的文化原鄉(xiāng),生活于被歐風美雨處處侵襲而漸感陌生的異域,又有幾個移民能有如魚得水的快樂、如虎還林的瀟灑?

      這一怪胎之怪還體現在空間的固化。詩歌描寫到,魚尾獅“呆立在柵欄里”,前不能入海,后不能進山,只能枯立岸邊,終日吐著苦水。這一狀況,恰恰是移民群體夾縫中生存的一種鏡像。在新加坡這一特殊的文化空間里,多種異質文化的力量相互牽扯、相互競逐,人們在文化角力中往往進退失據,不知所措。

      正是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揭示,詩人從魚尾獅中窺探出“文化鄉(xiāng)土”的特質,即“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像”的雜交怪胎。而“一肚子苦水”“兩行決堤的淚”則意味著詩人對這種現實境況的強烈否定。從中可見,詩人在處身鄉(xiāng)土的同時又不滿于鄉(xiāng)土的文化氛圍,批判鄉(xiāng)土的同時又無法擺脫鄉(xiāng)土上各種文化的逼仄——詩人就是在這多重矛盾的揭示中,逐漸將怪異的雕塑演化為鄉(xiāng)土的鏡像,讓人們從文化雜交的荒誕組合中看到了文化傳統的喪失和精神之根的萎縮。正如臺灣詩評家所說:“詩人梁鉞從這尊‘半獅半魚的‘魚尾獅身上寄寓自己對新加坡華族族性和傳統文化產生變異的思考,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滿腔的悲苦情懷。”?譿?訛在寫作手法上,詩歌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對話結構——詩人和魚尾獅之間由遠距離的互看,到近距離的溝通,再到零距離的融為一體,這樣步步遞進,構筑了詩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具體來說,詩的第一節(jié)更多顯示出一種看客姿態(tài),詩人似乎在自言自語中點評魚尾獅“非獅非魚”的尷尬;第二節(jié)則像鏡頭一樣緩緩推進,逐步顯示出魚尾獅的吊詭本質——“怪胎”,第三節(jié)則悄悄消除了二者之間的評點和比較距離,慢慢地合二為一,一句“我也是魚尾獅”,將主體與對象的暗合顯露無遺。這樣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較好地將個體的感覺經驗轉化為群體的命運憂思,令人印象深刻。另外,詩歌隔行押韻的設計,也強化了詩歌的抒情效果?!蚌w”“胎”“?!薄巴狻边@些“開口呼”韻腳詞的使用,強化了情緒宣泄的力度,使詩歌情感的抒發(fā)具有強烈的迸發(fā)力。

      同是五月詩人的伍木(張森林)在一篇論述新加坡傷痕文學的文章中曾說道:“梁鉞通過《茶如是說》和《魚尾獅》展現苦吟詩人的形象,……他的作品流露出一股深刻的黍離之傷,展現出豪氣干云的文化脊梁?!??讀?訛這一觀點,可以說是對梁鉞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肯評價。

      三、失重的現代——華之風的《掛一枚月亮在家中》解讀

      華之風,原名蔡志禮,祖籍福建安溪,1958年出生于新加坡,現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華之風1985年3月加入“五月詩社”,是詩社同仁中新生代的代表。其詩作旨趣主要體現為對傳統的鐘情和對現代的反思,代表作《掛一枚月亮在家中》可以說非常集中地呈現出他的這種藝術追求。

      掛一枚月亮在家中/好讓流落鬧市/沾滿俗塵的心情/得以赤裸裸的/沐一場月光浴/

      掛一枚月亮在家中/好讓電視機前的妻和我/共嚼一卷悲歡離合/另加一小碟/加了蜜糖的月光/好讓橫陳睡房的臥姿/得以重續(xù)千年以前/嫦娥未圓的夢/

      掛一枚月亮在家中/好讓照過歷史興衰的清輝/也俯視書架上那幾冊/面容枯槁的線裝書/映一映遺民們/不忘前朝衣冠的情操/好讓白天不見蔚藍/夜里失落星空的眼睛/有一枚高懸的信念/可以仰望/

      掛一枚月亮在家中/好讓輸入電腦程序的思維/偶爾自修一些/基本的外星文外/還會時時惦著唐詩/惦著宋詞/以及繚繞著月亮的/墨香/?讁?訛

      詩歌反復詠嘆著要“掛一枚月亮在家中”,顯而易見,“月亮”是一個籠罩全詩的特殊意象。那么,這個意象的特殊意蘊表現在哪里呢?詩人曾在自己的詩集《月是一盞傳統的燈》的后記里寫道,月亮“是母族文化傳統精神,是我詩觀體系里所形成的一種象征式的意象,同時也是一種可以仰望的信念”?輥?輮?訛。依據詩人的自白來解讀詩歌,我們可以得知月亮是信念的象征。這種信念,在詩歌中有著多層面的表現。在詩的第一節(jié),月亮喻示著一種清雅的情感;在詩的第二節(jié),月亮應是一種悠遠的夢想;而在第三節(jié)中,月亮成為一種高懸的信仰;詩的最后一節(jié),月亮則象征著一種優(yōu)良的傳統。情感、夢想、信仰、傳統,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內容,是人類生命厚度的體現。詩人對它們的反復召喚,恰恰是因為詩人所處的現代社會正在將它們淡化或者驅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新加坡經濟開始起飛的時期,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的繁榮,以及都市化和商業(yè)化的深入,新加坡社會的現代性特征也日漸明顯。市場觸角無孔不入,商品資訊極其豐富,感官主義到處泛濫,平面文化恣意橫行,種種現象,不僅全方位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許多傳統的人文觀念,導致價值判斷的錯亂和生活倫理的危機。華之風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弊端,對精神的衰退和信仰的失落表現出極大的痛心,并試圖用人文傳統和理想信念來重建人們的靈魂,拯救失重的社會。于是,他以筆為旗,呼喚用信念的月光,照亮人類的心靈家園。

      為了全面呈現這一深刻題旨,詩人特別注意營造詩歌的整體張力。關于詩的張力,美國新批評派詩評家阿倫·泰特曾說過:“詩的意義,全在于詩的張力;詩的張力就是我們在詩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內涵力的完整的有機體?!??輥?輯?訛也就是說,詩的張力就是詩歌內斂的思想內涵與外射的情緒力量通過語言和結構的特殊運作而形成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平衡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往往是孕育和凝聚詩意并使之不斷擴展和升騰的強大氣場?!稈煲幻对铝猎诩抑小芬辉娍梢哉f通過多種技巧的運用經營出繁復多樣的張力形態(tài)。

      首先,詩歌通過建構反常關系來形成張力。關系,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遵從著各種自然規(guī)律,本已構建出多種多樣的邏輯關聯,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常規(guī)與慣例,比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草木榮枯等等。然而詩歌為了題旨表達或情感呈現的需要,有意打破定勢,構建反常關系,創(chuàng)造一個假定性的藝術世界,就容易形成藝術張力。比如,“掛一枚月亮在家中”,月升月落,本有大自然自身的節(jié)奏,怎么可能讓人把它當作燈籠一樣常掛家中?然而詩人反復詠嘆,似乎如一巨人提著月亮游走人間。這就形成了詩歌的張力:通過藝術的情景虛擬折射出對現實的狀態(tài)揭示,這種轉換的審美動力源就是詩人對現代社會精神貧乏、信仰失落的憂思與批判。同樣的例子還有“流落鬧市的心情”,心情怎可流落?然而恰恰是這種反常表達,把現代人無處尋找精神家園的痛苦非常巧妙地凸顯出來。

      其次,具象與抽象有機結合造就張力。好的詩歌往往都會營造優(yōu)美的意象,而意象本身就包括具體的事物形象和抽象的智性哲理,兩者結合巧妙往往生發(fā)出豐富的張力?!稈煲幻对铝猎诩抑小芬辉娭羞@樣的組合很多,比如讓“月光”來沐浴“心情”,讓“臥姿”來重續(xù)“夢想”,讓“眼睛”來仰望“信念”,讓“墨香”來浸潤“思維”,前者都是具象,后者都是抽象,兩方面結合,生發(fā)出綿綿不盡的詩意。除此之外,詩中用“月亮”象征信念,用唐詩宋詞象征傳統,則是在更高的結構層面將具象與抽象融為一體,使之成為貫通全詩的意脈。進一步說,具象是實體的,抽象是虛幻的,將具象與抽象結合,也就是喻示用幾千年積淀的文化傳統來填充現代人空虛的心靈。

      第三,語言組合的跳躍產生張力。跳躍是詩歌語言組合最常見的美學特征,沒有跳躍就沒有意義的跨度,沒有想象的回旋。通過跳躍,詩歌在掙脫常見的語用邏輯后,往往通過新奇的語言重組來孕育無限的張力。

      《掛一枚月亮在家中》首先表現出語詞搭配的跳躍性,如“共嚼一卷悲歡離合/另加一小碟/加了蜜糖的月光”一句,其中“嚼”與“悲歡離合”、“蜜糖”與“月光”的組合,就跨越了慣有的關聯,給人一種跳脫無礙的新鮮感;同時這一句還蘊含著感覺的跳躍,即通過視覺與味覺的交錯,編織出一種特殊的情緒張力。其次表現出時間的跳躍性,如“好讓橫陳睡房的臥姿/得以重續(xù)千年以前/嫦娥未圓的夢”,將現實的追求與亙古的夢想連接起來,含蘊出無限伸展的意義空間。而且正是這種時間的跨越,使平面化的現代社會與深厚的人文傳統在想象中得以接續(xù),從而很好地呼應了題旨。

      綜上所述,詩人通過多種手段的運用,著意營造出詩歌豐盈的張力,讓讀者在品讀之時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綿遠悠長的生長性。這種不斷增值的詩意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賦予詩歌一種歷久彌新的審美特征。

      “五月詩社”是海外華文詩壇難得一見的創(chuàng)作群

      體,幾十年來,詩社以對傳統文化的體認、對純詩理念的堅守、對人文關懷的倡導和對藝術創(chuàng)新的追求而聞名于新加坡文壇。在這些共同信念的基礎上,詩社同仁們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令人矚目的詩歌作品。對其展開深入研究,應是海外華文詩歌經典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陳賢茂:《新加坡五月詩社的藝術追求》,《華文文學》1991年第3期,第39頁。

      [新加坡]淡瑩:《太極詩譜》,七洋出版社1979年版,第58頁。

      西川:《關于詩學的九個問題》,《新華文摘》1996年第2期,第130頁。

      ④ 熊國華選編:《海外華文文學讀本·詩歌卷》,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頁。

      ⑤ 朱崇科:《認同點染與本土強化——論新華文學中的魚尾獅意象》,《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3頁。

      ⑥ 王潤華:《魚尾獅神話:新加坡后殖民詩歌典范》,《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5頁。

      ⑦ 許惠芬:《梁鉞〈魚尾獅〉析論》,選自楊松年、楊宗翰主編:《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頁。

      ⑧ 張森林:《當代新加坡傷痕文學的發(fā)軔》,《華文文學》2012年第2期,第98頁。

      ⑨⑩ 華之風:《月是一盞傳統的燈》,七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8頁,第148頁。

      ?輥?輯?訛 阿倫·泰特:《詩的張力》,載史亮編:《新批評》,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批準號:11&ZD111)之子課題“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解讀”的階段性成果

      作 者:陳涵平,文藝學博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及海外華文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歡
      現代抒情鄉(xiāng)土
      親近鄉(xiāng)土
      科教新報(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春 日
      鄉(xiāng)土中國
      會抒情的灰綠
      簡論抒情體
      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院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25:16
      現代煙草工業(yè)發(fā)展趨勢及降焦減害技術應用研究
      談森林管理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
      解放軍,在“現代”與“后現代”之間
      芬芳鄉(xiāng)土行
      牡丹江市| 沭阳县| 博爱县| 永吉县| 拜泉县| 连云港市| 余姚市| 新沂市| 来安县| 剑阁县| 无锡市| 宣化县| 根河市| 孝昌县| 吴江市| 临桂县| 佛教| 沂水县| 扎兰屯市| 龙里县| 昌黎县| 沙湾县| 集贤县| 曲阳县| 玉山县| 横峰县| 安达市| 永州市| 蒙城县| 抚顺县| 西华县| 通州区| 竹北市| 肥乡县| 平顺县| 三河市| 广汉市| 上林县| 内江市| 玉门市|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