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莼
摘 要:專題片是運用現(xiàn)在時或過去時的紀實,對社會生活的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給予集中的、深入的報道。近年來,專題片逐步在電視作品市場走俏,其拍攝形式和風格也在不斷轉變。本文以專題片《勞動如歌》為例分析專題片紀實手法的運用和展示,以期為專題片攝制的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專題片;表現(xiàn)手法;細節(jié)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085-02
一、引 言
最近幾年,電視專題片的拍攝,不論從形式到內容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重要標志,就是追求一種平實樸素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手法體現(xiàn)在作品上,無論是事件描寫還是人物塑造,都不是刻意的展示其“輝煌”和所謂的驚人之舉,而是在原生態(tài)的生活中去選擇,通過選擇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去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體現(xiàn)在形式上,更多的即是紀實手法的運用和展示。
當今我們所追求的平實樸素的表現(xiàn)手法,與以往曾推崇的從內容到形式那種大而空的手法格格不入。因而,摒棄浮華與陳腐,致力平實與新穎應成為電視人永遠追求的目標。電視專題片《勞動如歌》就是為時間這個目標而進行的一次成功的、有意義的探索。
二、創(chuàng)新拍攝手法
西岳華山是我國著名的旅游風景區(qū),已被媒體用多種方式進行過宣傳和報道,我們也曾經(jīng)拍攝過許多介紹和宣傳華山的專題片。在以往的拍攝中,無論從拍攝角度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比較陳舊,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華山的美景上,強調拍攝景色要美,強調解說詞要華麗。由于這些專題片多停留在華山景物的表象上,因而對華山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則挖掘表現(xiàn)不夠,所以留給人的印象都不深??墒牵斘覀儼雅臄z的視線和角度進行新的審視和挖掘以后,發(fā)現(xiàn)華山除了美麗的風景以外,還有許多可圈可點的人和事,尤其是生活在華山上的一群人,他們有腰系繩索下到懸崖下?lián)焓袄那鍧嵐?;有肩挑背馱、一步一汗扛運東西的挑山工;有開山筑路、架橋鋪石的筑路工;還有不分陰晴雨雪,一年四季走山道巡視華山的管理人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他們,是一群樸實無華、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實實在在、鮮活靈動的生活在華山,他們已成為華山的的一部分。美麗的華山離不開它們,他們已構成了華山一道獨特的風景。
當我們走近他們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他們對華山的愛,完全超乎了我們的想象。他們愛華山愛得那么深沉,那么執(zhí)著,那么特別,又是那么自然。我們感到他們的身軀和靈魂,已與華山融為一體,同華山一樣高大雄偉。我們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崇敬之情,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這些華山普通勞動者的專題片,開創(chuàng)了旅游景點宣傳的新途徑,其中,反映石匠詩人李壽民的專題短片《勞動如歌》,便是這許多節(jié)目中比較突出的一個。
三、把握拍攝細節(jié)
大約是兩年前的冬天,在華山的北峰我們看到了一身農民裝束的李壽民,他肩挎著一只木箱,裝著鋼釬和鐵錘,手里拿著一本小冊子,在向游客推銷。經(jīng)詢問才知道,他是一名石匠,在華山鑿石修路已經(jīng)二十年了。勞動之余,他創(chuàng)作了上百首表現(xiàn)華山美景的詩篇,并已集結成冊。他手里拿的小冊子,就是他這些年的創(chuàng)作果實。李壽民立即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我們先在山下對他進行采訪,但沒有發(fā)現(xiàn)他更多的特別之處,于是,我們決定跟隨他上山,一路跟蹤紀實拍攝。
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一走上華山的石臺階,置身于那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李壽民一下子來了精神,非常主動熱情的向我們介紹修每一條路的情景,一切來的是那么自然,感情表達的是那樣真摯,沒有絲毫的造作。我們也毫不費力的把這一幕幕錄進了我們的鏡頭里。后來的情景更令人叫絕,李壽民如數(shù)家珍在說修路的同時,他心中的詩歌也不斷地從嘴里蹦了出來:
頭上戴的安全帽
一條長繩系腰間
手里鐵錘舞鋼釬
懸崖鑿石盡好漢
眼見爐子火光閃
無視地凍與天寒
這首詩是李壽民好幾年前創(chuàng)作的,可是當我們拍攝的時候,他站在當年修路的懸崖峭壁上,這首詩便脫口而出。李壽民朗誦這首詩的時候,神情是那樣樂觀,感情是那樣真摯,讓一旁拍攝的我們備受感動。出現(xiàn)在專題節(jié)目中的這段情節(jié),我們幾乎是原汁原味的剪輯上去的,而正是這樣的內容,成為了整個節(jié)目中最能打動人的情節(jié)之一。
在以后的拍攝過程中,李壽民一路上口中詩歌沒停,而且每首詩歌從李壽民口中念出,都是那樣恰到好處,好像是有意安排,又像是自然天成,精彩之處不斷出現(xiàn)。
還比如李壽民有一個習慣,每當他賣出一本詩歌小冊子時,不管別人愿意不愿意,他都要認真的在小冊子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簽名售書本來是商家借助名人進行促銷的一種手段,可這種事出現(xiàn)在身為華山石匠李壽民的身上,就顯得獨特和新穎。它作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賦予了李壽民鮮明的商業(yè)意識和時代精神,起到了刻畫主人公性格的作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還有李壽民認真對待拍攝的細節(jié)。為了這次拍攝,他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還買了一雙新皮鞋。更有趣的是鞋上的標簽一直沒有揭下來。這樣一個細節(jié),也可算這個專題片的拍攝趣事,但它又是神來之筆,為這個片子平添了些許生趣。
四、講究拍攝技巧
有人認為追求平實會陷入平淡,其實不然,有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東西,往往蘊藏著新穎獨特的內容,而發(fā)現(xiàn)這些新穎的內容,又往往會在追求平實的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專題片《勞動如歌》中上述兩個在全片中出彩而又耐人尋味的神來之筆,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在致力于追求平實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陷入流程化的誤區(qū)。致力于平實絕不是對生活原生態(tài)的單純表達,尤其是人物性專題,決不能毫無選擇的把主人公一天的生活,或是一個時期的狀態(tài),流水賬似得完全記錄下來。
拍攝《勞動如歌》這個專題片時,雖然我們緊緊地圍繞著主人公勞動——寫作這個主線進行,但我們又不是單純的表現(xiàn)主人公的勞動和寫作,而是把它作為刻畫人物的藝術載體,并使其貫穿于全片。整個節(jié)目在刻畫李壽民性格和行為時,都把主人公放在勞動和寫作中進行,放在主人公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和朗誦詩歌的實地進行。為了表現(xiàn)他對詩歌的熱愛和執(zhí)著,我們沒有正面敘述,而是特意拍攝了他推銷自己詩集受到冷遇時內心尷尬而表面又強作毫不在乎,反而還是堅定的繼續(xù)售書的情節(jié)。這些細節(jié)不僅表現(xiàn)了李壽民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他的經(jīng)濟頭腦,而且還把主人公的犟脾氣和不怕失敗、不屈不撓的精神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
總之,《勞動如歌》這部專題片,表現(xiàn)的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主人公的一切都離不開勞動,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也來自勞動,我們對他的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都是在勞動生活中完成的。在生活中,李壽民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勞動生活和創(chuàng)作實踐,得益于他平實普通的石匠生涯。我們理解他、跟隨他并深入他的情感世界,才得以挖掘出立意新穎、清潔獨特的思想內涵,得以摒棄浮華與陳腐,從平實和新穎中完成對節(jié)目主題思想的的凝練與升華。一句話,《勞動如歌》這個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本身也體現(xiàn)了勞動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源泉。
勞動如歌,好歌也一定是源于勞動。
參考文獻:
[1] (美)埃里克·巴爾諾.世界紀錄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
[2] 商志華.電視紀錄片的審美維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7.
[3] 王列. 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4] 謝逅.紀錄片真實性的不同維度紀錄片真實性的不同維度分析——以BBC自然紀錄片為例[J].媒體時代,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