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婆婆是個“外國人”
隔代育兒的大家庭中,婆媳相處和諧與否決定著這個大家庭的和諧與否。所以,如何看待和處理婆媳關系至關重要。不能否認,婆婆是你的親人,但是她是“姻親”,是和你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姻親來自不同的文化,是兩個不同文化的家庭走到一起,我們應該把姻親當成是“外國人”。我們對外國人,說話很耐心,說不通的時候會想各種辦法幫助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對他能否真的理解期望值也不高。我們做的飯外國人不愛吃,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外國人不一樣,大家都覺得這很自然。但是,和婆婆相處時有沒有想過,我們有不一樣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也很自然呢?雖然她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國人,但她可能是外省人、外縣人、外市人、外家人,總之,就是和我們非常不同的人。很多人明白“婆婆不是媽”的道理,但頭腦中依然在用“媽媽”的標準來衡量婆婆,所以會覺得婆婆行為、思維怪異。其實,如果你能真的從根兒上去掉這個標準,就能給婆婆下正確的“定義”:她是來自于一個和我完全不同的家庭的女主人,她有她自己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龍迪
資深家庭治療師,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大家庭中的清晰邊界
中國家庭內部的邊界常常很不清晰,尤其是小嬰兒誕生后,老人進入了小家庭幫忙,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已是一個獨立的家庭,還依然把這個獨立家庭中的男女主人當成自家的兒子、女兒。父母的過度卷入,小家庭的核心成員之間往往就沒有機會通過協(xié)商,建立自己的家庭規(guī)則,解決問題,夫妻之間很難建立真正的信任。因為不清楚邊界,我們經常會看到年輕的妻子碰到困難或者有委屈的時候,跑去跟娘家人說;婆婆會覺得自己的兒子在家又掙錢又干家務太辛苦,而對兒媳婦出言不遜或包辦一切。這樣做的后果是讓小夫妻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難以形成合力解決問題,甚至葬送婚姻關系。
對老人而言,想讓孩子們過得好,就不要過多地卷入子女生活的重大決定,就好比不要干預別國內政,保持禮貌的外交關系。作為年輕家庭,要敢于面對生活中棘手的問題,攻守同盟,學會互相商量,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小家庭的界限才會愈見清晰,而不是動不動就各自回去搬“救兵”。
張思萊
著名兒科專家,擁有3萬多粉絲的微博紅人,有2個外孫
不要在意童言無忌
在祖父母照顧孩子比較多的家庭中,孩子有時可能會說“我最喜歡奶奶,不喜歡媽媽”“我喜歡外婆,討厭爸爸”這樣的話,年輕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這樣說而心存芥蒂。其實孩子的判斷,往往是因為祖父母總是能夠滿足他生活上的要求,而父母則總是在一個不容易被他發(fā)現的角度上在關愛他而言的。這是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思維特點所決定的,并不是老人有意在和父母爭寵。
年輕父母可以多和孩子這樣說:“其實爺爺、奶奶都喜歡寶寶。奶奶經常帶著寶寶去公園玩,總是給寶寶買玩具;但是爺爺因為腿腳不方便不能帶寶寶去外面玩,可是爺爺總是在家里給你們做好吃的,還給你講故事。你說爺爺好不好?是不是也應該好好感謝爺爺?!寶寶長大后,爺爺、奶奶都要孝順?!蓖ㄟ^引導孩子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讓孩子學會全面看問題,也給了孩子感恩的教育。其實這么做,孩子也就漸漸地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和另一種愛。這是令老人、父母和孩子都皆大歡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