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
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由于各種客觀存在的社會差別或社會不平等,全體成員在社會位置上必然形成高低有序的社會層次而不是處于同一層次,這就是社會分層。比如高級官員、中級官員、低級官員和普通群眾,富裕者、中等收入者、一般收入者和生活貧困者,高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一般文化水平者和文盲等。社會分層必然會帶來社會流動。本文主要探討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的社會分層與流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在每個社會中,社會報酬,例如財富、權力和聲望等都是不平等分布的,一些人會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有價值的資源。例如,金錢、住房、教育、健康、權力等等。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平等分布導致了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而在社會分層體系中的每個人或群體又是可以流動的。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社會人群彼此之間的流動更加頻繁。如何正確看待這種社會分層和社會分層帶來的流動,是社會學家,乃至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要認真考慮的話題。本文主要探討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社會分層與流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社會分層與流動
分層最初是個地質學概念,指的是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社會學家發(fā)現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等級的現象,也像地質結構一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級層次。于是“社會分層”這一概念便被借用來分析社會結構。社會學所說的社會分層指的是依據一定具有社會意義的屬性,一個社會的成員被區(qū)分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級、層次的過程與現象。社會分層理論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既要承認社會成員利益上的一致性,又要分析不同階層具體利益的差別;既要承認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差別存在差別,又要致力于協調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差別和沖突,通過協調而不是激烈的斗爭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促進生產力的大力發(fā)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發(fā)展,我國的階級和階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農村社會,出現了三個層次的流動與分化:第一個層次是一部分農民由種植業(yè)轉向林牧漁等其他經濟效益更高的部門;第二個層次是一部分農民由農業(yè)轉移到農村非農產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開始興起;第三個層次是大量的農民從農村流向城市,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變?yōu)槌擎?zhèn)的居民。
社會階層發(fā)生的第二個變化是城市社會結構。工人階級內部,已明顯地分化為體力勞動工人、辦公室工作人員、科學技術人員、文化教育和體育衛(wèi)生工作者以及黨政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的領導干部這五個社會階層。
另外,在原有社會階層發(fā)生諸多變化的同時還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的社會階層。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fā)展,使我國的社會分工日趨復雜多樣,人們的收入分配也拉開了差距,再加上市場經濟所引起的利益多元化趨勢,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階層分化過程。如,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科技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職業(yè)經理、個體戶和私營企業(yè)主等。這些都是現階段我國社會階級階層變化中出現的新情況。
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是一種社會必然現象
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時代都無法避免社會分層現象,一種舊的分層過程消失了,另一種新的分層過程就會取而代之。社會分層與流動不僅是客觀的,也是社會所必要的。
適度的社會分層可以有力地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形成社會發(fā)展所必須的一種動力機制。有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緩解由于地位差異而產生的隔閡和沖突,從而能夠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社會分層反映的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差別,而社會正是從這種結構性差別中發(fā)育出一種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動力。
由于社會資源的差別分配,在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能有效地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和開拓進取精神,推動著人們?yōu)樽非蟾嗟纳鐣Y源去奮斗和競爭,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提高社會整合程度等。
社會學家克伯指出,社會流動首先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在一個沒有社會流動的高度不平等的社會里,往往會出現暴力,而社會流動機制能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其生活的窘境。因此,他相信“尤其是精英層之下的社會流動對處于上層的人們來說是功能性的。沒有這種流動,他們的地位和報酬也許會受到威脅”。應該說社會流動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機制,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拓展,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優(yōu)化升級,在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大量新的社會崗位,從而也為社會流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過社會流動,新的社會崗位不斷得到合適人選,從而實現了勞動力和人才的合理配置,并促使社會流動更加暢通,由此來調動社會各個階層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充滿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多向高層次社會地位流動的機會。也正是這種流動將會在客觀上推動社會化生產的發(fā)展,并促使形成經濟結構變動與社會結構變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我國社會分層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如前所述,社會分層現象是普遍、必然存在的,在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如此,那么我們就很有必要對它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并努力調整好各階層的關系,妥善處理社會分層新變化下的社會基本矛盾,以促進我國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均衡化。
首先,社會分層將會日趨合理化。在現代社會,較為理想的社會分層結構是一種上下兩層小、以中間階層為主體的社會分層結構,即所謂“橄欖型結構”。該分層結構被多數學者公認為一種最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擁有最多的和最少的社會資源的階層處于最高和最低的社會等級,規(guī)模都較小。而社會的絕大部分成員處于社會的中間等級位置,屬于社會“中間層”。在這種“橄欖型” 的分層結構中,正是占大多數的中間階層成為了社會的主體。同時,上層和下層的人數都比較少,成為社會的少數群體,從而也就避免了社會的嚴重兩極分化現象,并且能夠極大地緩和社會的矛盾與沖突。
其次,社會分層將會日趨公平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成員依據其個人的知識、能力、成就及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來獲得相應社會地位的趨勢會愈加明顯,也只有這種具有公平性質的機制和體制而形成的社會階層才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在未來社會中將越來越趨向于按照人們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差別來分配各種社會資源,進而劃分不同階層。一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取得將不再依靠其先天的或與生俱來的條件,而是主要取決于個人的能力和努力,只有在這樣公平性的社會中,人們才能依靠社會發(fā)展來實現自我設計,發(fā)揮自身潛能,從而推動社會整體的發(fā)展。
最后,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已經認識到社會合理分層的重要性。我國政府將會不斷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消除有礙于社會階層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的因素,逐步拓寬社會各層次之間的接觸面,打破各層之間的人為壁壘,從而形成開放型分層體系,促進整個社會各階層的合理循環(huán)和流動。
結束語
社會分層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然的,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對于社會都有重大意義。目前,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更加推動了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在社會階層的分化過程中,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處理分層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矛盾,并努力保證社會各階層按照應有比例協調地發(fā)展,從而促使社會階層結構日趨合理化、公平化、開放化和多元化,培育現代化的社會結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文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