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摘 要】女性并不只有柔弱溫婉的一面,當她們的欲求在禮法的桎梏中沖突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政治就成為了她們進入另一個世界最好的切入點。春秋時期的貴族女子便是對這一出路的最好詮釋。
【關鍵詞】婚姻;政治;貞節(jié);抗爭
春秋貴族女性大多記錄在《左傳》中,她們出生在諸侯和卿大夫之家,處于權力中心的邊緣。她們不再為勞動所囿,擁有有利的家庭條件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但同時她們也承擔著更多的禮法負載和家族責任。她們的才情美貌大都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在這種社會動亂與禮法重壓下,春秋的貴族女子就在史冊中留下了她們悲愴無奈的命運嘆息。
一、婚姻:家族制下的無奈與尷尬
現(xiàn)代的婚姻往往是以雙方的愛情為基礎,《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篇往往也會讓我們以為春秋女性生活在一個愛情自由的時代,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春秋之禮雖然也講“發(fā)乎情”,但接踵而至的“止乎禮義”一語卻標明了它扼制情感的實質?!抖Y記》說:“夫婦之禮,,唯及七十,同藏無間。”不到七十歲的時候,丈夫都不可以經(jīng)常在妻子的房間與之親密共處,為的就是防止愛情的發(fā)生。男女的結合更多的是為了生育的目的。春秋時代對婚姻極為重視,是所謂“君子重之”。人們不但視婚禮為“萬世之始”,而且明確其意義為“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也就是說婚姻的重大意義在于它能夠合二性之好并生育子嗣延續(xù)對祖先的祭祀。
從《詩經(jīng)》中我們可以讀到平民女孩子的純純愛戀,但這似乎很難在貴族女子中看到。愛情是人的生理心理的一種需求,也是人的情感歸宿。處在春秋的貴族女子給了她們優(yōu)越的生活,卻同時也也遏制了她們的愛情。筆者歸納當時沒有禁止在貴族婦女中的愛情可能有幾方面原因,一、當時的禮儀教化嚴重,人們都在統(tǒng)一標準化下生活,個人的情感不能隨意發(fā)泄,壓抑了人的個性。二、男權觀念強,對于婦女只看作是政治運作的工具,三,宗族觀念強,個人服從于家族的任何安排。其實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貴族女子與平民女子在愛情方面的無奈。貴平民女子的生活多在勞作中進行,生存的壓力多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貴族女子則依靠家庭,對家族的依賴性強,所以也決定了她們在愛情的選擇中缺乏勇敢。
因此受家族性,等級性原則的制約,貴族婚姻的政治性強,自主性弱。婦女在貴族婚姻中完全沒有發(fā)言權,完全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政治:權力中心的生存與智慧
中國女性涉足政治巔峰,前有呂后專權,中有則天稱帝,后有慈禧垂簾,但早期的春秋女性雖然更接近母系社會的尊崇卻大多都沒有如此強烈的權利欲望政治對她們而言不過是穩(wěn)固自身地位的方式亦或是為兒孫謀取前程的手段又或是在父國與夫國之間贏得平衡的籌碼。
政治一貫對女性持排斥態(tài)度但女性一直都沒有放棄對男性政治風頭的搶奪。春秋時期貴族女性與政治的距離比民間女子更為貼切。貴族女子參政一般涉及以下方面:一、為子爭奪嫡子之位,《公羊傳?隱公元年》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說明母子關系相輔相成,母親身份尊貴有利于兒子得到繼承人的地位;兒子如果繼承君位,其母親的地位也能得到鞏固。二、利用妻子或母親的身份參與政治中的奪權活動以及在戰(zhàn)爭中的策劃籌謀。三、外交活動,貴族婦女的外交活動與政治婚姻有著極大的關系,女兒與妻子的雙重身份有利于她們成為兩國間外交關系的紐帶,因而她們在外交事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曾經(jīng)對孔子說,“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痹谶@里南子已經(jīng)認為接見“四方君子”是自己的一種權力。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貴族女子相對后期封建社會女子在政治上還是有很大的權利與自由的。這個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很大關系:一、母系氏族的殘余影響,春秋時期,父權制對母權制的勝利使女性的社會地位急劇下降。可是原始遺俗的影響根深蒂固,并非短時間就可徹底消除,這些母系社會的遺俗為春秋時期的婦女保有了一定的地位。二、社會變革,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大變革時代的到來也女性參與政治留有空間。三、婚姻關系,春秋時期的家族觀念很強,而在家族中傳宗接待很受重視,所以婦女的生育能力幫助她們提高了自身的地位。同時戰(zhàn)亂中需要較多了外交活動,而通過聯(lián)姻結親的方式也成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四、孝道,孝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核心,所以這時候女性發(fā)揮的即是母親的作用。
女性并不只有柔弱溫婉的一面,當她們的欲求在禮法的桎梏中沖突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政治就成為了她們進入另一個世界最好的切入點。春秋時期的貴族女子便是對這一出路的最好詮釋。
三、貞節(jié):男權制下的周旋與反抗
在典籍《左傳》中,總是會不時出現(xiàn)“某夫人與某”或是“某姬通于某”的字樣。“淫”和“通奸”是兩個含有十分濃厚的道德上的字眼,對于這樣的描述總會讓人很難有清醒認識,但這樣的表述并不意味著當時的人們不介意禽獸之行而以推翻禮法為樂;在我們所熟知的春秋貴族婦女中,除了魯桓公夫人文姜和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等少數(shù)幾個人外,她們的通奸行為大都發(fā)生在丈夫去世之后,如宋襄夫人趙莊姬,哀姜、穆姜等,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明了不甘寂寞的人性在強大禮法壓力壓迫下的必然反彈。而此類婚外性行為的發(fā)生至少可以引起我們對《左傳》時期禮法道德和兩性關系的思考。
處于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一些禮儀在動亂中也在放松限制,而這時候的女性可以表現(xiàn)自己壓抑的個性,包括對性的需求。本來社會給他們的就是一個畸形的家庭,她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婚姻,在婚姻生活中缺乏夫妻應該有的感情,婚姻生活的不幸又豈是我們可以理解,所以她們在擁有權力之時也會重新滿足自己在生理心理情感上的需求,筆者覺得這是一種婦女對整個男權社會的一種反抗。但在這種反抗中她們依然有種道德力量作為精神支柱,比如南子邀請孔子的見面,孔子是春秋有名的智者和賢人,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教無類,而他自己“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樣一個人人崇拜的大圣人。她要讓孔子接受她美色的考驗,她要讓這個“萬世師表”面對面地為她答疑解惑,告訴她追尋情愛和權力是不是女人的錯誤。但孔子的到來讓南子失望了,他回答不了她的問題,解決不了他的欲望,他的圣人光芒不但沒有掩飾南子的“蕩婦”之名還為自己招來了后世的不斷猜想。這時候的女性在個性與禮法矛盾中掙扎,但她們還是勇敢的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趙爽.試論春秋時期貴族婦女參政現(xiàn)象[D].吉林大學,2006.
[2]高方.《左傳》女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91.
[3]周紅妹.從《左傳》看春秋貴族婦女家庭婚姻地位[D].北京語言大學,2009.
[4]金草.論春秋時期貴族婚姻的特征和作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