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把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叫正月,那么為什么不是叫初月、春月,而要叫正月呢?
說起正月的來歷,還要從初月說起。每逢江山易主,新朝天子總要破舊制,立新政,這樣才能代表江山唯我一統(tǒng)。破舊立新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所謂“改正朔”就是拋棄前朝舊歷法,采用新歷法,而重新確定每年的歲首之月是更改歷法最重要的標志,所以更換歲首之月的現(xiàn)象是常有的。夏朝的時候,和現(xiàn)行月份基本一致,規(guī)定夏歷的一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而商朝則將歲首變更為夏歷的十二月,到了周朝又規(guī)定夏歷的十一月是歲首。新朝君臣認為,更改后的歲首的這個月,不僅是新的一年,也是新的王朝開始的時間。
但是在古代歷法中,月份規(guī)定并不是十分科學,于是人們開始研究新歷法,最終發(fā)現(xiàn),夏歷以一月為歲首是最為科學的。到了漢代,農(nóng)歷一月為歲首才最終被正式確定下來。
由于更改歲首之月代表新王朝的開始,意味著撥亂反正,所以更改后的歲首之月便稱為“正月”。至于“正”什么時候讀成了“征”的音,相傳這和自封為始皇帝的嬴政有關系。古代的避諱制度很嚴格,嬴政名字中有“政”,而歲首的“正”讀音剛好和“政”相同,這就犯了忌諱。所以,秦始皇便下令,將“正”的讀音改為“征”,也稱“端月”。
從此以后,人們便習慣性地稱每年的第一個月稱為“端月”或“正月”,至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