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有華
陳侃,字應(yīng)和。明代鄞縣(現(xiàn)寧波市鄞縣)人,嘉靖年間進士,曾任行人司行人官,負責(zé)傳旨冊封等事;刑科給事中,負責(zé)抄發(fā)章疏,稽察違誤等事。
中山王,琉球國王。琉球國(即現(xiàn)在的琉球群島)是我國明清時期的藩屬冊封國。一八七九年被日本強行占領(lǐng)。其位置在我國臺灣省的東部,日本的西部。其中沖繩島的西側(cè)與我國釣魚島(古稱釣魚嶼、港、澳、臺地區(qū)為釣魚臺)及其附屬島嶼之間有一條深達2000多米的沖繩海槽相隔,海面湍急的黑潮自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這里,使東側(cè)的船只在古代航行技術(shù)條件下很難靠近這些島嶼。
明代初年,當(dāng)時琉球國共有中山、南山、北山三王,其中中山王最為強大。洪武五年(1372年),行人楊載奉詔前往琉球,以建元詔告其國。隨后,三王先后遣使來朝進貢。明皇均以重禮相還。并先后分別冊封為王。從此,或王者親臨,或遣使年年、隔年來朝。洪熙初年,其國并為一王——中山王,仍來朝進貢、世襲、請封。我朝或以重禮相還,派使者送其使者歸國,或派冊封使奉詔前往祭奠其先王、冊封世子王位。
嘉靖五年(1526年),中山王尚真卒。嘉靖六年(1527年)其世子尚清遣使進貢并請封王位,不幸使者溺死于海上。嘉靖九年(1530年)世子尚清又派使者來朝進貢并請封王位。嘉靖皇帝命駐守福建官員勘察此事。嘉靖十一年,世子尚清再派使者來朝送上國中臣民的訴求狀,加之禮部的奏章,于八月嘉靖皇帝下詔,命正使吏科左給事中陳侃,付使行人司行人高澄前往琉球國祭祀已故中山王尚真,冊封世子尚清,并賜予中山王,王妃官帽、服飾等一應(yīng)俱全。為了表彰前世襲中山王尚真守衛(wèi)海邦四十多年的功績,八月十八日特諭祭文,并明示所賜各類祭品。
陳侃等將所帶物品所需衣物器械準(zhǔn)備齊全。尊圣命于嘉靖十二年五月陳侃到達福州,六月高澄到達福州,三司(即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已將過海事宜商定,并開始打造舟船。十一月琉球國進貢船只到達,幾天后又有琉球國船只到來,乃世子遣長司蔡廷美來迎接赴琉球冊封使一行官員的。同船來的還有世子派來的通士一員,率善于在海上駕船的船工三十人,協(xié)助掌控航向和駕船。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大船打造完畢。大船與-江河上的舟船形式和樣式有所不同。江河上的船上下方便,坐在其中仿佛房屋浮于水面,甚至不覺得是在船上。而此次出海的大船則艙口與船面持平,官員所坐的船艙也只是從船面高出二尺,進入其中要上下梯子。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海上風(fēng)浪太大,為了防止海水灌入,前后艙外裝有四尺多高的遮板。大船長十五丈,寬二丈六尺,深—丈三尺,分二十三個倉。前后豎以五掩大桅,長七丈二尺,圍六尺五寸,其它的依次小而短。船后建黃屋二層,上安詔敕以尊君命,中間供天妃以順民心。船上配備船舵四付,一付使用,其它三付為備用;船櫓三十六支,以備風(fēng)小或逆行時急用;大鐵錨四組,每個約五十斤重;大棕索八條,每條長約百丈,在停船或登岸時使用;裝滿供人員餐飲的淡水四十大柜。通船以紅布為圍幔,五色旗大小三十余面,刀槍斧鉞多多,佛朗機(即大炮)二架,以壯國威。二十五日,大船離開船塢,并舉行祭祀儀式。四月十八日,大船先駛往甫臺,南臺,距海一百多里的地方。為了避免擱淺,等到漲潮時才能行駛,每天只能走幾里遠。二十六日正式啟行,三司官員等送行到南臺。
五月一日,六條大船逐漸已達南臺,二日祭海后送行官員設(shè)宴餞行。這一天,北風(fēng)大作,為了節(jié)約費用和早赴圣命,陳侃一行慷慨登船。大風(fēng)連刮五天,每天船行不遠,尚且海角尚淺,到了八日才出??冢搅艘煌麩o際的大海。由于順風(fēng)而波浪較小,船行平穩(wěn),人們紛紛出艙觀看,四顧茫茫大海,漫無邊際,天水相連,海天一色,十分壯觀。九日,隱約見到小琉球(明代時我國臺灣島的名稱),十日,南風(fēng)很大,大船順流而下,行走如飛,過了平嘉山,過了釣魚嶼(即我釣魚島),過了黃毛嶼(即我黃尾嶼),又過了赤嶼(即我赤尾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一天一夜走了三天的路程。中山王世子所派的人員由于船和帆要小得多,所以落在了后邊。十一日傍晚,又看到了古米山(即久米山)即將進入琉球國。船上的琉球國人歡呼雀躍,載歌載舞,為就要到家了而高興不已。又走了_一夜,到天亮?xí)r,風(fēng)向轉(zhuǎn)東,只好后退而繞行。因此又_天后才到達古米山,有琉球人駕著船來和他們的通士交談了之后又轉(zhuǎn)回去了。十三日,如果風(fēng)小,順利就可以到達琉球國了,可風(fēng)向轉(zhuǎn)北,船行轉(zhuǎn)而逆風(fēng)不可行走,想停船與山旁,又要躲避險川、礁石,十分謹(jǐn)慎地駕船都不能靠近,大船晃蕩不停,船不能前進,也不能后退,只能進退搖蕩于山的一側(cè),好在海水未能進入船中,并不可怕。十四日傍晚,大船出現(xiàn)了刺刺的響聲,好似將要崩潰,大桅桿原本是用五根圓木攢在一起,用鐵環(huán)固定在一起的。雖然高大卻很難經(jīng)住大風(fēng)長時間的搖撼,如果鐵環(huán)斷開,其中的一根折斷,其它的也會紛紛折斷。緊張之余,急忙用鐵鉗鐵釘進一步加固。剛停下來,由于船板用
釘不足,捻麻密度不夠,船板相連不牢固,板縫皆開,幾十人不停地用轆轤向外引水,又組織工匠充塞船縫,加固船板。然而大船仍然搖蕩不停,掌舵人緊緊把舵,使船順風(fēng)靠近山的一側(cè)停下,船身逐漸安穩(wěn)下來。中午,風(fēng)又轉(zhuǎn)南,船不可前行,又轉(zhuǎn)而往北。十六日早晨,離當(dāng)時見到古米山已經(jīng)四日,現(xiàn)在看到的卻只有海洋,別無他物。派人爬上桅桿,見不遠處有一小山,隨船的琉球人說:“這是熟璧山,是屬于我們國家(指琉球)的地方,從這兒行船,三百里不用擔(dān)心,如果再往東就是日本了?!毕挛?,大船停泊在了熟璧山。
十六日,世子尚清派一員司法官送來食品,并代表世子表示慰問和敬意。這時船已行駛到中山王府的東部,必須等到東風(fēng)才能順?biāo)校墒窍奶焓呛苌儆袞|風(fēng)的。于是世子又派4000多人駕小船四十多艘,準(zhǔn)備以大纜繩牽引大船行走。通士說:“海上變化莫測,如若久等,世子寢食不安,只好派他們挽舟而行,請把船左右分開,維系纜繩,慢慢前行”按照通士的辦法,一切安排就緒后,就像是擺開的長蛇陣一樣,氣勢十分可觀。一天一夜走了一百多里。十九日,海上逆風(fēng)加大,人力已無力執(zhí)纜前行,大船只好停泊在移山,司法官率領(lǐng)眾人圍繞大船而睡,不敢離開。一連五日,船上的人不能出艙上岸。二十三日,世子又派一名王親駕幾條小船而來,風(fēng)已漸小,可以行船了。司法官左右督促鼓勵,眾人非常勇猛,沒有不出力的。二十四日下午,世子又派長司來說:“世子已等候多日了,心中不安,特派小臣前來慰問,你們二十五日就可到達停泊之地——那霸港了。一共六條大船,從登船至今天幾乎一個月了,二位大人擠在一個艙里,出入很不方便,加之暑氣,脾胃受疾,寢食不安,加上風(fēng)濤之險,總算安全到達了,為了我王的事情很是艱辛。到時登岸上翼然亭,有醫(yī)生相迎,世子派遣眾大小官員100多人隨著,等候于龍亭之下,你等奉詔敕安于龍亭,眾官行五拜三叩之禮前行引導(dǎo)。天使管距離港口有五里路,用不了一個時辰也就到了c龍亭安于中堂,眾官再行禮進見。你等也行禮退下等候傳呼。世子不能不迎,詔敕到來這是洪武皇帝時定下的禮制。詔敕至國世子候于國門之外,這是數(shù)代相傳的禮數(shù),不可違制?!钡诙?,陳侃、高澄等一行人住進天使館。館中官員分工明細,安排周全,所有來者均有寢室。每隔一、二天就有世子派來的大臣前來問安,使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六月初,得知落在后邊的船已到北山,又過了五日,才到達。問明情況才知是因為船桅桿折斷,舟船傾倒,如果不是掌舵人和操船手的熟練技巧,恐怕早已船毀人亡了。所以才晚到了幾日。這時,已經(jīng)做好了到先王寢廟進行祭祀活動的準(zhǔn)備。寢廟在國門之外,先將皇上所賜的祭品迎送到廟中擺設(shè)。陳侃、高澄一行使者攜帶諭祭文,跟隨其后,將至先王寢廟時,世子素衣黑帶已經(jīng)等候在門外了。使者一行拱手施禮,進入廟中。廟中的神主在東朝西,使者站于西側(cè)朝東,龍亭在中間向南,世子于南側(cè)向北,宣讀完諭祭文,世子出露臺向北拜謝恩。近而又與使者一一交拜。到了中堂分賓主坐定,世子又令長吏致歡迎和感激之詞,并商定于七月二日封王。
七月二日這天黎明,世子就令眾官員等候于賓館之外,迎接詔敕。國門至賓館三十里,相隔山海之間??斓絿T五里外有一座牌坊,匾額上寫著:中山自此以往路皆平坦,可容九軌。旁石墻,世子就在此等候迎接使者。到了龍亭行了五拜三叩之禮,到了國門,國門叫歡會門,再走幾步就是中山王的王宮。宮門有三層,有數(shù)級臺階到了正殿,似乎設(shè)于巍然之山嶺之上。龍亭在正中央,在這里舉行了冊封世子尚清為中山王的大典,世子施大禮謝恩。利畢,到別殿再行見禮,互相拜賀。中山王在別殿大宴群臣,以表示感謝天子新命其為一國之王之恩。感謝陳侃一行使臣不懼艱難,奉天子之命出使其國進行祭奠先王和冊封新王之事。席間,中山王命長吏及大臣將歷代冊封王詔敕共八頁,各捧一頁而出,令其觀瞻,以示尊貴。其言道:“小國無以為寶璽,書以為寶(指封王詔敕)。先朝詔敕藏之金柜已八頁于茲矣,今辱憤臨幸留鎮(zhèn)國不爾,予小子自底不類為先人,羞予等見留否之實?!?/p>
至此,陳侃奉詔冊封中山王以告完成。陳侃一行于十月二日回京赴命。雖然此次冊封已是明洪武初年以來的第十一次冊封,過我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后進入琉球界幾乎已是標(biāo)志性航線,但由于海洋環(huán)境的惡劣復(fù)雜,使每次出使都歷盡艱辛,屢遭風(fēng)險,但每次出使的成功都展示了我國早年海上航行外交的風(fēng)采和不可磨滅的豐碩成果。
陳侃奉詔冊封中山王,雖然比起楊載當(dāng)年詔告琉球國和第一次出使冊封中山王已經(jīng)晚了160多年,但還是比日本聲稱1884年古賀辰四郎所謂首次發(fā)現(xiàn)釣魚島的時間早了350年。即使是后來美國人衛(wèi)三畏在1848年出版的《大清帝國圖》中,也明確標(biāo)示出了釣魚島等島嶼是中國領(lǐng)土的一部分。這仍然比古賀辰四郎的所謂首次發(fā)現(xiàn)早了幾十年。
注:上文主要是筆者根據(jù)明朝冊封使陳侃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所著《使琉球錄》,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初版的叢書集成初編之《使琉球錄》,及其所藏的《大清帝國圖》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