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
“及第粥”,又名“三元及第粥”、“狀元及第粥”,為廣州地區(qū)名小吃,其來歷與林召裳有關(guān)。
清朝道光年間,廣東的林召裳中了狀元,回鄉(xiāng)拜祖時,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和豬肚與上好的大米放在一起煮粥吃。一天,退居廣州的老御史前來拜訪,恰巧林召裳正在吃粥。老御史聞到一股誘人的香味,便問這是什么粥。林狀元深知老御史的最大心愿是兒子能科場高中、金榜題名,便指著那粥非常認真地回答說:“這是‘狀元及第粥?!崩嫌芬宦牬笙?,連忙與林狀元一起津津有味地喝起了粥。吃過粥后,老御史又向林召裳請教制作方法,回到家里命廚人如法炮制給兒子吃,后來兒子果真中了狀元。從此以后,“狀元及第粥”便傳開了。
古代科舉,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元及第。林召裳將豬肝、豬腰、豬肚這三種豬內(nèi)臟比作三元及第,機智又恰當(dāng)。
中醫(yī)觀點:豬肝,性味甘、苦、溫,入肝經(jīng),有補肝明目、養(yǎng)血安神之功,適用于血虛萎黃、目赤、腳氣、水腫等?!侗静菥V目》言其“補肝明目,療肝虛浮腫”?!肚Ы鹗持巍费云洹爸髅髂俊?。豬腎,俗稱豬腰子,性味咸、平,入腎經(jīng),有溫腎益氣、行氣利水之功?!侗静菥V目》言其“止消渴,治產(chǎn)勞虛汗,下利崩中”。豬胃,俗稱豬肚,性味甘、微溫,入脾、胃經(jīng),有補虛損、健脾胃、消食積之功,《本草綱目》言其“補中益氣止渴”?!侗静萁?jīng)疏》言“豬肚,為補脾胃要品,脾胃得補,則中氣益”。由此可知,“狀元及第粥”的各種食物都有補中益氣、健脾開胃、養(yǎng)血明目之功,常吃可使人氣血充沛,耳聰目明。
原料:豬肉、豬肝、粉腸、豬腰、豬肚各50克,大米適量,油條1根。
輔料:姜片、蔥絲、蔥花、香菜、鹽各少許。
做法:1.豬肉、豬肝、粉腸、豬腰、豬肚洗凈,油條切段,豬肉、豬肝、豬腰切丁備用,大米淘洗干凈。2.取一深鍋加入適量的水煮至滾,放入豬肚、粉腸及姜片、蔥絲煮約1小時至軟后撈起瀝干,粉腸切段、豬肚切細條狀備用。3.大米加水燒開后,改用小火慢煲;放入鹽及其余材料(油條除外)煮開后,食前加入油條段、香菜、蔥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