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道梅
【摘要】課堂語言的表述形式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生動、通俗、準確,甚至有文采的語言,來自教師的扎實基本功,來自教師的廣聞博覽,來自教師對教材的鉆研和對學生思想、社會現(xiàn)實的了解。在教學時,運用美的語言,學生不僅易于接受知識,而且易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語言不豐富,不生動,不活潑,不準確,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課堂語言的表述,值得教師重視。
【關鍵詞】課堂語言;藝術;效果
課堂語言是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媒介,它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在教學時,運用美的語言,學生不僅易于接受知識,而且易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語言不豐富,不生動,不活潑,不準確,學生就會很容易對課堂教學產生厭煩情緒。課堂語言的表述,是值得教師重視的。
一、課堂語言要鮮明生動
在教學中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能夠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教學語言生硬晦澀,枯燥干癟,毫無生趣,導致學生聽而無興,品而無味,那么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昏昏欲睡,那就在所難免。要想上好課,只有吃透教材,把參考書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教課才會自然輕松,得心應手;也只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化抽象為形象,使教學語言鮮明生動,授課才能有血有肉。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有豐富的詞語。在教學時沒有豐富的詞語,教師就無法自由、準確、恰當地表述教學思想;沒有合乎規(guī)范的語言,就有可能說出不夠通順的句子,從而在課堂鬧出洋相,產生不好的影響。這樣就不僅影響傳遞知識,同時還會降低教師的威信。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遵循語法本身應有的特點,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化,運用恰當的詞語和相對較好的合適句式,來表述所講授的教材,有效傳遞自己所要講授的知識。
其次,要注意語言的修辭。修辭是如何把話說得生動形象的學問。教師登上講臺好似演員唱戲,它是一門藝術。所以,要追求優(yōu)美生動的效果,要巧妙的運用語言和語義。語音要因文而定,快慢適度,做到“高而聲不嘶,低而音不糊,快而字不亂,慢而意不斷?!边@樣,抑抑揚揚,有時像飛流直下的瀑布,有時像涓涓而去的溪流,形成節(jié)奏美和旋律美,才能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開拓思路,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語義上,可以在本義之外,利用詞語的轉義,如比喻、比擬等,對事進行生動形象的描繪,或者利用詞語的兼義,妙語雙關;利用詞語的反義,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等等,以提高表述的效果。教師授課的過程,是對學生說服的過程。說服既可以明之以理,也可以動之以情,情理兼致,引起共鳴。
其三,課堂語言生動,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美育、德育的熏陶。為使語言生動,一方面要考慮語言自身的含蓄幽默,另一方面還可以用精煉有趣的例子,來說明抽象、深奧的道理,它不僅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學生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必須根據課堂內容深入探究教學語言藝術,并有目的地對課堂教學語言進行錘煉,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這是由學科自身的特點及授課主體、授課對象的要求共同決定的。
二、課堂語言要準確
教師是傳授知識的,是解惑答疑的,課堂語言的表述必須準確,不能含含糊糊,模棱兩可。準確性是教學語言的靈魂,如果沒有“靈魂”,教學語言就沒有生命。缺乏科學性的語言,不論用詞如何考究、語句怎樣華美,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在實際教學中,任何模棱兩可、含糊其詞都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首先,對基本原理、概念要明確,講清楚。講解概念時,應舉出恰如其分的實例,從實際問題引入,來闡述概念的基本屬性,真正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語言表述中正確的對概念進行限制、概括。
其二,判斷要恰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要對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表明對事物的看法,使學生感到教師講的東西是可信的,以滿足學生對真理的渴求。在判斷中,要弄清楚語句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注意判斷的正確、恰當。在教學中切忌信口開河,說來道去,沒有主旨,學生聽其講課,無所適從。
其三,推理要有邏輯性。推理能增強講課的準確性,如果不進行推理,將使學生大惑不解。所以,要正確的運用推理,是語言少而精,簡而明,教師就應具備較好的邏輯素養(yǎng),掌握推理的知識和規(guī)則。教師講課不僅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乎邏輯,還要使思維具有一貫性、明確性、論證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聽起來明白悅耳,做筆記順理成章。
三、要處理好語言的準確性與主動性的關系
課堂語言的準確性,并不排斥語言的生動有趣。語言的生動有趣,是以準確性為基礎的,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但是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種是簡單枯燥,忽視講課的生動性、趣味性。因此,也降低了課堂的藝術效果,失去了知識的吸引力;一種是只注意生動有趣,而忽視準確性,甚至由于片面追求趣味性而沖淡了正確性,課堂語言庸俗化,使學生厭煩。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傾向呢?一方面是教學目的不夠明確,另一方面是教師沒有把握好準確性與生動性的“度”而出現(xiàn)的隨意性。上述傾向對教學都是有損無益的。
我們應該明確,講課語言生動也好,準確也罷,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果。因而應把握生動性與準確性的“度”。這個“度”,就是二者達到和諧有序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恰到好處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劃清生動和庸俗的界限,使之生動而不流于庸俗;要劃清通俗與膚淺的界限,使之通俗而不流域膚淺,從而使課堂語言既生動而活潑,又有趣而準確。
課堂語言的表述形式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生動、通俗、準確,甚至有文采的語言,來自教師的扎實基本功,來自教師的廣聞博覽,來自教師對教材的鉆研和對學生思想、社會現(xiàn)實的了解。語言的豐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豐富多彩的反映;語言的流暢自然,往往就是教師的風度翩翩的表現(xiàn)。所以,教師務必重視課堂語言的科學性、思想性、形象性和藝術性,但切忌為求美而曲意??傊?,課堂語言要規(guī)范,要合乎邏輯,教師說的話要通順、完整,意思表達要清楚,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