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鎮(zhèn)人民醫(yī)院,江蘇張家港 215621
腦橋梗死,是一種腦缺血性疾病,是急診科的常見病,也是急診影像較難準確診斷的腦疾病[1]。腦干梗死多發(fā)于腦橋部位,腦干梗死中的73%~82%都為腦橋梗死。通常情況下,腦橋梗死的診斷依據為:腦橋出現腦神經核團,且同時錐體束受損[2]。腦橋解剖結構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臨床中很少見到經典腦橋綜合征,較為多見的是類似放射冠區(qū)、基底節(jié)區(qū)的病變特征,這就讓腦橋梗死的早期診斷變得較為困難。近年來,在神經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尤其是MR(核磁共振成像)的普及應用,有效提高了腦橋梗死的診斷率。為探討在腦橋梗死診斷中,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的診斷價值,筆者對我院86例經MR確診的腦橋梗死患者的CT圖像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經MR和CT診斷的腦橋梗死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齡在54~79歲,平均(68.3±2.5)歲。本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飲水嗆咳、構音障礙、感覺障礙、四肢癱、中樞神經面癱、眩暈等癥狀。其中慢性心房顫動1例,冠心病3例,高甘油三酯血癥24例,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23例,既往高血壓38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陳舊性腦干梗死者、合并腦橋外部位(頸內動脈系統、小腦、中腦、延髓)急性梗死者、腦卒中遺留神經功能缺損者、影像學檢查與臨床表現不符者。所有患者經MR檢查確診為腦橋梗死。
對所有患者先進行MR檢查診斷,再進行CT檢查診斷,比較CT和MR診斷出的腦橋梗死和腦橋軟化灶,以及病變部位。
影像技術:MR檢查使用0.2TSIGNA磁共振成像掃描儀(GE生產),常規(guī)行橫斷位T1WI、T2WI、Flair、矢狀位T2加權成像掃描。MRI(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的腦橋梗死診斷標準:病灶在T1WI:低信號、等信號,T2WI:高信號,Flair:等信號、高信號。 診斷腦橋軟化灶的標準: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Flair:低信號。層間隔1.2mm、層厚6mm。MR以三個層面(上、中、下)來顯示腦橋。
CT檢查使用4排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 (東芝公司)、64排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Philips公司)。4排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的電流為250mA、電壓為120kV,層厚5mm,單層掃描時間1s,行無間隔掃描,FC27算法進行重建;64排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的電流為400mA、電壓為120kV,層厚0.625mm,單層掃描時間1.5s,重建層厚5mm,行無間隔掃描,平滑算法進行重建。均以聽眥線、聽眶線作為掃描基線。
診斷方法:MR診斷由3名影像及神經專科醫(yī)師獨立閱片,進行診斷,確診病例為3人獨立診斷結果一致的病例;CT診斷由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獨立閱片,診斷病灶為2人或3人同時診斷的病例,可疑病灶為1人診斷的病例,陰性病灶為無人診斷的病灶。
本次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組間數據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組病例中,由MR診斷出的腦橋病灶共104個,其中,79個病灶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30個病灶符合腦軟化灶診斷標準;由CT診斷出的腦橋病灶共74個,55個病灶為腦橋梗死,19個病灶為腦橋軟化灶。腦橋梗死及腦橋軟化灶的MR和CT診斷結果比較,詳見表1、表2。從表1中,可看出:在腦橋梗死診斷上,CT診斷與MR診斷的總符合率為69.6%,上部腦橋診斷符合率為87.1%,中部腦橋的診斷符合率為88.6%,上部和中部腦橋的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下部腦橋(19.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從表2可知:腦橋軟化灶的CT診斷的總符合率為63.3%,其中,上部腦橋和中部腦橋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2.7%、60.0%,顯著高于下部腦橋(25.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腦橋梗死CT診斷結果中,腦橋各部位的可疑病灶數分別為:上部腦橋2個、中部腦橋2個、下部腦橋1個;腦橋軟化灶CT診斷結果中,各部位可疑病灶數分別為:上部腦橋3個、中部腦橋2個、下部腦橋1個。
表1 腦橋梗死的MR與CT診斷結果對比
表2 腦橋軟化灶的MR與CT診斷結果對比
在所有腦缺血性腦中風(腦卒中)中,由7%為腦橋梗死。腦橋缺血性損傷既可以發(fā)生在孤立性腦橋梗死中,也可以是椎基底動脈梗死中的一部分,孤立性腦橋梗死在循環(huán)腦中風中的比例為15%[3]。腦橋血供源自基底動脈腦橋支,基底動脈腦橋支的組成部分包括了旁中央支、中央支、短旋支、長旋支。其中呈直角的短旋支、旁中央支起自于基底動脈,就像起自于大腦中動脈的豆紋動脈一樣,容易遭到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的損害,出現玻璃樣或脂類透明樣變性,形成血栓,堵塞血管[4]。因此,腦橋梗死的病灶部位多發(fā)于腦橋的上部、中部,即被蓋的旁中央區(qū)域和腦橋基底部,這與本組腦梗死病例中病灶的分布特點一致。
腦橋梗死的臨床表現十分復雜,眩暈、頭暈、中樞性面癱、肢體活動受限、感覺障礙、中樞性舌癱、構音障礙是其主要特征,經典交叉性感覺性運動障礙較為少見[5]。其中,眩暈或頭暈是較為多見的臨床癥狀,這可能與腦干前庭神經核表淺、較大、缺血敏感有關系。肢體偏癱、一側面癱,患肢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多為腹內側梗死的臨床表現。與腹內側梗死相比,腹外側梗死造成的肢體運動障礙較輕微,腹內側梗死多致上肢偏癱,而腹外側梗死則多致下肢偏癱[6]。這是由皮質脊髓束中的上下肢纖維排列特點所決定的:上肢纖維排列于前內側,下肢纖維排列于后外側[7]。眩暈、周圍性面癱、眼球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是被蓋部梗死的主要臨床表現,被蓋部梗死造成的運動障礙、錐體束受損情況均較輕微??傊?,腦橋梗死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臨床上的典型腦橋綜合征、腦橋梗死病例較不常見,因此需要采用影像學檢查進行臨床診斷。
對于腦干梗死病變的診斷,MR的診斷率顯著優(yōu)于CT,這一點已在影像學中達成了共識,所以腦橋梗死的臨床診斷,首選MR診斷。但在實際診斷中,很多的醫(yī)院的MR都不具有夜間檢查功能,對于急診疑似腦干梗死患者,還需要進行CT檢查[8]。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上、中部腦橋梗死的CT診斷率為87.9%,加可疑病灶后的診斷率為94.8%;上、中部腦橋軟化灶的CT診斷率為65.4%,加可疑病灶后的診斷率為84.6%;對于上、中部腦橋軟化灶和梗死(包括可以病灶)的CT診斷率,可達91.7%,由此表明,對于上、中部腦橋病灶的臨床診斷,CT具有臨床的診斷價值,基本能滿足臨床診斷的需求。下部腦橋病灶的CT診斷率為20.0%,加可疑病灶后的診斷率為28.0%,顯著低于上、中部腦橋病灶的診斷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無法在臨床診斷中應用CT診斷下部腦橋病灶。
CT診斷下部腦橋病灶,診斷率率低下的原因為:亨氏暗區(qū)在下部腦橋處有嚴重的偽影,無法清晰地觀察到下部腦橋狀況,64排CT儀也無法克服這一缺陷。另外,在CT診斷過程中,上、中部腦橋梗死病灶(51個)中,有43個病灶是以聽眶線為掃描基線,僅有8個病灶是以聽眥線為掃描基線,由此可見:以聽眶線為掃描基線,上、中部腦橋受亨氏暗區(qū)的影響較小,以聽眥線為掃描基線,上、中部腦橋就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偽影,對觀察視野產生較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懷疑為上部或中部腦橋梗死的患者,可進行CT診斷,并在掃描過程中,以聽眶線為掃描基線進行掃描,以提高腦橋梗死的CT診斷率。
[1]胡毅,胡躍華,陳寧,等.腦橋梗死的CT與 MR對照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0,30(17):179,181.
[2]殷雁,金鈺,孫慶華,等.磁共振成像在腦橋梗死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2):1289-1292.
[3]李慧明,張琚,葉素惠,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腦橋梗死后神經纖維華勒變性及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24):1957-1959.
[4]許麗,姜翠芹,楊久玲,等.磁共振彌散成像診斷腦橋梗死1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698.
[5]劉暉宇.腦干梗死72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9,29(6):1-2.
[6]馮程程.腦干梗死46例臨床與MRI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
[7]朱丹,楊春曉,張偉光,等.腦橋腔隙性梗死的影像學與臨床特征[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3(2):183-185.
[8]黃如月,易興陽,邵敏潔,等.急性腦橋梗死進展發(fā)生的影像學特點[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4):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