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雖是目前武漢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但鄧鶴翔并沒有“聰明絕頂”,一頭烏黑的濃發(fā)彰顯著青春的無限活力;他的“火箭提拔”看起來有些“逆天”,引來的卻是滿含正能量的“羨慕嫉妒”而沒有“恨”。
28歲的“高富帥”學霸鄧鶴翔——高在智商,富在才華,帥在行動!在中學時期就是尖子生。2003年,念高三的他,獲得了中國高中生化學競賽全國一等獎、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取得了復旦大學的保送資格。但他卻沒有絲毫懈怠,不僅跟同學們一起備考,還像小老師一樣為其他同學答疑。
2003年9月,鄧鶴翔進入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成為老師、同學眼中“特別能吃苦”的拼命三郎。為了利用假期閱讀文獻,在實驗室做實驗,不回家便成了他的常態(tài)。上海的夏天酷暑難耐,當時鄧鶴翔的寢室沒有裝空調,遇上37℃以上的大熱天,晚上他就拿著一條草席,跑到裝了空調的同學寢室里打地鋪。
有時候,早行動一步,往往就離成功更近一步。讀本科時,鄧鶴翔并不是學業(yè)最出眾的,卻是對科研最執(zhí)著的。當時,鄧鶴翔的很多同學到了大四才想起進實驗室學習、跟項目組,而鄧鶴翔在大一時就已經先行一步。課堂上的鄧鶴翔喜歡提問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一下半學期結束前,他主動去辦公室找到學校的“大?!睂熩w東元教授,表達了自己希望進實驗室學習的愿望,并最終贏得了這個機會。本科時課業(yè)繁重,能夠去實驗室的時間有限,鄧鶴翔卻在實驗室花了大量時間學習。除了做實驗,他還閱讀了很多文獻,常常請系里的教授為他推薦書目和論文。他還特別關注國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情況,比如相關領域哪些人正在做什么研究、獲得了怎樣的成果等。
廣博的知識積淀為鄧鶴翔潛心做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非常重視各門學科的學習,不只是要個好成績,滿足于知其然,更是追求打好扎實的基礎,知其所以然。
有一年寒假,大學老師去鄧鶴翔家做家訪。晚飯時,鄧鶴翔吃完飯很快便回房間學習去了。老師發(fā)現鄧鶴翔不是在做規(guī)定作業(yè),也不是在研究化學,而是在看高等數學教材。原來,鄧鶴翔發(fā)現自己對高等數學很感興趣,覺得之前上課時還沒完全學透,就想趁著寒假好好研究研究。正是因為有了對學習的熱忱與執(zhí)著,鄧鶴翔才具有了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的潛質。
本科畢業(yè)后,鄧鶴翔一邊在休斯敦大學就讀,一邊申請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博士。功夫不負有心人,鄧鶴翔終于成功申請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的資格,并且找到了奧馬爾·亞吉教授做導師。
說起來,鄧鶴翔的這個導師可是絕對的“大?!奔壢宋?,奧馬爾·亞吉教授在世界百名頂級化學家榜單上可是排名第二。其實,與奧馬爾·亞吉教授結識,源于鄧鶴翔大四時參加的一場講座。當時,奧馬爾·亞吉教授做完報告后,鄧鶴翔第一時間抓住了提問的機會,并在結束后找機會與他進行了交流,給奧馬爾·亞吉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在當時很多化學系的同學看來,奧馬爾·亞吉教授的研究方向比較新,沒有一定的學術儲備很難與他對上話。鄧鶴翔之所以能與他交流,是因為當時他的研究方向正是奧馬爾·亞吉教授開創(chuàng)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相關內容。
2011年12月,鄧鶴翔拿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文憑。一般來說,讀博往往需要五年以上,可他讀三年多就畢業(yè)了,鄧鶴翔的“神速”再次印證了他的艱辛付出。
……
鄧鶴翔無疑是天資聰穎的,然而正是他的聰穎加上持之以恒的勤奮,才有了看起來“一帆風順”的求學之路。其實,相比他今天無比榮耀的成績,他為抓住機會所做的那些努力,不是更值得我們膜拜嗎?
PS:生于1985年4月的鄧鶴翔,前段時間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引進為教授、青年學科帶頭人,這位年輕有為的帥哥的簡歷一經網友發(fā)出即引來了無數膜拜:2007年在復旦大學取得學士學位,201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12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