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生
我收藏古錢幣二十余年,現(xiàn)早已過花甲之年,好多人說“你已經(jīng)老了,別干了”,我對他們講“我收藏二十余年,按收藏年齡算,我還年輕著呢”。作為一個收藏者,所享受的就是在得到藏品時那瞬間的喜悅,驚喜之余的盡情揮灑,瞬間所享受的就是經(jīng)年苦尋所得到的成果,更有一種成就感。所享受的也是苦淡經(jīng)營后的自我滿足及燈下自賞的喜悅,以及出示于人的自豪。發(fā)一句“酸”,那感覺儼然是喜洋洋胸懷蕩漾,飄飄然獨(dú)步天下,“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我近五年來專以攻古錢幣的版別為主,研究、探討并交流,古幣主要是脫譜幣、異版幣。現(xiàn)展示三枚元朝“至大通寶”,與眾泉友、各界朋友共賞。
圖1 異范合背“至大通寶”直徑24.4毫米,厚度1.4毫米,重量4.5克。是錢幣,大字,未經(jīng)過入土,是一枚歷代錢幣愛好者收藏傳至我之手中的罕見之幣。此幣兩面有著因傳世而形成的傳世包漿,從錢文上看,清幽俊良,頗有功底。錢文疏密有致,拙中見巧,粗獷大氣。鑄工精湛,青銅溫潤,形制規(guī)范,包漿熟舊。而背深淺相同,穿口干凈利落,符合時代特征?!爸痢弊指糨嗠x郭,有處斷筆,最后一筆,橫左高后低。“大”字隔輪離郭,頭一筆因內(nèi)穿下邊有一弧形缺口而伸入其中,此缺口是否是原范刻意所為?如果是,那可真是獨(dú)有之舉?!巴ā弊蛛x郭接輪,長點(diǎn)角“通”,“通”中角為開足角,兩豎成曲狀向外撇?!皩殹苯庸x輪,“寶”中的“爾”應(yīng)“回勾”,但無回勾,在回勾的位置上有一短細(xì)斜橫,左連“爾”右連內(nèi)穿。“寶”中“貝”頭筆為淺斜橫,左低右高。第二筆橫與第三筆橫均左低右高,最后一筆橫與貝中右豎隔筆。此“寶”與其他古幣中的“寶”字寫法不同,是個異“寶”,背面地章突低不平,但細(xì)看可以分辨出“上至、下大、右通、左寶”四個字,均由隔筆的突點(diǎn)組成,四個字體的筆劃不同,但連接起來看就是一枚“合背”錢幣。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他們認(rèn)為“就是鑄造收縮而形成的”。如果按他們的說法是“收縮而形成的”話,正面的“通”在右邊,背面“通”應(yīng)在左邊。但看此枚錢幣的右邊分明是“通”的外形,而左邊是“寶”的外形,“寶”上的點(diǎn)清楚可見。錢的上部可分辨出是個“至”字,下邊可清楚看出是一個“大”字,而且位置向左,“大”字下多出了一長點(diǎn),從而形成了一個“太”字。此枚錢幣不但是稀少的合背錢,而且“通寶”兩字是采用金朝“大定通寶”的范改刻而成。以上是筆者己見,是否得當(dāng),望大家指教。
圖2 粗字大厚版“至大通寶”系元朝早期試鑄幣。直徑24.7毫米,厚1.7毫米,重量4.7克。此枚錢幣兩面紅斑綠銹非常漂亮,穿口干凈利落。錢文粗壯,拙中見巧,粗獷大氣,面背內(nèi)外郭相同,而且較深。形制規(guī)范,符合時代特征?!爸痢备糨嗠x郭,“大”字的第一筆橫左上挑。此種寫法在“至大通寶”中實屬異“大”罕見,“大”字連郭連輪?!巴ā弊譄o點(diǎn),接郭連輪,為無點(diǎn)“通”,窄降“寶“接郭接輪。背面與正面地章平整,干凈利落,背面看起來比正面更加俊美,從其特點(diǎn)及文字的書寫看,筆者認(rèn)為是“早期試鑄幣”。
圖3 特大粗字版“至大通寶”直徑24.7毫米,厚度1.3毫米,重量4.1克。此枚錢幣正面寬輪,背面比正面窄一些。雙面紅銹與淺藍(lán)色銹布滿錢體,特大粗字,鑄工精湛,銅色溫潤,形制規(guī)范,包漿熟舊,穿口干凈利落。錢文疏密有致,雖然字體粗大,但拙中見巧,粗獷大氣,品相極為精美,其形制大字大樣,肉厚質(zhì)良,有早期試鑄幣之風(fēng)范。“大”粗寬“至”,接輪離郭。頭一筆橫中間下彎成月牙狀,橫末端長頓筆,第二筆橫末為長頓筆,第三筆橫為短細(xì)橫,末端也是長頓筆。最后一筆橫,起筆左上挑,落筆為下頓筆。此枚錢幣中的“至”書法奇持,實為罕見之筆。扁寬“大”,接輪接郭?!按蟆钡念^一筆橫,起筆上曲挑落筆下頓。第二筆“大”弧呈月牙狀,最后一筆,上細(xì)而下粗。粗筆“通”省點(diǎn),為無點(diǎn)“通”。粗字大“寶”,連郭連輪。背面鑄工干凈利落、規(guī)范、俊美。此枚錢幣書寫奇特,與眾“至大通寶”極為不同,而且難得。以上愚見,望大家指正?。ㄘ?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