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行刑的月、日、時很有講究。除“決不待時”的重刑死囚外,絕大多數(shù)朝代行刑都有固定的時間。《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規(guī)定:“每歲立春后至秋分,不得決死刑?!?/p>
一般來說,古代多選擇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處決死囚,即所謂“秋后問斬”。這是為了順應天時,合秋冬肅殺之氣。在固定月份之外,如果非要處決犯人,也要避開正月、五月、九月,因為這三個月份是“斷屠月”。
在可以行刑的月份,也不是哪一天都可以殺人,1、8、14、15、18、23、24、28、29、30這十天叫“十直日”,屬于“禁殺日”,是絕對不能行刑的,即使是“決不待時”的死囚,也不能在這月、這日行刑。另外,24個節(jié)氣日、國慶節(jié)、皇帝生日等重要日子也不能“殺人”。
行刑時間一般都選在白天,即便是夜間,也要等到天亮以后再動手。唐宋多在下午日昳之后行刑,即《唐六典·刑部》中“日未后乃行刑”一說。日昳之時是古代12時辰中的未時,對應現(xiàn)代24時制為13時至15時?!拔春蟆痹诙靵碇v,太陽開始落山已近黃昏。選擇這個時辰應是替死者考慮,方便死刑犯“托生”。
明清似乎多選在午時,對應現(xiàn)代24時制為11時至13時,明清話本小說里所謂“午時三刻”大概就是因為有此背景。選擇午時則是為生者著想,午時陽氣最旺,鬼魂難以作祟,監(jiān)斬官、行刑者不怕“鬼魂”纏身,避免遭“報應”。當然,這些是迷信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