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民
近期,紅河州電教館舉辦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計劃教學裝備類項目美術、音樂設備使用培訓,筆者有幸參加美術泥塑工具的培訓,觸動很大,下面就這次活動談點體會。
一、泥巴是開拓人類文明的第一材料
人類從改造石頭到制造石頭——陶器,這是祖先們多么偉大的創(chuàng)造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人類最先“制造”的器皿就是陶器。設想一下,祖先們那時要喝一杯開水該有多難!其實根本就沒有“喝開水”這個概念。泥巴燒制成陶以后,人類才有了煮食的行為。由陶制容器、炊具開始,以至后來的各種瓷器、磚瓦等,使人類在變成“社會的動物”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巨大的飛躍,而這樣巨大的社會進步的動力,不是物理學家的偉大論斷,而是由幾位可愛的祖先“玩泥巴”開始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發(fā)現被燒焦了的泥巴變成了堅硬的“石頭”,而且再也不會被水溶化。于是用泥巴造形而燒制的各種陶器就誕生了。陶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玩泥巴的祖先們在各種形狀、各種用途的陶器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指紋和刀斧痕跡,它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從他們那幾個玩泥巴的指頭和竹刀、木錘開始的。
是啊,人類玩泥巴玩出了靈巧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世界??晌覀冞@一代人,動手能力越來越弱了。上級教育部門把“泥塑和使用工具”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強調,花錢配備了一批批泥塑工具,目的就是要我們不能丟掉傳統(tǒng)藝術,增強動手能力,變得心靈手巧,逐漸形成一種基本技能,一種比繪畫更立體的全方位的思維方法,以靈巧的雙手和敏銳的目光,在生活中點燃智慧的火花。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泥巴是手感最好、最方便、最簡易的雕塑材料。小孩子生性就愛玩泥巴,不外乎泥巴有非常舒服的手感,而且很容易捏成各種自己想要的形狀,稀的干的,軟的硬的,捏在手里,總有無窮無盡的構想,這就是藝術思想的萌發(fā),這就是產生雕塑作品的第一動機。泥巴比木雕、石雕、金屬雕刻不知方便多少倍,順手拿來便可成形。然而,當你把一個人物或一個動物的大概形體做出來之后,你就會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很多處的結構與質感需要“上帝之手”來幫忙,需要各種銳器和鈍器來完成,工具就這樣產生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边@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總結出來的。工具改變了勞動方式,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文明的進程。沒有工具,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這個人類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效率的生產,許多繁重的體力活動被方便快捷的電腦代替了,而且效率要比人力高出千百倍。而我們的青少年,得到的只是電腦上顯示的抽象結果。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看衛(wèi)星升天,看到的只是那一團蘑菇云,而無法獲知“升天”的原因。而藝術創(chuàng)造,享受的就是動手的過程,是靠動手來把人變得心靈手巧。學校開設美術課,尤其是泥塑課,為我們開啟了動手的機會,更開啟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有的小孩連“砍柴”這個動作都不知道,父輩說到“以前讀書靠每星期挑一挑柴來賣了交學費”。這小孩聽不懂,因為在他的生活圈里,壓根兒就沒見過“柴”。有人當了中醫(yī),卻從沒上山采過藥,許多現成的藥都認不出來,全憑理論開藥方。參加這次培訓的美術老師,有的連泥巴去哪里找都不知道,更何況小學生了。美術課本上的泥塑教學內容,也都是因為懶找泥巴甚至還有“臟”的理由而放棄。好在現在有泥塑專用泥巴可買,自然是干凈又方便。不過學校因為升學壓力大,這些“副科”也就可以不上了,致使這門生動活潑的泥塑課興不起來。
許多參加培訓的老師盡管從來沒有“玩”過泥塑,但由于都有造形的基本功,用泥巴直接摹仿物體,倒也并不困難。我們第一次就做難度較大的人物頭像。先看示范掌握了基本要領,很快就摹仿著動起手來。有的做老頭,有的做小孩……學員們都將最想要表現的頭像捏了出來。盡管有許多技法還不曾掌握,哪里該使用什么工具也還不太到位,形體結構、肌理質感也不太分明,但頭像的大致特征,卻在這團泥巴上毫不含糊地顯現出來。輔導老師再進一步交待“十八般兵器”的使用,大家很快就進入了狀態(tài)。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一個人物頭像就基本完成。每位老師桌上擺放的那團泥巴,經過了“刀槍劍戟”的雕刻,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頭像,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最不值錢的泥巴,附著了人類智慧,便提升了價值。
金平二中的趙財清老師塑造的是同桌的學員“小眼鏡”,雖然那鏡框只是隨便搓條泥巴圍起來的,但鏡框中的小眼睛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真可謂形神兼?zhèn)?。河口小學的李占林老師塑造了一個瑤族老人,留著山羊須,戴頂瓜皮帽,惟妙惟肖。彌陽中學的馬吉萍老師雕塑的是一個最可愛的人,它的一顰一笑,極具表現力。兩三天的時間,學員們的作品便琳瑯滿目,如他們將這門技術很好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收獲的季節(ji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