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摘要:互惠利益是推動國際貿易發(fā)展的基本原因。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只能增加使用價值而不能增加一國的價值。馬克思認為,對外貿易不僅能夠增加一國的使用價值,而且能夠帶來較高的價值增值。基于勞動價值論的最優(yōu)生產率模型證明了馬克思有關論斷的正確性和普遍性。要改變不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格局。就要善于利用和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分工,大力提高綜合生產率,以捍衛(wèi)和保護民族利益,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有利地位。
關鍵詞:貿易利益;使用價值;價值;勞動價值論
中圖分類號:F0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674(2013)02-017-06
亞當·斯密在他名著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第一次運用成本絕對優(yōu)勢學說論證了自由貿易的利益條件和基礎:互惠。1817年,大衛(wèi)·李嘉圖繼承了絕對成本優(yōu)勢學說,提出了更一般化的比較成本優(yōu)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相對差異而產生的各國生產同一商品的比較成本的差異形成了各國不同的比較優(yōu)勢,各國按照比較優(yōu)勢進行分工生產和貿易所形成的比較優(yōu)勢利益構成了國際貿易的原因,并且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雖然現(xiàn)代國際貿易理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深刻的發(fā)展變化,但比較優(yōu)勢理論作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地位并沒有變化,互惠利益仍是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基礎。李嘉圖認為,對外貿易“有助于增加一個國家的商品總量和享用品數(shù)量,但不會直接增加一國的價值總量。”但馬克思則認為,國際貿易不僅可以增加一國使用價值,而且可以增加該國的價值。貿易互惠的利益究竟是什么?直到今天,現(xiàn)代國際貿易理論仍無法進行正確回答。本文擬運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對互惠貿易利益的內容進行證明。
一、國際貿易不僅增加一國使用價值,而且增加價值
馬克思認為,在產品分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條件下,國際分工是形成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前提,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會進一步推動國際分工的發(fā)展,進而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fā)展。通過國際貿易,各參與國家不僅發(fā)展了專業(yè)化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通過國際協(xié)作,在全球范圍內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了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提高了整個世界的財富總量。雖然各參與貿易方獲得利益多寡不同,但都獲得了高于孤立生產獲得的福利水平和財富總量。馬克思在評論大衛(wèi)·李嘉圖《政治經(jīng)濟學及賦稅原理》著作時,批評了李嘉圖的互惠貿易利益觀點,認為:國際貿易不僅可以增加一國使用價值,而且可以增加該國的價值。認為,“隨著新開辟的交換的源泉,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中的價值量都會增加?!?/p>
馬克思對此進行了論證:其一,對外貿易可以“使本來不具有任何價值的東西成為交換對象,賦予它以價值。”比如澳大利亞,擁有十分豐富的鐵礦資源,由于該國沒有開發(fā)利用鐵礦或者開發(fā)的鐵礦石存在大量剩余,因此,該產品或者剩余在國內市場是“不具有任何價值的商品”,而國外很多國家鋼鐵制造業(yè)需要大量鐵礦石卻苦于國內鐵礦資源十分貧乏。這樣,通過國際貿易,澳大利亞的這些鐵礦資源“最初是由于可交換性而得到價值的”,“起初,完全是由于可交換性。因為后來它們很快就要被消費掉,所以勞動必須再生產它們,如果最初它們的價值是偶然決定的,那么,現(xiàn)在它們的價值則由它們的生產費用決定。”其二,通過對外貿易,一個國家可以利用進口的機器設備或者原材料,建立新的產業(yè),生產新的產品,從而形成新的價值。仍以澳大利亞為例,通過對外貿易,鐵礦石產品獲得了新的價值,澳大利亞就可能利用該價值建立大量的奶牛養(yǎng)殖場,利用其豐富的草場資源,生產牛奶、牛肉等產品,而這些產品一部分滿足國內需要,一部分遠銷國外,創(chuàng)造了包括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新價值。馬克思對此評論道:“用新價值創(chuàng)造新勞動,通過新勞動創(chuàng)造新價值,我們總是一而再地以新價值交換新價值,再生產全部過程?!逼淙?,通過對外貿易,一個國家可以選擇最有利的進出口商品,通過國內價值與國際價值轉換,謀取價值增值。比如,澳大利亞商人發(fā)現(xiàn)從中國進口手工業(yè)品要比本國生產便宜,而從澳大利亞出口煤炭要比中國很多地方煤炭便宜。如果該商人通過對外貿易把本國生產的煤炭輸入中國,再把對外貿易的盈利用在從中國進口手工業(yè)品,再銷售本國市場,這樣,該商人就可以獲得價值增值。所以,馬克思說:“把一部分[價值]重新輸出國外,并把另一部分與我輸出國外獲利的同一價值相交換。這樣,商業(yè)民族就能發(fā)財致富?!瘪R克思批評了大衛(wèi)·李嘉圖“對外貿易只會產生使用價值,不會產生價值”的錯誤觀點,認為他混淆了國內價值和國際價值,誤用了等價交換的規(guī)律。馬克思認為,對外貿易,不僅可以增加一國的使用價值,而且可以增加交換的商品種類,以較少本國勞動時間的產品交換本國較多勞動時間的商品,從而提高本國勞動生產率,增加本國的價值量?!耙虼?,交換使商品價值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性。任何可以交換的新的對象,歸根到底其本身就是新的價值,所以會增加價值量?!?/p>
馬克思認為對外貿易獲得的價值增值是較高的超額剩余價值。較高綜合生產率是對外貿易獲得超額利潤的直接原因。由于發(fā)達國家國內企業(yè)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率較高,只要這些國家的勞動在國際市場被作為比重較高的勞動來實現(xiàn),利潤率就會提高,因為這種勞動沒有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支付報酬,卻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出售。因此,“投在對外貿易上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對外貿易還為國內剩余產品和過剩資本找到了新的出路,“只有對外貿易才使作為價值的剩余產品的真正性質顯示出來,因為對外貿易使剩余產品中包含的勞動作為社會勞動發(fā)展起來,這種勞動表現(xiàn)在無限系列的不同的使用價值上,并且在實際上使抽象財富有了意義?!?/p>
二、互惠貿易利益內容的現(xiàn)代證明
馬克思雖然沒有系統(tǒng)論述比較優(yōu)勢理論,但卻科學地分析了比較優(yōu)勢在國際分工中的應用。如果發(fā)達國家與落后國家在生產要素方面存在差異:落后國家勞動力和土地便宜而資本較貴,發(fā)達國家則資本便宜而工資和土地價格很高,“那么,資本家在前一個國家就會使用較多的勞動和土地,在后一個國家就會相對地使用較多資本。在估計兩國國家之間這里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進行競爭時,這些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現(xiàn)代貿易理論認為,基于生產要素差異基礎上的國際分工所形成的比較優(yōu)勢,是形成參與貿易各國獲得貿易利益的來源。
在一定條件下,任何國家都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商品進行生產并對外貿易,從而在對外貿易中雙方獲利:不僅可以增加本國的使用價值,而且可以增加本國的價值量。本文運用勞動價值理論論證馬克思“國際貿易是互惠的”有關論斷是否具有普遍意義。
1.基本假設。本文作出如下基本假設:(1)參與貿易的各國的生產與需求平衡,則生產者的生產價值即市場價值。(2)各國不同的部門生產率水平均存在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均可以用基數(shù)表示。比如5×5模型,可以假設世界存在5個不同國家,它們均分別生產5種不同產品,五個國家同一產品的生產率均不相同,且任一國家任一時期的產品生產率均可以用5級自然數(shù)5、4、3、2、1標度其生產率水平高低,即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產品分別為5、4、3、2、1。(3)假設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均不存在交易費用和運輸成本。(4)每個國家的分工遵循完全理性,即按照生產率最大化進行決策。
2.參與國際分工的N個國家M種產品的最優(yōu)生產率模型。如圖1所示,世界上存在N國家,每個國家均生產M種產品,這些產品的生產率均不相同,滿足國內使用價值的生產量為單位l。滿足國內需求的產量線是條等于單位l的直線p。A點表示不參與國際分工時某一國家國內市場的任一產品的最佳決策。當N=M=2,也就是只有兩個國家兩種產品進行分工,則最優(yōu)選擇分工生產是,每一國家均選擇國內生產率最高的產品進行生產,然后進行交換,則兩國生產均達到最大值,國內的滿足也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即圖中O N,BM,的面積。圖中依次列出了N=M=2、3、4、5時的最優(yōu)生產率的選擇分工模式,即點A、B、C、D、E代表的最優(yōu)生產率模式。這些點構成了最優(yōu)分工曲線r。r線上任一點均可以看作世界N個國家M種產品所對應的最優(yōu)生產率的分工選擇模式。在最優(yōu)生產率模式下,世界市場N個國家M種產品進行分工最佳產量就是m×n,也就是等于OMRN所對應點圍成四邊形的面積。
3.5×5模型:基于勞動價值論的現(xiàn)代證明。假設5國生產率水平如表1所示,五國生產率水平最高產品依次為A、B、C、D和E為5,國內生產五種產品的生產率從高低依次為5、4、3、2、1。則5國的生產率水平均為3,則可以列出各國在參與分工前的生產率水平情況。
以甲國為例,則分工前最佳的國內生產時間分配為:1/5時間生產A、1/4時間生產B、1/3時間生產C、13/60時間生產D;對應的最佳使用價值的產量依次為:1、1、1、13/30,A、B和c剛好滿足國內需求,D只滿足13/30,E因生產率太低而放棄。此時國內需求為5,欠缺1 17/30。依此可以分別推出其他各國的最佳生產時間分配和產量組合。對于世界而言,在分工前,各國的最佳時間分配和產量組合所形成的世界生產時間分配和產量組合就是最佳時間分配和產量組合。如表l所示,分工前5國最佳生產時間總和為5或平均為1,使用價值產量總和為17 1/6或平均為3 13/30。
按照馬克思價值量的定義,即國內市場商品的價值量是由該國生產這一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也就是由正常生產條件下的中等條件的生產商所生產某一使用價值的生產時間決定的。以甲國為例,該國分工前最佳生產只能選擇國內生產率較高前4類產品,即用總生產時間1生產了3 13/30的總產品,則生產4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平均勞動時間為30/103。那么,A、B、c和D的價值量分別為57/83、6/7、113/90和61/82,總價值為3 13/30??梢砸来送扑愠銎渌膰鴥r值量總和也均為3 13/30。該方法根據(jù)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規(guī)律,把不同產品的生產時間進行了平均,計算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再計算出每一種商品的價值量。我們還可以得出結論:世界市場在分工前最優(yōu)生產率的價值量分布是均衡的,五國的國內價值總量均相等,而且每一種商品的總價值量也是相等的。
如果五國均全面參與世界分工,它們選擇本國生產率最高的商品進行分工生產則是最佳決策。這樣,每一個國家都選擇了最優(yōu)生產率的產品進行分工生產,則國際分工處于最優(yōu)生產率狀態(tài)。此時,各國的生產率達到最高,在單位時間生產使用價值5個單位,獲得的價值量也最大,為5個單位。與分工前不同,雖然滿足國內需要的同樣是1個單位的使用價值,但該產品形成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此時的價值標準已經(jīng)是世界必要勞動時間。因為該國作為世界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國內的生產條件就是世界的平均的中等生產條件,因此,任一國家參與分工所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就成為決定該商品價值量的世界必要勞動時間。以甲國為例,該國選擇生產的產品為A,其1個單位的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就是1,這樣,該國生產的全部價值就是5個單位。參與分工后,該國的生產使用價值的總量達到5,遠高于分工前的3 13/30;國內市場的需求也從原來的3 13/30提高到5,滿足率達到了100%;所形成的價值量也由分工前的3 13/30提高到5。雖然世界各國所投入的絕對的勞動時間并沒有改變,但由于國民價值轉化為國際價值,國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轉變?yōu)槭澜绫匾獎趧訒r問,世界必要勞動時間的總量卻比分工前奇跡般“增長”了。因此,分工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率,提高了社會需要的滿足率,而且增加了價值總量。
在考慮利潤率平均化情況下,下面列出n=m=2、3、4、5、6、7、8、9、10時,n國分工前后滿足國內使用價值l,用生產時間單位1的所生產的最佳使用價值與價值組合的有關數(shù)據(jù)與利益比較。
從表2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孤立的國內生產,規(guī)模越大,其生產的使用價值、形成的商品價值效率越低,在既定條件下市場滿足程度越低,而參與分工后所生產的使用價值會越大、形成商品價值越多、消費滿足程度越高,越有效率。當然這是假設貿易成本、運輸成本為零的條件下,實際上,隨著分工范圍和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貿易頻率的上升,商品的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會不斷攀升,只有將貿易成本、運輸成本的增長有效地控制在遠低于分工利益增長的條件下,國際分工才會得到越廣泛和深入的發(fā)展。因此,馬克思把社會分工視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把社會分工的發(fā)展水平視為一國生產力發(fā)展的主要標志。他說:“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該民族分工的發(fā)展程度上?!?/p>
如果生產率較高的國家和較低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本文仍以5×5模型進行說明。假定甲國生產率水平較高,乙國較低,其他國家不變。此時,甲國A生產率為6(為便于計算,假設生產率較低的B也為6),平均生產率水平達到3 3/5,高于其他國家平均水平。乙國最高生產率的產品只有4,平均生產率也低于3。此時,甲國按照最優(yōu)生產率選擇A進行生產,乙國只能選擇B進行生產。這樣,甲國生產A最優(yōu)生產量是5,此時仍余1/6時間可以利用。乙國生產B的最大產量是4,世界需求仍缺1個使用價值。該缺口由甲國進行生產,恰好產量為1,世界市場滿足水平剛好飽和。此時世界生產的A B總量依舊分別為5,與生產率均衡條件下保持相同,實現(xiàn)價值總量也分別為5,與生產率均衡條件下相同,但價值分配有了較大的區(qū)別。甲國,以5/6時間生產了5個A,由于該國A產品的生產條件就是世界生產A平均條件,該國產品單位時間就是世界必要勞動時間的標準,所以,該國A產品的價值量為5個單位。B的世界必要勞動時間標準則是由市場中居于多數(shù)的乙國的生產條件決定的,乙國生產了4個單位B,價值總量為4,甲國另生產了1個單位的B,獲得價值量為1。甲國共生產了兩種產品6個單位的使用價值,獲得價值量為6。甲國的獲得價值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乙國獲得的價值量低于世界水平。馬克思把因生產率差距而導致的富國可以獲得超額國際價值,窮國則獲得較少的國際價值現(xiàn)象稱之為“國際剝削”17]。不難比較,“國際剝削”仍然不改變國際貿易帶來的價值互惠。
三、結論
無論在生產率均衡條件下或者在生產率不平等的環(huán)境中,根據(jù)最優(yōu)生產率進行分工,各參與國均能夠增加本國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但更有利于生產率較高的發(fā)達國家。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市場和追逐剩余價值,生產率較高國家的資本必然“力求摧毀交往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所以,馬克思認為,“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中,由于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于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p>
在現(xiàn)代生產方式條件下,由于壟斷已經(jīng)成為主導世界市場的主要力量、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科技成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第一因素、國家對國際經(jīng)貿關系的管控作用日益增強,所以,壟斷、資源稟賦條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家管理水平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貿易利益的分配和流向。總的來看,國際貿易更加有利于發(fā)達國家,而不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由于占盡先發(fā)優(yōu)勢,在國際分工中往往處于有利地位:企業(yè)壟斷能力、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水平較高,在國際貿易中,不僅可以憑借較高生產率優(yōu)勢獲取較高的國際價值,而且可以憑借科技創(chuàng)新優(yōu)勢、市場壟斷地位獲得巨額的國際超額剩余價值,憑借強大的國家管理能力以及對世界經(jīng)貿關系的主導地位攫取諸多超市場利益。我國作為生產率相對落后的發(fā)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地位。要改變不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流向,就要善于利用和創(chuàng)造那些有利的國際分工,全面地提升綜合生產率,以最大限度捍衛(wèi)和保護民族利益,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