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鋒
《法治是什么》
李貴連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
法史學者常以“法制”和“法治”詮釋兩種大相徑庭的法律生態(tài):前者側重于“刀制”,強化法律的強制性和工具性,諸如打擊犯罪、嚴打,以期待“以刑去刑”的法律效果;后者則強調“水治”,更注重法律的柔性和常態(tài)化,最典型的莫過于保障人權、程序正義,以實現(xiàn)向現(xiàn)代法治文明的轉軌。綱舉目張,“法制”概括中華法系為主軸的專制社會(按照馬克思主義史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為其中典型)形態(tài),“法治”則指涉民主社會,多肇始于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訴求。
但這種分類法用在中國先秦至近代社會的法制/法治流變史上,未免以偏概全、失之偏頗。舉例來說,按照正統(tǒng)史觀,清初無疑屬于皇權專制的巔峰,但同樣是這一時期,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帶有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法治訴求的學說蔚然成風。無論是黃宗羲對帝制“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弊端的抨擊,還是顧炎武對“亡國”和“亡天下”的區(qū)別化解讀,其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力度、對朝廷和國家的辨別,都不啻西方資產階級的法治濫觴。從這個維度說,20世紀40年代初蔡樞衡的說法不無道理:“事實告訴我們,法治這東西是八面玲瓏的。它可以和君主同居,也可以和民主結合,還可和獨裁握手”。也正是出于中國歷史上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區(qū)域不平衡性(最典型的莫過于鴉片戰(zhàn)爭后一個世紀之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多元性(一國兩制)和復雜性,李貴連《法治是什么》一書中貴族法治、君主法治、黨治、民主法治的分類彌補了長期以來法制史零和博弈敘述的不足,無異于雪中送炭。
《法治是什么》并未將“法治”一詞無限拔高和神話:西周時期有貴族法治,秦朝有重在“治吏治官”的法家法治,秦漢以后有君主法治,黃宗羲為代表的法治訴求在書中被視為“前近代法治思想”,清末沈家本鼓吹的法制改革則代表了君主立憲思潮下滿清皇室對西方法治的被動適應,而孫中山身上則體現(xiàn)出新舊轉折時代一名資產階級革命者所具備的駁雜和吊詭。從刀制/水治這類意識形態(tài)兩分法,到百舸爭流、多元共生的法治生態(tài),少了“刀把子”的霸氣,更多了幾分傳統(tǒng)文化的“溫情和敬意”(這在“前近代的‘法治思想”章節(jié)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中華法治嬗變中的偶然和必然、陣痛和新生、希望和絕望,體現(xiàn)得更加豐滿。
然而,現(xiàn)實可能遠比本書的敘述更奇詭,這也是李貴連作為一名法史學者無法勝任的。即以“前近代的‘法治思想”一章中的黃宗羲為例,他反對帝制,指斥帝制是“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但縱觀黃宗羲的著作,其并未鞭笞傷害肉體、踐踏人權的太監(jiān)制度,更未呼吁對其加以取締。囿于其所處時代和價值觀局限,黃在太監(jiān)議題上,僅能提出減少太監(jiān)數量的鄉(xiāng)愿口號,這令同時期對其擊節(jié)稱嘆的日本學者都頗為費解(學者寺尾善雄在其《宦官史話》中對此有精彩論述)。由此可見, 盡管黃宗羲的劃時代著作《明夷待訪錄》被法學家吳應熊譽為“最具法哲學深度的著作”,或許也有不少和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人的共通之處,但黃更為賢人政治所迷醉—他對帝制的大加撻伐,更著眼于突出三代以前的君主“以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良德美政。這種觀點并不陌生,從孟子“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相對服從,到《禮記》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烏托邦構想,都是黃宗羲鼓吹的賢明君主良法美政的歷史先聲。
既對堯舜禹湯飽含“溫情和敬意”,又不乏西方啟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對賢明君主的“同情和理解”更像是“有心栽花”,而對民主法治更近于“無心插柳”,這種雙線維度的復雜性在《法治是什么》一書中顯得捉襟見肘。
《吾國教育病理》
鄭也夫 著
中信出版社
2013年11月版
一反時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標不治本的教育論述,從諸多視角,說出驚世駭俗的道理,直指中國教育的病因,直陳其解決之道,言辭犀利,一針見血,窮根問底,論據翔實。既呈現(xiàn)了對教育病理的追問,也體現(xiàn)了對當下國情的關懷。
《中國都市史》
【日】斯波義信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11月版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農村社會的延續(xù),這似乎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書認為,與此相反,在中國,都市的存在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歷史角度看都是一種普通現(xiàn)象。本書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商業(yè)史權威。
《中國現(xiàn)代國家起源》
【美】孔飛力 著 陳 兼 / 陳之宏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10月版
作者以政治參與、政治競爭、政治控制為主軸,將中國現(xiàn)代國家形成與發(fā)展的“根本性議程”歸結為三組矛盾:政治參與的擴展與國家權力加強之間的矛盾;政治競爭的展開與公共利益的維護之間的矛盾;國家的財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會財政需求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