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俊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讀文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美學教育的理念,就要注重一個“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而“情”是美育的主線、靈魂。用被譽為“美的世界”的語文課本進行教學,自然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貫穿于語文科讀文教學的始終。在讀文教學中,如何做好這一點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感受,談幾點看法。
一、以美開講,誘發(fā)學生追求美的求知欲望
開講即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它猶如戲劇的序幕、小說的開端、樂曲的第一音符,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要能以言簡意賅、形式多樣、精巧生動、引人入勝的導語,重重地敲響課堂教學的第一錘,讓學生一開始就被課文中的“情”深深地打動著,被“情”中之“美”牢牢地吸引住,為后面教師的講授、學生的聽講創(chuàng)造一個極為良好的學習氣氛與環(huán)境。
我在講解《死海不死》一文時,設計了如下導語:“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海浪陣陣,波濤滾滾。有一條小船,在風口浪尖上顛簸。船上的人嚇得不知所措。一個浪頭過來,船翻了,人落入茫茫大海。此人不會游泳,周圍又沒有其他船只,連呼救都不可能,看來此人必死無疑。但奇怪的是,這個人沒有被海浪吞沒,卻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岸邊。原來這個人掉進了死海。為什么掉進死海卻沒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如果教師在課前就緊扣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疑問,且語調、語勢、語音都很講究,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美的提問,激發(fā)學生探求美的濃厚興趣
課堂上,教師抓準并圍繞著課文的特點、重點與難點,依據(jù)課文的教學目標任務,精心設計一兩個能牽動全篇的問題,用精當而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選擇最佳時機向學生發(fā)問,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起學生強烈探求美的濃厚興趣。
凡是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都是十分重視課堂提問的設計的。如有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講授《孔乙己》一文,一上課便開門見山地問道:“孔乙己是誰的名字?大家試說說?!贝蠖鄶?shù)學生被老師這一問而似乎被問傻似的說:“什么?孔乙己還不就是孔乙己自己的名字唄!”
的能力。在教學《漢字專題》時,我讓學生在課后通過上網(wǎng)或其他方式查閱有關資料,或在生活中觀察漢字的使用情況,然后以男女對壘的形式,以“在電腦時代,漢字是否是中國進入信息時代的瓶頸”為題,展開辯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熟悉了文本,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相關的課外知識,更在討論中提高了主體參與水平,激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在教學手段上,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單調的課堂變得有趣。多媒體教學,更直觀,容量更大,也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chuàng)新的熱情,以達到提高課堂質量的目的。
教師教有所成,學生學有所獲,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這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要輕松快樂地教學,就必須要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可以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塑造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個性。寬松民主的課堂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是師生之間情感得以融洽、心理得以溝通的一個平臺?,F(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而語文教育應該為造就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寬松民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相信,教師們只要不斷努力,深化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手段,中學語文課堂定會大放異彩,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得到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柏勛.語文教學情趣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薛彥友.21世紀教育改革新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子課題《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策略與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1C0341-03號)。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