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婧,馮 雷,朱文成
(防災科技學院,河北三河 065201)
多數(shù)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除了音段錯誤之外,還有著被稱為“中式英語”的韻律模式。這種中式英語往往在很長時期內得不到有效地糾正,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加深。
為了解中國學生英語中際語的普遍韻律特征,構建英語中際語普遍韻律模式,我們對防災科技學院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60人及隨機抽取的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50人進行了韻律知識學習情況調查以及語音實驗。語音實驗內容為對給定語言材料的朗讀錄音。為保證實驗的有效性,我們對朗讀材料的難度,包括句法長度、單詞難度進行了控制。
實驗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朗讀狀態(tài)下并不能有效地做出上面的韻律切分,而是呈現(xiàn)出類似兩詞一頓的情形。在重音分配上幾乎每個詞都被賦予了重音,且韻律短語中重讀詞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都有類似漢語去聲的聲調類型表現(xiàn)。閉音節(jié)結尾詞后面普遍増音。以下面一句話為例:
Pat and Paul met each other in the park.
此句并不復雜,句法結構可做如下分析:
IP[NP[Pat and Paul]VP[metNP[each other]PP[inNP[the park]]]
在韻律結構上看,在朗讀狀態(tài)下,本句可以看做是由以VP為邊界的兩個語調短語(intonation phrase)組成,第二個語調短語進而可以細分為以PP為邊界的兩個韻律短語(prosodic phrase),以Beckman&Elam 1997開發(fā)的ToBI labeling guide做韻律標注,本句的韻律結構可做如下分析(數(shù)字為停頓長度,HiF0為基頻,H、L分別為高調及低調,*表示重音,-表示韻律短語邊界,%表示語調短語邊界):
圖1 ToBL韻律標注
如圖1所示,在慢速朗讀狀態(tài)下,英語母語者會在Paul一詞后面做一個較長(4級)停頓,other后面一個做一個稍短(3級)停頓,而其他詞之間并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停頓。而實驗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朗讀狀態(tài)下并不能有效地做出上面的韻律切分,而是呈現(xiàn)出類似兩詞一頓的情形。在重音分配上幾乎每個詞都被賦予了重音,且韻律短語中重讀詞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都有類似漢語去聲的聲調類型表現(xiàn)。閉音節(jié)結尾詞后面普遍増音。Praat軟件分析后波形圖及寬帶圖如下:
圖2 Praat波形圖
圖3 Praat寬帶圖
由此得出,中國學生英語中際語的韻律模式與本族語使用者截然不同。
在第一語言習得研究領域,Gussenhoven(2004)提出影響韻律切分的三大主要因素:1.韻律成分(prosodic constituent)與形態(tài)句法成分(morpho-syntatic constituent)邊界的一致性,也就是某一韻律成分與對應形態(tài)句法成分左或右邊界的吻合;2.韻律成分與信息焦點成分(information focus)邊界的一致性,即,韻律成分和承載新信息的句子成分的邊界的吻合;3.語言節(jié)奏類型。具體說來,韻律切分會受音系長度和音系重量影響,不同語言類型在節(jié)奏方面會表現(xiàn)出等音長或等音節(jié)的不同傾向性。
所謂等音長(isochrony)指的是語言中兩個重音出現(xiàn)的時間間隔大致相同,也就是每個音步(foot)的時長大致相同。這也就決定了對于等音長語言來講,在某個韻律結構中(如韻律短語),為了保證每個音步的均等時長,音步內的音節(jié)會根據(jù)其復雜程度而有時間的長短變化。英語就是屬于等音長的語言。相反,等音節(jié)(isosyllable)指的是在同等時間內話語中出現(xiàn)的音節(jié)數(shù)量大致相同,也就是同一時間內出現(xiàn)相同的音節(jié)數(shù)。因而,相比音系重量,等音節(jié)語言會表現(xiàn)出對音系長度的偏好。漢語就屬于等音節(jié)的語言。
仍以上句為例,Pat and Paul met each other in the park,英語的等音長傾向決定了重讀詞 Pat,Paul,met和park之間所間隔的時間應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朗讀第一音步pat and,第二音步 Paul,第三音步 met each other,與第四音步in the park需要大致相同的時間,這就是說各個音步中的非重讀詞需要快速地讀出來,而各個音步中的非重讀詞數(shù)量又不同,這就需要說話者有快有慢地處理。而漢語則要求也就是同一時間內出現(xiàn)大致相同的音節(jié)數(shù),于是大多數(shù)學生則會將該句處理成大致是兩詞一頓的狀態(tài),再加上閉音節(jié)輔音后的増音,這句話的節(jié)奏就出現(xiàn)了 Pat and︱Paul met︱each ︱other︱in the︱park 的狀態(tài)。
除上述因素外,楊軍(2005,2006)指出,在二語學習領域,母語以及在線產出管理(OLPM),也就是說話者對自身語言的即時調整控制,也會對韻律結構的學習產生重音作用。
調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韻律類型的差別并沒有清楚的認識。以防災科技學院為例,在60名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中,在其入學前不知曉或不明確知曉英漢兩種語言韻律類型差別的學生人數(shù)占到95%以上。(見表1)
表1 防災科技學院英語專業(yè)一年級新生語言韻律類型認知情況調查表(部分)
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在語音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往往接受不到直接的或有效的語言類型韻律知識教育。在隨機抽取的50名大二年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表示沒有學過語言類型韻律知識的人數(shù)占到90%以上。(見表2)
表2 防災科技學院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語言韻律類型學習情況調查表(部分)
以上兩個表中顯示的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語言類型韻律知識,也難怪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無論怎樣練習都是中國式英語。上文中出現(xiàn)的韻律模式是中國學生在對制約條件的再排序(re-ranking)基礎上形成的比較普遍的中際語音系模式,若缺乏有效的類型韻律知識指導和糾正(input輸入),這種制約條件的排序則不會輕易改變,再加上二語學習者對在線產出管理的能力本身就比一語說話者弱得多,練習次數(shù)越多,這種中際語韻律模式則越穩(wěn)定。
可見,要徹底改善英語口語韻律,僅是熟讀和鍛煉是不夠的,學習者應從類型上認識目標語言及母語的不同之處。大學英語與專業(yè)英語語音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想辦法加強對學生韻律知識的傳授,注意對學生韻律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有意識地加強在線產出管理,逐步將輸入的語料歸納出正確的語法,并有效地轉化為語言能力。
[1]Chen,H.Intonation phrasing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read speech[M].Proceedings of the SP 2006 Dresden.2006.
[2]Chen,H.Tone pattern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read speech[M].Proceedings of the TAL 2006 LaRochelle.2006.
[3]Gussenhoven,C.The phonology of tone and intonation[M].Cambridge:CUP 2004.
[4]Hymes,B.The prosodic hierarchy in meter[M].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1989.
[5]范定洪.中介語語音系統(tǒng)的成因系統(tǒng)[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0-92.
[6]郭婧.漢語韻律結構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發(fā)音的制約[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7).
[7]林秋茗.中國學生英語韻律習得與性別的關聯(lián)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1(5).
[8]楊軍.中國大學生英語語調切分的優(yōu)選論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9]楊軍.中國大學生英語朗讀中的語調短語劃分不當[J].現(xiàn)代外語,2006,(4):409-417.
[10]王魯男.L2語音語際遷移的多維解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