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倫
鶴駕遂西歸二姨音容從此杳雁行竟中斷侄輩眾憾何以堪
每當我來到蒼翠欲滴的瀘山腳下,尤其是步入幽雅如畫的西昌學院,便會想起值得我永遠敬愛和懷念的姨娘和姨父。思緒常常會將我拉回到五十多年前的饑荒歲月。當年我作為姨娘家的??停谶@里度過兩個假期和若干個周末。觸景生情,撫今追昔,止不住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我的姨娘鄒玉華,會理縣城關鎮(zhèn)人,生于1928年,初中文化。姨父伍其元,四川宜賓人,約長姨娘8、9歲。上世紀40年代,出身于貧苦農家自幼喪父的他,經過不懈拼博考取西昌技專校,畢業(yè)后在會理師范任教。1946年姨父與姨娘喜結連理,膝下育有子女各三。
我自小常在姨娘家玩耍。在我印象中,姨娘和姨父十分恩愛,相濡以沫甘苦與共數(shù)十年,確是一對模范夫妻。作為人民教師的姨父一生安守清貧、為人民教育事業(yè)竭誠奉獻;作為賢妻良母的姨娘為了家庭勇于自我犧牲。他倆的人品、情操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
上世紀90年代初,位于邛瀘之濱的西昌??茖W校(西昌學院前身),一間化學系教室里經常座無虛席卻格外安靜。一位年逾古稀的男教師正在講課。那渾厚而又抑揚頓挫的宜賓口音,深入淺出的講析、闡述與論斷,深深的吸引著學子們。這位老師就是早已退休、又應聘來校授課的我姨父。
1957年會理師范合并到西昌師范,姨父全家便搬到了西昌。次年調入新建的西昌??茖W校。1962年西專校撤銷,姨父又奉調到德昌中學。此后擔任化學科的教學工作。姨父深厚的專業(yè)功底,執(zhí)著的教學態(tài)度和愛生如子的職業(yè)道德,贏得歷屆學生的贊譽和崇敬。姨父還曾長期兼任學校總務工作,多年代教英語課。
不為名利,不計得失,含辛茹苦,忍辱負重,教書育人幾十年如一日。我的姨父確是一位為人民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的孺子牛。
姨娘早年曾是一位幼教老師,后因家務日漸繁重,為了支持姨父全身心搞好教學和總務工作,毅然辭職回家挑起家務重擔。
最難忘1961年秋我考取西昌高中后,周末常到瀘山腳下邛海之濱的姨娘家玩耍。時值人禍天災交相煎熬的三年饑荒時期,他們全家老少八、九人的衣食用度全靠姨父的工資支撐,生活十分窘困。我親眼看見:姨父雖為高級知識分子,家中卻一直缺衣少食。因為無錢買鞋,表弟們白天都打光腳板,晚上洗腳后常需大的背小的上床。為了填飽肚皮,我們在宿舍后山坡上開荒種蔬菜和粗糧,上山采菌捕鳥,下海釣魚撈蝦。生活雖苦卻豐富多彩。姨父收入不高,姨娘卻精打細算,操持著全家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終于把6個兒女拉扯大。
盡管經濟相當拮據(jù),但是兩位長輩對我卻熱情周到,讓我真切體味到家的溫暖。我們眾表兄弟姊妹夏日常到邛海戲水,我的游泳愛好就是在這一時期培養(yǎng)起來的。
在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大革文化命期間,造反派對姨父出身貧苦農家卻能大專畢業(yè)十分懷疑。他們竭盡造謠重傷之能事,姨父劃為重點審查對象,長期攻心施壓,威脅誘供,勞役折磨,人格羞辱,不安排上課。在那漫長的恐怖年代里,姨娘竭心盡力地安慰鼓勵和照顧姨父,終于使其戰(zhàn)勝極度的委屈、痛苦和絕望而活了下來。文革結束后,姨父終獲平反雪冤,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在數(shù)十年夫妻相處中,姨父姨娘始終同心同德、互敬互愛、相濡以沫,直到耄耋之年。2001年11月,姨父以86歲高齡在熟睡中仙逝。此后盡管有兒女輪換陪侍,有保姆晝夜照顧,姨娘仍飲食不思,坐臥不安。老人家終于在4個月之后駕鶴西去,找她的老伴侶去了!
姨父姨娘是善待老人的典范。五十年代我的外公外婆長期由他們贍養(yǎng)照顧。三年困難時期又將年邁孤居的我外公接到西昌生活。對其衣食起居照顧無微不至??陀^上支持了參軍戍外的舅舅。
姨父姨娘頗有教子之道,重視思想道德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平時嚴格要求卻從不打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凡事以身作則,起好示范作用。因此,他們的六個子女都能成才,無論從政、執(zhí)教還是行醫(yī)、為工,都有不凡的作為與建樹。
我家兄弟姊妹多,還有年邁的祖母,全家10口人生活全靠我父親教書的薪酬維持。所有家務全靠我母親操持。姨娘十分體諒姐姐,經常幫助和周濟我們家多年來對我們兄弟姊妹也常予關照。十年動亂前后我曾多次去過德昌,親眼目睹了他們一家歷經的磨難與辛酸,也見證了兩位長輩的恩愛與歡樂。2000年我又專程前往探望,并攙扶著他倆前往相館,留下了一張極珍貴的合影照。
姨父姨娘的一生是極為平凡的,細想起來又是很不平凡的。他們在舊社會經歷過戰(zhàn)亂、坎坷與苦難,解放后飽嘗過清貧、折騰與磨難。改革開放之后又初嘗了歡樂、優(yōu)裕和幸福。無論逆境還是順境,他倆都能同心協(xié)力,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令晚輩肅然起敬。
不經意間,姨父姨娘竟已仙逝11年了!然而兩位親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依然留在我的心底,并且是那樣的清晰,那樣的親切。
敬愛的姨父姨娘:侄子永遠懷念你們!
一位可親可敬的黃埔老
從成都傳來令人震驚的噩耗:我故鄉(xiāng)會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七叔彭運煒,不久前在省城不幸仙逝,享年91歲。
凄涼云樹愁千里,惆悵朔風恨遠距。
風號鶴涙人何處,月窺我悲月無光。
七叔老人家的猝然離世,是我彭氏族人無法彌補的損失。從今往后,恐怕再沒有像他那樣才能卓著、德高望重而又勤勉踏實、公而忘私的族長選了!他老人家主持編撰的《彭氏維先之譜》也恐怕再難有續(xù)篇了!
仰望著老人家慈祥的彩照,凝視著他書贈的唐詩字畫,回味著與他無數(shù)次的聚談,思緒把我拖回到了數(shù)十年前。
七叔早年同我父親一道在西昌就讀于省二師。時值抗戰(zhàn),他毅然投筆從戎,步行到成都考入陸軍軍官學校通訊兵科無線電專業(yè)。后來轉入黃埔貴州麻江通信兵學校培訓,畢業(yè)后分發(fā)到河南第一戰(zhàn)區(qū)第十四軍通訊兵營,歷任報務員、上尉臺長等職。1944年5月豫中會戰(zhàn)時戍守抗日前線,參加敵占區(qū)濟源、沁陽一帶游擊戰(zhàn)爭。后隨軍由陜入川,駐軍重慶。幾年間他為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不懈奮斗過。后來家有急事屢信促返,他只好退役返回故鄉(xiāng)。
當時代理會理城關實驗小學校長的筆者父親彭乙光,聘請這位才學橫溢的堂弟到實驗小學教書。七叔后來曾任教導主任,女中教師,中學軍訓教官等職。令人遺憾的是,解放后他卻因那段所謂的政歷問題,被列為歷史反革命勞役了五年。1956年就業(yè)于新康石棉礦任電工技師,直到1985年退休回會理。30年間他曾多次被評為礦級先進工作者。正所謂“英才不得志,一生坎坷路。五載遭羈絆,因禍而得福?!?/p>
正由于在勞改礦場待了幾十年,避開了反右、大躍進、四清、文革、清隊等一系列運動的疾風暴雨。試想倘若他當時待在故鄉(xiāng),恐怕早就不堪折騰、命喪黃泉了。
七叔個子不高,卻硬朗干練,頗似鄧小平。通信、電器是他的老本行,此外文史、詩詞、書法皆功底深厚。他說話風趣幽默而富有哲理,做事周全穩(wěn)妥而雷厲風行。直到耄耋年紀,老人家仍然關心國家大事,每天堅持買菜做飯、閱讀書報、習練書法、培植花草以陶冶情操。他一生不沾煙酒,喝茶有度,飲食起居十分講究科學。他性格開朗隨和,待人真誠不二,處家公平有道,與妻、子、女、媳、婿、孫及親戚晚輩皆相處融洽。他系黃埔同學會會員,在會理口碑甚好。
最值得我彭氏族人永遠垂念的,是他老人家以耄耋年紀,率領彭氏城鄉(xiāng)眾兒孫輩編撰族譜之壯舉。
我祖自清朝乾隆年間從江西輾轉遷徙入川,最后來到會理縣彰冠鄉(xiāng)葫蘆村安家落戶。近300年以來世代躬耕,子孫繁衍,瓜跌綿延,傳到我們國字輩已是第九代了。其中第五代兆沛公外出川陜經商數(shù)年,致富后搬進會理城關北街,即我城內族眾的故居。此后第六、七兩代隨著國勢的衰敗而漸不景氣,但始終書香沿襲,文墨相傳。而這些家史淵源此前我們只是從父輩的零星閑談中略知一二,不準確更不完整。
數(shù)年之前,七叔老人家率領我會理城鄉(xiāng)十幾位有興趣的子弟,幾次深入葫蘆村、灣子村等地,遍訪族人收集史料,踏勘祖墳梳理世系沿革,又借鑒其他上乘譜牒,耗時數(shù)載核對增刪,終于2004年編撰出<會理彭氏維先之譜》來。這本族譜篇幅雖不算長,卻史料準確連貫,敘述明快通暢,而且圖、文、表并茂,頗有參閱價值,已被會理縣文史部門收存。一本族譜滲透了老人家的心血。為了付印,收入頗低的他率先捐資上千元。而今撫書思人,令人不勝感慨!
我于2003至2005三年間返回會理參與掃墓、壘墳、修譜期間,曾幾度住在七叔家,與他朝夕相處。老人家的對人處事、閱歷情操令我深受教益。他還贈給我?guī)追臅鴮懙奶圃娮之嫛P力遒勁,間柔百家。
前年七嬸不幸病逝。此后七爸長住成都堂弟妹處。我小駐成都期間,曾兩次與老人家聚會游玩。他依然健談,尤好攝影,言談舉止總是給人老當益壯、博學睿智的感覺。前不久我們還幾次通電話,他盛邀我們到成都他家里玩。
誰料想老人家竟然猝離眾親人而去,留下無盡的遺憾!
安息吧,七叔!您老人家雖然與我們永別了,但是您的精神、人品和慈祥音容,將永遠留在我們眾晚輩心中!
音容宛在奮勉一生傳佳話
神魂離去美名故里著清風
茲錄老人家對聯(lián)兩副、清明掃墓祭祖詩一首以饗讀者:
盧溝起烽煙半生戎馬思報國
海峽息惡浪兩岸老兵可為家
——書贈黃埔十期同學劉炳鈞
名城尋勝跡頻添遐想東山石龍西寺蟠松南天異彩北橋折柳俱往矣人間正道是滄桑
斯樓抒壯志殊多憑眺水庫沃野陵園緬懷金江飛虹玉墟微波看今朝風物長宜放眼量
——1992年會理鐘鼓樓重建時懸于樓西
先祖墓葬在深山,清明祭掃不畏難。
族長八旬帶頭走,子孫后輩竟向前。
世全唯恐太公躓,一步一跟相扶攙。
慎終追遠民之魂,家國莫忘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