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洪波 (安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河南安陽 455000)
中國文化精神是指中國文化從整體上顯示出來的內涵、取向、特征。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長河里,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造型空間藝術生動地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書法有了文化賦予的屬性,才讓我們有了共同欣賞書法的基礎。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以儒家精神為主,儒、釋、道三家結合的文化混合體,其中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兼容佛道,互為補充。儒道兩家為本土文化,佛教是舶來品,但就中國文化而言,儒家因有久遠深厚的社會歷史根基,又不斷吸取、同化各家學說而豐富發(fā)展,從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基干。儒家主張以道德禮儀來規(guī)范約束達到維持社會的和諧與人的內心平和,這是一種入世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道家主張脫離社會,脫離文明約束而獲得高度的個人精神自由,回到清靜無知無欲無爭的原始混沌狀態(tài),這是一種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思想。儒家認為,“以禮制欲,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是一種高尚的美的人格。道家認為,恢復自然本態(tài),清靜無為是美的最高體現。反映在藝術觀上,儒家的獻身經世精神以“充實之謂美”(《孟子》),要求文藝表現“充實而有光輝”“至大至剛”“養(yǎng)浩然正氣”博大雄壯的陽剛之美和崇高之美。而道家則追求樸素、恬淡、虛靜的陰柔之美和空靈之美。反映在書法藝術作品上,就形成了雄渾博大、秀麗典雅截然相反的兩種風格。由于儒道兩家的立足點——社會與自然是客觀世界中相互沖突但又互相依倚的兩極,“至大至剛”與“至性至情”又本是人性需要的兩個方面,一個調節(jié)社會,一個和諧個體自我精神,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是實際上從思想結構說他們又是互補的,從哲學觀上分析,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以及藝術理念。所以儒道兩家在中國社會歷史上很快合流,成為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和中國文化內在精神的主體。政治上得意時,儒家精神成為他們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而懷才不遇或遭罹挫折時,老莊思想就成為他們“保身全生”的人性主張。
儒家主張人生要積極入世,要有所作為,在審美上合乎“禮”為“盡美”,要求“充實而有光輝”,表現在書法風格傾向性上,就是崇尚整齊、渾厚、寬博、不露不怯的風格特征;在筆墨技巧上,最明顯的在于推崇“筆筆中鋒”“無往不復,無垂不縮”這樣一些筆法原則,使筆墨文字芒角、文字形象溫厚敦實,透射出表現人的本質力量的雄渾美和儒者修身養(yǎng)性的內在精神美,使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實現他的本質目的——通過完善的自我人格的藝術再現而達到感染人、影響人的目的。
而道家主張?zhí)煺鏍€漫、崇尚自然,在審美意趣上追求一種清逸、淡雅、質樸天真的美學標準,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反對一切人工雕琢,具體反映在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技巧與風格上,即崇尚真情與率意,用筆恣肆,如入筆橫畫豎切,豎畫橫切,沒有過多回環(huán)繚繞,藏頭護尾的動作,率性而自然,線條簡古疏淡而意味醇厚,結構上依倚欹側,自然生姿,不假人力,不露人工斧鑿痕跡,信筆所由,任意而行,來無跡而去無蹤,飄然而筆墨銷溶,表現出一種超逸世俗、寧靜、朦朧而又幽遠蒼茫的歷史感與生命沉思,這就是道家所要追求的返樸歸真的藝術境界。
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書法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精神。他在《吾國與吾民》中,對中國的書法藝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吾們還可以說它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審美觀念……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焙诟駹栆舱f中國是特別的東方,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精神??梢钥闯?,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數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它對美的展現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特征,歷史賦予它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屬性。它也責無旁貸的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精神的責任。
成功的書法藝術能夠給我們一種美感,這大概是所有能欣賞書法的人都會承認的。欣賞一幅幅的具有成功典范的書法作品時我們都能感覺到:書法藝術是以“中和”“和諧”為審美準則的。這樣的審美原則,實際上也是中國哲學的審美標準,呈現的是傳統(tǒng)的古典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昂汀钡木褙灤┱麄€中國文化之中。這是中國文化特點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這些法則在書法中得到深刻的體現,書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用筆上是就是書法要寫出一種“平和”的精神來。從字的筆畫來看,就需要一種中和的態(tài)度,既不左偏也不右斜,以端其正;從字的筆勢來看,就需要一種平閑的態(tài)度,既不前沖也不后避,以致其穩(wěn);從字的筆境來看,就需要一種安逸的態(tài)度,既不上昂也不下伏,以定其靜。只有在這三個方面達到一種總體平衡,即“中”、“和”意義上的平衡。體現在結構上是在平衡對稱中求變化,各個部分對比又互相照應,以求一個多樣統(tǒng)一的和諧之美。如王羲之《蘭亭序》的章法整體雅致勻衡,也是通過對每一縱行的左偏右移不斷調整、造險救險而實現的。黃庭堅《黃州寒食詩卷跋》的章法也是這方面的成功范例??梢?,一點一畫,互相牽制;一字一行,小大參錯,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體現。
宗白華先生講,書法就是中國向海外展示的中國形象。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法深層次的境界實際上就是文化精神的體現。它是文化的自然凝聚,深刻地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特征。比如,王羲之,顏真卿書法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對書法的欣賞也深深的打上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烙印。我們欣賞書法,第一是感官上感嘆書墨,線條,造型的變化。第二精神上的,由原來的“瀏覽”轉變?yōu)椤捌肺丁?,品味書法內容的?yōu)雅或憂郁,品味創(chuàng)作者的詩詞修養(yǎng),審美追求,品味書法傳遞著怎樣的文化精神。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書法作品內容更多的是一些詩詞,雅文,警局。這不是偶然的,是中國文化賦予書法的具有精神激勵功能的精神內涵。有這樣一個故事:于右任是近代著名書法家,有一次幾個小男孩在他大門口撒尿,太陽一曬氣味頗為不雅。見此,于右任回到書房,大筆一揮,寫下“不可隨處小便”六個字,貼到門口。有一個人很喜歡于右任書法,路過一看漿糊沒干,趕緊揭下來,掛在自己堂屋請朋友欣賞。大家一看,屋里掛這等內容太掉價,有一個文人看著實在不雅,就把字剪開改變順序重新裝裱為:“小處不可隨便”。前后都是一樣的于右任字,為什么前者不能掛后者能掛呢?因為不僅僅是寫字,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書法的一頭連著古人創(chuàng)始的文字,一頭連著民族的精神。
書法作品能傳達時代的精神氣質。蘇軾書法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他背后的人文情景,或是文人精神逍遙的追求,或是忠義之士的儒家人格,他的字雖不求工整,文化韻味卻滿紙激蕩。十年前有位書法同道說了一件至今還讓我不解的事:一位法國藝術家(不懂中文)看了弘一法師的絕筆“悲欣交集”,突然放聲大哭,問其何故,曰感動至極。究其原因,我想這正是王岳川教授所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指紋”。書法作品傳達的是一種文化精神。
書法在時光的隧道里穿梭,正是因為它以中國文化為內涵,因而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博雅而細膩,正是因為它傳承著中國文化精神,因而綿延幾千年而經久不衰。在書法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機的精華,更看到了書法藝術中所蘊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注釋:
1.熊秉明,書法和中國文化,《書法導報》,2003年3月12日第十版。
2.劉守安,重視對書法的“文化研究”,《人民日報》2006年5月1日第四版
3.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
4.秦夢娜,《中國書法文化》.
5.林語堂,《吾國與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