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菲
如今的NBA球員不但強壯得像健美運動員,各種護具的運用更是將他們打扮得像鋼鐵俠。
當奈·史密斯博士發(fā)明籃球運動的時候,他一定想象不到現(xiàn)代球員的樣子。如今的NBA球員不但強壯得像健美運動員,各種護具的運用更是將他們打扮得像鋼鐵俠,除了護肩、護肘、護膝、護踝外,護齒也粉墨登場,NBA球員真正做到了武裝到牙齒。
說到牙套起源,最初不過是矯正齒位的輔助工具,矯正過后,還要戴很長時間的硅膠牙套,以便保持矯正效果。這種牙套,正是球員們所戴牙套的前身。1970年,加拿大兒科牙醫(yī)霍德將牙套改進后,用在了兒童冰球賽中,以防止由于撞擊造成牙齒受傷。
追溯NBA的牙套歷史,很難確定誰是聯(lián)盟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在1996~1997賽季的照片資料中,人們發(fā)現(xiàn)查爾斯·巴克利曾佩戴過牙套,他時不時地把黑色牙套吐進吐出,原本就兇惡的臉龐又增加了幾分恐怖。
在更早的1985~1986賽季,有影像資料記載,凱爾特人隊的斯科特·韋德曼曾在比賽中做出了摘下牙套的動作,這或許是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圖像資料了。而在文字記述的歷史中,牙套可以追溯得更遠。早在1958年,一份報紙報道了凱爾特人隊名人堂球員弗蘭克·拉姆齊“將要戴上塑料制成的牙具來保護牙齒”,這在當時可是很轟動的新聞。
隨著NBA比賽對抗強度的提高,牙套開始成為球員身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護具,它擔負著保護球員牙齒的重要責任。此外,牙套還有另一個比較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緩解由于撞擊而產(chǎn)生的震動,從而保護大腦。
除了保護牙齒和減少震蕩這兩個直接的作用,美國專家還認為牙套存在著隱藏作用——緩解緊張情緒。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佩戴牙套可以減少人體由于高度緊張而產(chǎn)生的激素水平。通俗來講,牙套能幫助球員們舒緩心情,并讓他們更快地恢復體力。對于那些每天要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和高強度比賽的NBA球員來說,牙套的功效會更加明顯。
這也許有些難以置信,科學的解釋是,牙套卡住下顎,不管下顎如何移動,都能讓人保持上下牙緊閉的狀態(tài),籃球這種需要瞬間爆發(fā)力的運動,球員佩戴牙套也許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發(fā)力。
如今,在聯(lián)盟的30支球隊中,隨處可以看到佩戴牙套的球員,其中不乏巨星詹姆斯、杜蘭特、保羅等人,當他們回到場下時,并不會為牙套特意找一個擺放的位置,但其他人就不同了。賈森·特里有個習慣,他會在比賽時里三層外三層地穿襪子,而這些襪子在場下就成為放牙套的口袋。“魔獸”霍華德存儲牙套的位置更奇葩,每當下場休息時,霍華德就會掀起自己的籃球短褲,把牙套塞進里面保護大腿、臀部的緊身安全褲內,毫不在意再戴回去的時候會品嘗到自己的汗液。
隨著越來越多的球員使用牙套,時尚和個性元素也開始添加進牙套中。詹姆斯·波西就將牙套演變成了身份的象征,每當他來到一支新隊伍,都會戴上與球衣顏色搭配的牙套,從熱火的紅白,到凱爾特人的全綠,再到黃蜂的黃綠,波西嘗試了各種顏色搭配。而詹姆斯則是在近幾年成為其中的領軍人物,先是加盟熱火的第一個賽季,牙套上出現(xiàn)了熱火的隊標;之后又在萬圣節(jié)戴上了吸血鬼牙齒盤的牙套;然后便是上賽季季后賽中,出現(xiàn)在牙套的“XVI”羅馬數(shù)字——代表他距離總冠軍還需要16場勝利。
好的牙套不僅是很好的護具,還能體現(xiàn)出球員的獨特品位,但必要時,有些人也會拿它當作攻擊性武器。哈斯勒姆就曾將牙套作為“兇器”使用,在與公牛的一場比賽中,由于對裁判的判罰不滿,被對手掀翻在地的哈斯勒姆摘下牙套,直接甩向了場邊的裁判克勞福德。當然,他立刻吃到了一個技術犯規(guī)。最讓人無法理解的還要數(shù)華萊士,在突破扣籃的過程中,華萊士經(jīng)常將牙套吐出來,就像喬丹在突破時吐舌頭一樣,不知道此舉是否能帶來信心。不過這不但讓牙套失去了保護作用,甚至增加了受傷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