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李暉
【摘要】伴隨著教育標準的提高和新課改的推進,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上。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簡單地體現(xiàn)在學習成績的提高上,而是包括授課、學習、互動和成果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與高效。想要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教學有效性的四個方面為突破口,以學生為核心,以高效教學為目標,逐步改進教學思想、方法和模式。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容
初中語文教育是我國國民基礎教育的核心,其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都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方向產生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教育標準的提高和新課改的推進,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更多教育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上。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簡單地體現(xiàn)在學習成績的提高上,而是包括授課、學習、互動和成果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與高效。
(一)教師授課的有效性
韓愈曾日:“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詭浊陙恚瑥墓糯乃桔咏逃浆F(xiàn)在的課堂教學,我國教師的主要責任從來沒有離開過傳道、授業(yè)和解惑這三個使命。
初中語文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屬于基礎性課程,這一階段的學習涉及的理論并不深,難度也不大,但是這個階段語文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語文課外實驗或者實踐活動比較少,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和途徑比較單一。因此,教師授課的有效性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語文知識的效果。
(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學生的學習是指學生對所需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掌握,包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兩個方面。本文提到的學習主要指課內學習。
我國歷來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教育在我國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幾乎在歷史的各個階段,國家都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興建學校、置辦器材、培養(yǎng)教師等工作,不遺余力地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而這些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在我國的教育模式下,初中階段學生接觸的課程比較多,語文的學習時間比較有限,所以語文學習的有效性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三)師生交流的有效性
師生交流是指師生之間的互動,既包括師生之間關于學習的交流,也包括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它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方法,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成果的一個指標。
師生交流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如果師生之間在課堂中的交流出了問題,這樣的教學成果很難說是有效的。所以,師生交流的有效性也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內容。
(四)教學成果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此處要求的是成果而不是成績。教學成果和教學成績雖然是一字之差,卻是萬里之隔。我們對教學成績的追求是應試教育的畸形產物,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片面評估。而教學成果更看重學生在學習以后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結果的全面評價。
語文教學應該更突出成果,因為拋開語文的工具性而言,語文更多的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學習語文不僅要掌握對漢語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更要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語文教學成果的有效性是體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內容。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師怠于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具有很大的穩(wěn)定性,而語文教師從初執(zhí)教鞭到退居二線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一名教師的職業(yè)生涯期間,課堂教學的內容很難發(fā)生大的變化。雖然學生一屆又一屆地輪回,教學對象在改變,但初中語文教師在幾十年如一日地教授著類似的內容,或多或少存在倦怠之心,這是不可避免的。
(二)學生疲于學習
學生厭學是每個學校都無法回避和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又最為常見。其中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教學內容陳舊,不適應社會新形勢;二是教學方法落后,不能激發(fā)學習興趣;三是學習效果不明顯,看不到像理科學習那樣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師生交流不暢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不論采取什么教學方法,目的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而當學生對此不理解甚至不接受時,師生之間的交流就很容易出問題。我現(xiàn)在是老師,曾經(jīng)是學生,我深知,由于交流不暢,師生之間相互漠視甚至敵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四)教學效果較差
語文教學效果差既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欠缺有效性的表現(xiàn),也是教師怠于教學、學生倦于學習和師生交流不暢的必然結果。
在上述不良教學現(xiàn)狀的作用下,中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足,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語文對于全科學習的基礎性作用不能有效發(fā)揮,會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引發(fā)一連串的消極反應。
三、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師授課的效率
1.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堅守職業(yè)道德。前面我們提到過,很多語文教師都存在怠于教學的問題,導致教學態(tài)度消極,把教學活動當成任務應付了事。要把教學當做自己的事業(yè),即使是同樣的知識,也要用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斗志在不同的教學對象間播撒。
2.用新奇靈活的教學方式構建探究性的初中語文學習課堂。初中語文授課教師要注意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大膽采用全新方式的教學方法和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的《故宮博物院》一文時,如果能利用多媒體教學,演示故宮博物院的圖片或者有關視頻資料,通過學生視覺和聽覺器官的有效配合,很容易就能理解說明文中的空間順序。
3.合理規(guī)劃授課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對于所學知識,盡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比如教學古詩時,盡量做到讓學生當堂成誦。再如,在講授文言文前,事先把朗讀停頓、字詞解釋、句子翻譯整理在課件上,上課時利用多媒體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當堂就把句中停頓、重點文言詞語解釋和重點句子翻譯并背下來,這樣就避免了很多學生因為懶惰回家不去識記而影響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還可以在課堂上為布置的作業(yè)預留一定的時間,能當堂完成的盡量在課堂完成,這就杜絕了有些學生在家里做作業(yè)應付了事的弊端。當堂做當堂講,學生記得更牢,效率也就更高了。
(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1.激發(fā)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興趣。在進行課堂授課的過程中,不應束縛學生的思想,要結合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和感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空間。比如學習“人教版”九年級語文課本下冊的《威尼斯商人》時,由于該文本來就是一部戲劇,在學習它時,教師可以考慮由不同的學生扮演安東尼和夏洛克等角色,在課堂上表演,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對真善美的思考。
2.因材施教,建立有差異的教學模式。雖然初中語文教學有相關教學大綱要求的限制,通常采用標準化的統(tǒng)一管理,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但從知識結構的復雜性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差異方面考慮,在對不同學習對象教授同樣的知識時,必然存在著效率的不同。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個體化教學。教師可以按照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較高、中等和較低三個層次,分別為他們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使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比如,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一首古詩背一個小時都背不下來,這時候對他們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一些,長篇的文言文(如《送東陽馬生序》)只要他們能記住里面的名句、重點句即可,這樣他們也會更有信心去背,否則,他們一看文章這么長,肯定背不下來,就破罐破摔,反而連看都不愿意去看了。等他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背書習慣,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篇目后,文言語感有了提高,再慢慢地增加背誦的量,自然會水到渠成。而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則可以提高要求,除了課文要求的篇目外,額外再背一些課本不做背誦要求的篇目,以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語感,為以后學習高中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提高師生交流的效率
1.創(chuàng)造活躍、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語文的教學內容基礎、廣泛,教學手段豐富,應成為幫助學生在中學階段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門課程。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好能夠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活躍、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的《寓言四則》中《智子疑鄰》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思考,從進言者和聽言者兩個角度得出啟示:從進言者角度看,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從聽言者角度看,聽意見只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有偏見。同樣的例子還有《<論語>十則》中講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可以問學生:“你們同意孔子的這個觀點嗎?”不設標準答案,要求學生能言之有理即可。此外,還可以提問學生,在《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這些教學活動都可以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鍛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辯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2.增加課下交流的機會,在師生之間建立感情聯(lián)系。課上的師生交流是學習的平臺和手段,課外的師生交流是建立感情的紐帶。比如很多語文教師都喜歡打籃球或者乒乓球,而這些運動在中學生之間也很流行,語文教師可以主動與學生在一塊打球。這樣不僅能夠改善師生關系,還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提高教學成果的效率
要建立綜合的語文教學績效評估體系,綜合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成果。初中語文屬于基礎教育,目的是培育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而不是訓練“語文考試機”。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的《公輸》《<孟子>兩章》兩文時,語文教研組可以與歷史教研組聯(lián)合起來,組織關于語文知識與歷史知識的組合競賽,加深學生對先秦散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要建立綜合的語文教學績效評估體系,綜合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成果,指引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