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志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由于物理學科的概念抽象、規(guī)律復雜,使得不少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尤其高中階段顯得更為突出,又因歷屆全國高考物理學科的難度系數(即考生所得分值與試卷所賦分值的比)偏低,給學生增加了一定的思想負擔。高中學生對物理學科有一種“天生”的畏懼感。這些因素無疑給物理教學增添了難度,教師壓力比較大。然而,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物理教學更是充滿內涵的藝術。結合幾年來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以人為本——加強師生之間情感溝通
1.以自身的形象影響學生
“教師是傳播知識的使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說明教師既要傳授學科知識給學生,還要注重學生思想的發(fā)展。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班主任。因此,教師必須以良好的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教育應該站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立場,以人為本、理解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公正、和諧、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
2.站在學生的位置指導學生
從教學的需要看,單純的知識傳授已不能滿足今天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與勞動后備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質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科教育要全方位的進行。只有這樣,學生的發(fā)展才可能有美好的前景。各學科教師在關心所教學科教學狀況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在其余學科的學習情況。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苦練內功——具備完整的物理知識結構
1.掌握物理知識的內在關系
物理學科的概念多,規(guī)律、公式復雜且都比較抽象。教師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包括初中教材),因為教材是依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而編寫的,是本學科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品德的載體。它具有科學文化的積累、繼承、傳播和發(fā)展的作用。然后通過對教材的認真研究、分析,進而做到:
(1)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間的關系。比如:速度與速度變化、速度變化率的關系;動量與動量變化、動量變化率的關系等。
(2)推敲難以理解的概念疑點。比如:電動勢定義中“非靜電力”的含義和“非靜電力”的來源;磁通量定義中的“磁感線條數”的含義等。
(3)整理含混不清的概念本質。比如:人造天體的發(fā)射速度是什么意思?;宇宙速度是發(fā)射速度還是繞行速度?。
2.搞好“三本”建設和課后記
“三本”是指習題糾錯本、好題征集本、教育理論記錄本。其中,習題糾錯本用于記錄學生在平時練習、考試中易錯題,通過整理,找出錯誤原因,以便指導學生;好題征集本用于記錄教師閱資料過程中遇到的比較靈活、比較巧妙、又能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好題,以供學生訓練;教育理論記錄本用于記錄報刊雜志上介紹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好的教學方法。通過綜合,用于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
3.堅持撰寫教研論文
教研論文是教學科研過程中的結晶。堅持撰寫教研論文對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及實踐能力有極大的幫助,還可煅練、培養(yǎng)自身的工作熱情。教研論文與平常的口頭交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要求比較嚴謹、規(guī)范且要有獨到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做到細致、博覽、善思、勤結,從中提煉精華,才能付諸成文。
三、敢于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錘煉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開展課程和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應當具有適應時代需求的適應能力。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創(chuàng)新轉變。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能否提高教學質量息息相關。不論采用那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宗旨。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是完成中學物理學習必不可少的因素,學生只有具備了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對物理概念、規(guī)律達到較高層次的認識。在教學中除了常規(guī)的閱讀之外,還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典型材料(包括教材及課外科技讀物)來指導學生閱讀或作為課后閱讀作業(yè),逐步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習慣,培養(yǎng)閱讀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
實驗是探索物理規(guī)律的必要手段、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徑,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設計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既是學好物理知識的需要,也是鍛煉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思維能力的需要。物理實驗的過程包括明確實驗目的和原理、構思與設計、器材選擇、實驗操作、觀察現(xiàn)象、數據處理和結果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實驗教學中要長期的,有意識的強化學生獨立完成,在深入理解實驗教材的同時,逐步具備觀察、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分組實驗,我們是先讓學生自己獨立理解實驗教材后進行獨立操作,然后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3.培養(yǎng)學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物理模型是物理問題的高度濃縮,建立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它必須是在學生具備閱讀理解物理問題的能力,掌握物理規(guī)律、定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合適的物理模型。教學中應該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了解影響物理現(xiàn)象的各種因素,應合理地舍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正確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進行合理的簡化,得到理想模型。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我們重點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讓學生知道這一實驗是物理學最美麗的十大實驗之一。開創(chuàng)了利用抽象的推理進行科學探究的先河、這樣激勵學生崇尚科學的熱情。
在培養(yǎng)學生求知、做事的能力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共處的能力。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只有扎扎實實處理好日常教學中的每項工作,刻苦鉆研業(yè)務、用心領悟教學藝術,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才能從教懂物理到教好物理再到教活物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