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
張 偉
目的觀察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70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并按入院單雙號隨機分為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口服思密達和常規(guī)補液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靜脈點滴單磷酸阿糖腺苷,比較兩組患兒的療效。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29%,(P<0.05)。結論單磷酸阿糖腺苷與基礎療法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具有顯著的協同作用,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小兒腹瀉;單磷酸阿糖腺苷;輪狀病毒腸炎
輪狀病毒感染是小兒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尤以在6個月至2歲嬰幼兒中的發(fā)病率最高,約有40%的小兒腹瀉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1]。目前,對輪狀病毒腸炎的尚無特效藥,治療上主要是對癥支持治療。本文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35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2009年10月 ~ 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瀉患兒中選取經ELISA檢測確診為輪狀病毒感染70 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為2~31個月,病程均在2周以內,大便為蛋花湯樣或黃色稀水樣,均有發(fā)熱、腹瀉、嘔吐的癥狀,其中有27例患兒還有不同程度的脫水。按照入院順序編號,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口服思密達、微生態(tài)制劑及補液治療。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靜脈滴注單磷酸阿糖腺苷(山西天豐世保扶制藥有限公司產品),5mg/kg?d,每日1次,連用5天。治療期間母乳喂養(yǎng)的患兒增加哺乳次數,非母乳喂養(yǎng)兒按照少吃多餐原則進食。
1.3 觀察指標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兒脫水糾正情況,每日2次監(jiān)測體溫變化,并記錄患兒大便的次數、性狀和便量。按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制定的標準[2],治療72h內,大便次數和性狀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者為顯效;大便次數、性狀及全身癥狀明顯改善者為有效;大便次數、性狀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為無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14%,而對照組為74.29%,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 6.57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輪狀病毒是引嬰幼兒秋冬季節(jié)腹瀉的主要病原菌,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攸c。其引起腹瀉病理表現和機制主要是感染后腸黏膜柱狀上皮細胞發(fā)生壞死或空泡狀變性而脫落,并再生障礙難以及時修復,其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功能障礙;同時,細胞分泌雙糖酶功能也發(fā)生障礙,且酶活性大大降低,導致食源性的雙糖類消化吸收障礙,在腸腔積滯后被細菌分解為有機酸,致使腸腔內高滲的腸液大量滯留;小腸微絨毛發(fā)生變性、水腫、增粗、變短、排列紊亂和運動能力下降,并造成上皮細胞的離子通道受損,影響到鈉轉運,加劇水和電解質的吸收轉運而喪失[1]。病情嚴重者,病毒及毒素侵犯到患兒的其它系統(tǒng),導致患兒產生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心肌酶產生或功能異常。因此,必須對輪狀病毒感染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單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種抗病毒藥物,可在機體細胞內發(fā)生磷酸化生成阿糖腺苷三磷酸,后者可與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發(fā)生競爭性地結合進而抑制酶的活性,造成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障礙[3]。本文中,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在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上,加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具有協同作用,因而獲得了更為顯著的療效,并縮短了治療周期,值得臨床推廣。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97-198.
[2] 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腹瀉病療效判斷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
[3] 孫金輝,何成偉.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帶狀皰疹48例[J].醫(yī)藥導報,2011,30(6):728.
R453
A
1673-5846(2013)06-0230-02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