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主體預先確定的、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可以測度的教學結果。教學目標的設定對于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它可以指導對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學生的學習等?,F在以《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為例,談談教學目標如何影響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并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結果。
《像山那樣思考》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中的一篇教讀課文。該專題的人文話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中這篇散文是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和環(huán)境保護主義的先驅奧爾多·利奧波德的作品,文章用詩化的表達方式展現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式的思考,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倫理的角度出發(fā),建議人類應像山那樣處理自己同大自然的關系。
執(zhí)教該課前筆者作了相應的學情調查,通過學前檢測了解到: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從文句出發(fā),并在理解文本內容的情況下進行深層解讀;大部分學生停留于文句表面,缺少縱深思考的過程。具體表現在學生都能觸及生態(tài)平衡和保護自然這一層級,但只有極少部分能在此基礎上表達出“平等”“尊重”“寬容”“自由”等深層精神訴求,而這恰恰是作者所要傳達出的深層內涵。于是,筆者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梳理文章脈絡,整體感知文意。
(2)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獨特感悟。
(3)開展對文本的批判性認識、個性化評價。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整堂課就是圍繞著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設計教學內容與環(huán)節(jié)。
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并填空:這是一篇 寫的,旨在 的 (文體)。
接著是文本研習,讓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放聲朗讀課文,并在課文中標畫出那些能夠觸動自己的句子和理解有困難的句子。
然后是小組討論,抓出那些能夠觸動自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然后把理解有困難的句子找出來在學習小組中交流討論。討論后,每個小組的代表發(fā)言,全班同學共同參與探討。
接下來是師生交流,得出如下幾個結論:生命悲憫情懷,生態(tài)憂患意識,生命平等意識。
再拓展延伸,幫助學生理解生態(tài)憂患意識,補充“土地倫理觀”思想的精髓、作者信息等相關材料。
最后深入探究,結合文章,談談自己對標題“像山那樣思考”的理解:“(誰)像山那樣(怎樣)思考(什么問題)?”
課后作業(yè)為:結合對文章的理解,完善最初的那份填空,答案盡量豐富,以體現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課后,筆者對學生進行了檢測,力圖明確學生的學習成果,診斷課堂教學的效度。這堂課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圍繞著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入理解來開展的,課后檢測也確實發(fā)現,絕大部分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有了進一步深化,更加全面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明白了本篇文章在教材單元里的地位。但是,只有個別學生才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價。另外,因為教學目標沒有涉及文本形式的感知,導致教學內容也沒有涉及這一點,所以八成學生缺乏對文章表達形式的把握,他們對文本個別句子的修辭手法有一些認識和判斷,但對整個篇章的脈絡和文章整體的獨特表達感悟不足。
對此,筆者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語文學科的特性對教學目標本身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其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新課標對必修課的“閱讀與鑒賞”部分強調“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的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把握和感知,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這堂課在“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上是完成了,但對“獨特感悟以及對文本的批判性認識、個性化評價”沒有涉及,“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更無從談起。
更為重要的是,語文課應充分凸顯課文所隱含的語文核心價值,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表達力,完成語文課應達成的教學目標,把語文教學從關注文本內容轉到重視文本形式上來,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與文本表達的統(tǒng)一??墒牵@堂課根本就沒有涉及文本形式的感知體悟。其實通過前測,筆者已經了解到下面五個句子是學生普遍認為較難理解的。
(1)只有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夠客觀地聆聽狼的嗥叫。
(2)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覺不到狼是否存在,認識不到山對狼懷有一種秘密。
(3)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是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fā)。
(4)我們到達那只老狼的所在時,正好看見它眼中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5)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
學生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障礙源于本文獨特的表達方式,作者用詩意的、富含思辨的語言把深刻的哲理寄于形象化的描述中,學生感覺很難把握內中隱含的深意。因而文本內涵的理解和文本形式的感悟應該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且不可分割的。綜合以上的考慮,筆者在第二次教學時把教學目標調整為:
(1)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獨特感悟。
(2)開展對文本的批判性認識、個性化評價。
(3)通過比較閱讀體味本文語言詩意表達之美。
(4)嘗試運用本文個性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寫作。
隨著教學目標的變化,筆者相應地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調整為:
先是文本研習。設計兩個問題:“文章主體部分作者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誰來復述一下?通過這個故事你讀到了作者什么樣的觀點或情感?”
接著是感悟提升。設問:“除了體會到狼的生態(tài)價值、要保護環(huán)境之外,結合最后一段的議論,說說還有其他的感悟發(fā)現嗎?同時抓住‘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這個關鍵句進行深入品味。”提示學生“荒野”這個意象的內涵:人類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著自足的、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法則,體現著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
然后是質疑爭鳴。設問:“我們曾經自豪地宣稱,我們人類是自然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改造自然方面,我們人類有了許多成就: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飛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甚至君臨火星。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受到自然的報復,在自然的偉力面前表現得非常無能。那么,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我們應該如何擺正人和自然的關系?”
接下來是比較體會。拓展閱讀史懷哲的《我的呼吁》(節(jié)選),感受同樣高貴的靈魂,并通過比較,體會《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獨特的表達。
最后是表達應用。結合課文的插圖,運用課文的寫法,嘗試寫一段生動形象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深入思考,字數200左右。
之所以有這樣的改動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課堂教學先從作者的切身故事入手,比較感性也比較容易理解。從這個故事出發(fā),學生的體會是自然而然的。利用學生原有的感悟作為起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也符合新課標“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原始體驗”的要求,為第一個教學目標的達成作了必要的鋪墊。
抓住文本理解關鍵語句“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前測顯示該句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句子),并及時為此句的理解提供一個腳手架——“荒野”這個意象的內涵,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保障了學生思維的順利提升,有利于實現第一個教學目標。
設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我們應該如何擺正人和自然的關系”讓學生討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認識和個性感悟,為第二個教學目標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本的比較閱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清晰地分辨出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感悟生動語言背后的哲理性思考。而運用這種表達嘗試寫作,力圖讓學生在對文意的理解有進一步深化、對文本形式有感性認識的同時,鍛煉學生寫作表達的能力,檢驗學生對文本獨特表達的感知程度。這是思維的一種有效提升,也是達成第三個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事實上,隨著教學目標的變化,課堂教學內容走勢也相應變化,也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學目標在改進,教學內容的取舍也更合理而有效,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明顯提升。第二次課后對學生的檢測結果可以有力地印證這一點。第二次課后檢測顯示,學生都能夠深入理解文意,并作出自己的認識判斷,同時絕大部分學生較課前對文本的表現特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認為形象化的表達可以給人更多想象的空間,更值得深思回味,也更容易打動人心。此外,學生也比較能夠接受這種表達方式,并寫下一些比較生動而有思想的文段。
由此,筆者感悟到,教學目標確定和優(yōu)化的過程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和對學生學情的綜合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概括的、籠統(tǒng)的、抽象的,對閱讀與寫作、表達與交流的能力要求不是十分具體明確,也無法對應每一冊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彈性較大。所以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對課程標準的研究與分析,而制訂教學目標,使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化,就必須自覺地增強課程標準意識,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制訂教學目標不能不作深層次的思考,既要“入乎其內”作出微觀的剖析,又要“出乎其外”作宏觀的把握
此外,教學目標確定和優(yōu)化的過程也有助于我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學生身上?,F在的課堂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而教學目標正是反映出課堂教學的起點與終點的狀態(tài)??墒?,以往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往往是從教師自身角度出發(fā)的,其結果是教學過程演化為教師按照教學目標機械地執(zhí)行,其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就是看教師是否根據教學目標忠實地完成教學任務,它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也是能動的主體,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求。學情是教學的起點,一節(jié)有效的課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學法習慣、情緒意愿等實際情況。
教學目標如果只是簡單地“復制”其他教案,那么大同小異的教學目標既沒有關注學情的差異,也沒有體現不同文體的特色,空泛的目標對教學的指導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蘇霍姆林斯基說:“許多課堂的重大缺陷其中之一就是不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教學目標并且使之貫穿課的始終?!甭o目標的隨性而為的課是白白浪費時間,不清楚“教什么”,正是課堂教學低效或有些環(huán)節(jié)無效的重要原因。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我們要基于常態(tài)的教學,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需要出發(fā),關注教學目標,追求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