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摘 要]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文化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認同是國家間建立并維持良好關系的紐帶,文化因素對中韓兩國關系的發(fā)展更具有特殊意義。從文化視角分析當代中韓交流的現狀與問題,并對未來兩國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關系,推進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提出解決路徑。
[關鍵詞]文化因素;中韓關系;文化視角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34 — 02
一、文化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內可以影響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對外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是維護國家利益、實現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在國際關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一)文化力影響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和戰(zhàn)略目標的實施
國際政治學者所稱的“文化力”強調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國際機制超凡的魅力和吸引效果。擁有文化軟權力的國家放射出影響力,使得外部的相關行為體受到這種輻射力的影響,促進該國實現其對外戰(zhàn)略目標?!?〕文化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勝負,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總是受到文化力的影響和制約。國際社會中的文化大國或強國都制定了積極的文化外交戰(zhàn)略和文化政策,并擁有推行其戰(zhàn)略和政策的必要手段,配合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戰(zhàn)略的實施,實現了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
(二)一國文化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對外行為
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政策的背景,也是一種權力,或是一種實力,可以影響他國的行為。〔2〕各國都把拓展本國對外文化影響力作為主權國家的使命,外交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一直以“山巔之城”的姿態(tài)、“救世主”的心態(tài)和傳教士的狂熱不遺余力地支持向世界各個角落傳布和擴散美國的價值觀,通過文化外交手段影響其他國家的對外行為。當前,美國所處的世界獨霸地位使得美國試圖以單一的價值標準一統(tǒng)天下。美國在對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動、經濟援助乃至正常的貿易往來中都“善意地強制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冷戰(zhàn)后美國治下的新“和平”。
(三)文化觀念影響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無論是明確國家身份、確定國家利益還是形成對外關系的特點,對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整個過程都受到文化觀念的影響。中國具有深厚的“和”文化,主張“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在這種文化觀念的引導下,中國政府在對外政策的實施中以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目標,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不斷努力。而美國政府一直以人類的“救世主”自居,在這種文化觀念的影響下,美國不遺余力地向世界擴散美國的價值觀,不斷插手國際事務,努力在全球稱霸。
(四)文化外交有助于樹立國家的國際威望
建構主義認為,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利益建構因素是物質性的,其余的建構利益的因素是觀念因素。〔3〕因此,國際威望作為國家利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相關國家彼此間的集體認同。文化外交能夠通過國家的對外宣傳,推廣國家品牌,產生文化吸引力,使其他國家認同本國的做法,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進而確立起本國的國際威望。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意識到,要確立國家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光靠本國的經濟力量而在文化上沒有吸引世界的魅力是辦不到的。為此,日本首次提出“文化國家”的國家發(fā)展理念,主張對外要樹立日本是個文化國家的形象。
二、當代中韓文化交流的現狀
當今國際格局中,文化認同和沖突越來越成為國家間政治關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在中韓關系中的作用尤為突出。中韓建交20年來,兩國文化交流迅猛發(fā)展。1994年,中韓兩國簽訂了“文化合作協(xié)定”,在多領域展開廣泛合作,交流內容豐富多彩?!绊n流”和“漢風”相輔相成,學術、教育、旅游等其他方面交流活躍。同時也有民間文化沖突相伴。
(一) 韓國文化在中國——以“韓流”為例
隨著中韓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在韓國政府的積極參與以及文化界的精心打造下,在中國興起一股韓國流行文化熱?!绊n流”來勢滾滾,滲透并影響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韓國流行音樂開始進入中國,受到中國青少年的喜愛和追捧?!绊n流”的主力軍——影視劇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眾多韓國演員成為韓國電影和電視劇愛好者追逐和崇拜的偶像。韓國文學作品及電腦游戲使“韓流”內容更加豐富。韓國服飾、化妝品、食品和電子、汽車等大宗產品也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市場。與此同時,渴望學習韓語、了解韓國的中國青少年多了起來,“韓國留學熱”也隨之出現。
(二)中國文化在韓國——以“漢風”為例
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以及韓國對中國依賴程度的加深,韓國掀起“漢風”。學習漢語和使用漢字成為時尚,對中國全方位的關注也日趨高漲。2000年,韓國政府就宣布在公務員文件和城市路標中恢復消失多年的漢字。韓國各界人士喜歡使用言簡意賅的漢字成語顯示學問。韓國五大經濟團體2003年底決定,從2004年起,積極建議所屬會員19萬家公司在招聘新職員時進行漢字考試。在韓國,有131所大學開設了漢語專業(yè)。政府已經規(guī)定中小學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1000多所高中將漢語列為第二外語課程,走在韓國的大街小巷,漢語隨處可見,甚至連監(jiān)獄也引發(fā)了學習漢字風潮,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服刑者可被減少刑期。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韓國學生要求進入華僑學校上學,華僑學校人氣日漸高漲,與漢字有關的習題集、參考書銷路大開。
(三)人文教育領域的交流
中韓建交后,兩國大學在教學、科研、學術活動、互聘教授講學、共同培養(yǎng)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兩國研究對方的機構和人員不斷增加,學術交流日益擴大,各層次各領域的學術交流普遍展開。目前中國已有3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成立了韓國學研究中心(所)。這些與韓國的學術機構開展交流、合作,在研究和介紹韓國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截至2011年底,韓國在華留學生約7萬名,中國在韓留學生近8萬名,均占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人數之首?!?〕兩國醫(yī)學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文化藝術團體的互訪,舉辦音樂會、展覽會、體育比賽、電影周、聯(lián)合考察等,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5〕中國旅游局和韓國文化觀光部等部門合作推出了中韓大型旅游交流活動,推出了很多個精品旅游路線。
(四)中韓民間文化沖突
近年來,中韓民間文化沖突時有發(fā)生,“高句麗歷史問題紛爭”以及“端午節(jié)文化爭遺風波”等使中韓民間關系惡化。韓國輿論驚呼“中國反韓情緒高漲”,韓國《中央日報》稱:韓中民間感情正在迅速惡化,勢頭不亞于正在惡化的韓日民間感情。中國《國際先驅導報》在2007年10月進行的中國網民鄰國印象調查,12000名參加調查的中國人中,有41.1%的人稱最不喜歡的國家是韓國。中韓民間對立情緒已經上升到政府層面,成為兩國首腦會晤不可回避的問題。〔6〕中韓兩國既要理性對待,又要發(fā)揮智慧化解民間文化沖突。首先,對待兩國文化沖突不必過分焦慮和不安。正如韓國學者李揆亨所言:“我不太擔心,也不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積累了20年的寶貴經驗和成果。因為,擁有一個共同信念,本著相互尊重、互惠共贏的精神,以‘松茂柏悅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事情,將會有美好結果?!薄?〕中韓兩國在重視高層政治往來的同時,需加強民間人文交流。在相互尊重、加深了解的基礎上,發(fā)揮兩國歷史文化聯(lián)系的優(yōu)勢。引導和促使中韓關系朝著健康、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
三、文化因素對當代中韓關系的影響
中韓建交以來,文化上的交往越發(fā)密切,這既是兩國人民渴望了解對方的需要,同時也為兩國進行經濟、政治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深刻影響著兩國的外交政策和實踐。
(一)文化交流對兩國政治的影響
中韓文化交流為兩國政治的合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中國韓國學和韓國漢學研究熱進一步推動了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在我國,中韓建交后有關韓國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自1992年以來,各種學術文化交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建交后,在韓國研究中國的熱潮也急劇升溫,涌現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通過中韓論壇,兩國專家學者圍繞兩國關系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的高層次、及時有效的學術研究和探討,在中韓關系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經濟紐帶所無法完全取代的積極作用。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和信賴,為雙方的政府和民間獻計獻策,也為兩國關系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次,兩國元首互訪時也體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文化交流對兩國經濟的影響
中韓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經濟合作。正是通過文化的交流、思想的溝通,形成價值取向的趨同,減少了雙方的分歧和摩擦。目前,大眾文化產品貿易已經成為中韓經貿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電視形成了一種賺錢的行業(yè)。一些以文化為依托的電影、書籍以及印有韓國文字和圖案的商品都在中國許多城市熱銷。“韓流”也帶來了韓國產品的熱銷,包括現代轎車、三星電子產品、韓國美容產品、韓式生發(fā)產品等。中國功夫和中國餐館在首爾多了起來。此外,“韓流”和“漢風”涌現后,極大地刺激了韓中兩國旅游經濟的發(fā)展,為兩國旅游產業(yè)的合作發(fā)展帶來了很多機會。
(三)文化交流對兩國社會的影響
目前中韓雙方的文化交流已勢不可當,必然會影響兩國人民的社會生活。2011年中韓人員往來達654.5萬人次,韓國是中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韓國的文化產品大量涌入中國并在中國流行起來之后,許多老百姓確實接受了某些韓國文化,某些韓國文化已經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皾h風”在韓國社會也產生了重大影響?,F在韓國的旅游消費點和鬧市購物商場,標價都用韓語和中文兩種文字。韓國的航空公司和火車站、地鐵則增加了中文說明和中文報站。自全球首家孔子學院2004年在首爾成立以來,目前已經有17家“孔子學院”和5家孔子課堂在韓國成立。
結語
文化因素作為中韓之間友誼的橋梁和紐帶,在政治、經貿和社會領域都對中韓關系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中韓民間出現的文化沖突也不容忽視。中國在推動兩國政府高層交往的同時,應重視與韓國學術界和民眾的人文交流,推行公共外交,為韓國媒體正確認識中國創(chuàng)造條件,讓韓國人民全面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使文化因素在未來的兩國關系中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促進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
〔2〕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社科版),1993,(03).
〔3〕 〔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114.
〔4〕中韓教育交流簡介〔EB/OL〕.中國駐韓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or.kr/chn/zhgx/shuangbian/t720117.htm.
〔5〕牛林杰,劉寶全.韓國發(fā)展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87.
〔6〕石源華.中韓民間文化沖突的評估、解因和應對〔J〕.當代韓國,2009,(02).
〔7〕 〔韓〕李逵亨.對韓中建交二十年的評價與未來發(fā)展展望〔J〕.當代韓國,2012,(03).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