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禮
中國已經是世界的高等教育大國,但還遠不是高等教育強國。國人期盼世界一流大學的出現(xiàn),期待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出現(xiàn)由來已久,然而在這片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土地上竟然是如此之難。不少學者為此研究、反省,提出了許多問題。近日收到彭道林博士的新著《大學教育與自由知識》(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仔細閱讀之后,感觸頗深。毫無疑問,這本書是有助于回答這類根本問題的。
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提出了以高深學問作為大學教育的邏輯起點,傳授高深學問、研究高深學問就是大學的內在邏輯。自由知識是關于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識。這類知識無疑具有高深學問的性質。以人的理性與智慧的自由發(fā)展為目的且主要依托自由知識而進行的教育便是自由教育,故,自由教育是最符合大學內在邏輯的一種教育??v觀世界大學發(fā)達史,自由教育始終伴隨著大學,無論經歷了怎樣的曲折,大學仍然與自由教育難舍難分,歷久彌新。張楚廷先生曾把自由教育稱為大學的“一顆童心”,可謂金玉之言。中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學堂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它是以實用學科為基礎而建立的。作為一種指向靈魂的教育理念,自由教育的思想自中國大學產生之初起就是缺失的。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中國大學教育全面棄“道”崇“藝”,講求實用的專業(yè)教育一枝獨秀。應該說,講求實用性、鄙視形而上品格,要求大學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zhàn)場的思想,一直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如今的中國大學里,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大行其道,自由教育思想的明確提出,對于當今躁動的中國大學無疑是一劑安神靜心之良藥。幾乎從未走進過象牙塔的中國大學需要的是先走進象牙塔,在寂寞中研究科學,修養(yǎng)自身,而后才有資格談論走出的問題。本不在其中,又何以走出?
《大學教育與自由知識》這本書論述系統(tǒng),可讀性強,要全面理解作者觀念,需要把握如下幾個關鍵點:
首先,本書是以自由知識、自由教育、大學教育為對象,展開系統(tǒng)的論證和專門的研究,這是本書的獨特之處。本書的出版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在中國,關于學術自由問題的研究很多,而關于自由學術的研究極少;關于教育自由的研究也比較多,關于自由教育的研究極少,專門性的研究在中國大陸尚難以見到。對于通識教育的研究和討論,近期以來日益增多,而與之關系密切的自由教育研究則未見相應地增多。關于大學素質教育的研究近十余年來已經十分普遍,但對于素質教育與自由教育關系的論述則基本沒有。對于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及其相互關系的討論廣泛存在,但基本上不涉及自由教育的概念。然而,從世界范圍來看,自由教育是一個源遠流長而影響深遠的教育理念,在美、俄等發(fā)達國家甚至有關于自由教育的專門期刊,且一直是人們關切的重大課題。
其次,本書對于自由知識與自由教育兩個核心概念,在系統(tǒng)梳理相關諸多的描述之后,從內涵上給出了有創(chuàng)意的實質性定義,并對這兩個概念的外延展開了充分的討論。本書還以自由教育為主線,對于專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均衡教育、全人教育、科學教育等眾多高等教育概念進行了厘清與整合,明晰了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對于準確地把握各個概念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本書沿著歷史的軌跡,對于自由知識、自由教育進行了翔實的考察,整理出了關于自由知識和自由教育發(fā)展的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由此,我們看到了自由知識和自由教育在人類教育史、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大學產生之后對于大學的重大意義。
最后,本書還指出了自由知識、自由教育在中國缺乏傳統(tǒng)的根源,并且分析了自由教育難以在中國大學扎根的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后果,最終把自由知識、自由教育及其重要地位與大學理念以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中國大學的“世界一流大學情結”聯(lián)系起來,這是本書又一個重要的特色。
總的來說,在《大學教育與自由知識》一書中,作者本著嚴謹、求是的學術態(tài)度,通過眾多的文獻資料和精準的歷史考察,以嚴密的邏輯論證,對自由知識、自由教育與中國大學教育作了系統(tǒng)而專門的研究。應該說,類似的關于高等教育基礎理論和形而上的研究并不多見,這更彰顯了本書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著作。同時,由于它的研究成果具有明顯的新穎性和針對性,使得它在目前正在開展的素質教育和實施的通識教育的實踐中將有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也將使得關于自由知識、自由教育和中國大學教育尚是初步的、比較零散的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走向系統(tǒng),有望成為一個更專門的研究領域。
美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弗萊克斯納曾說,“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去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倍鞲袼乖?852年評價奧地利的大學時也曾說道,“大學都辦成這個樣子:只容許它們造就充其量在某種專門知識部門可能有比較高深造詣的專家,但無論如何不允許進行在別的大學里可望進行的那種全面的自由的教育”。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資助項目成果,《大學教育與自由知識》就不是為了迎合,而是以高度的理性來探討中國大學如何回歸大學內在邏輯的力作,它或將喚起中國高等教育學術界對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更為冷靜、更為理智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