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廷松
說話能力是人們必備的一種語文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fā)展,人們對說話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新課標對“說話”也作了規(guī)定:“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因此說話訓練已經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呢?我認為可以采用如下幾種訓練形式。
一、問答
問答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形式,即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細致地研究,研究教材內容,研究學生心理特點等,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精心設計提問,有針對性地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提問不能搞形式,擺花架子,為問而問,而要注重實效,目的是解決難題,突破重點,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注意講評,講評的內容包括回答問題的正誤,表達技巧是否得當,回答問題的姿態(tài)是否得體等,通過課堂上的問答,學生能盡快提高說話的技能。
二、朗讀與背誦
朗讀是訓練說話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因為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能夠積累豐富的詞匯、掌握不同的句式和各種修辭方法的相關知識及運用,為提高說話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朗讀訓練可以通過早讀和晚讀來進行,朗讀前教師要規(guī)定朗讀的內容并提出要求,以便學生心中有底,比如讓學生朗讀每篇課文后面“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或者每篇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每篇課文中有豐富內涵的內容,在朗讀時要注意教會學生朗讀的要領、方法,朗讀后要及時進行評價,特別要注意糾正讀錯的字詞。其實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朗讀訓練的絕佳材料。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課文既能掌握課文內容,深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又能提高語言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背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習語言主要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而不是依靠理性的分析。通過熟記大量的語言材料,如其中的詞匯、句式和修辭方法等,可以形成精煉、準確、流暢的說話習慣。課本上選編的課文,不少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這些課文,行文流暢、語句準確、優(yōu)美、規(guī)范。學生通過誦讀培養(yǎng)語感,熟讀、背誦精詞妙語、佳段名篇,腦海中自然就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這對提高語言能力大有裨益,避免了在語言表達時思路閉塞、詞語貧乏的現(xiàn)象。
三、復述
復述就是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課文內容的一種方法。復述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掌握豐富的詞匯,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條理性和連貫性。復述時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復述的方法,如要抓住關鍵性的詞語,或者結合課文的結構特點等。復述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復述得是否完整,是否按課文的思路,語言是否流暢,讀音是否清楚,語調是否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等等。復述時教師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容提示學生選用不同的復述方法,是詳細的還是簡單的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的。在復述的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
四、討論
利用閱讀教學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也是說話訓練的一種方法。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種訓練涉及面廣,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多,人人都能得到鍛煉。討論時學生應積極發(fā)言,發(fā)言應緊扣問題,做到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討論中還可以針對別人的發(fā)言表明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要注意給予適當?shù)目隙ǎぐl(fā)學生說話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不輕易用“是非”二字下定論,讓更多的學生大膽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五、口頭作文
口頭作文是作文課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口頭作文課時,教師首先要考慮所出的題目得讓學生有話說,所以口頭作文題目不能太抽象,內容不能太空泛,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教師也要注意提醒學生,說話要有中心,要有條理性,要通順,首尾要完整,還應說出自己的感想等。為了使口頭作文課更順利地進行,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理順思路,并寫成提綱,讓學生根據(jù)提綱來表達。經常這樣訓練,一定能開闊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和嚴密性,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又有利于學生書面作文的寫作。
總之,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保證練說這項活動的常態(tài)化,那么學生的說話能力定然會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