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劍(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哈薩克族作為新疆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的歷史沿革,史籍中有大量記載。唐代稱“可薩”、“阿薩”、“葛薩”、“闔薩”,今通譯為“哈薩克”,民間則傳說有“白天鵝”、“避難者”、“脫離者”之意?!肮糯娜N、月氏、烏孫、康里(康居)、阿蘭(奄蔡)、咄陸(杜拉特)、突騎施(撒里烏孫)、葛邏祿、鐵勒、欽察(克普恰克)、乃蠻、克烈、阿爾根、瓦克、弘吉刺、札喇亦兒、阿里欽等是哈薩克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边@說明,距今兩千多年前,哈薩克族的先民是由多種游牧部族成分融合而成。其中,自公元前2世紀起,居息在伊犁河和七河流域的烏孫,建立過強大的政權,經(jīng)過多個世紀的歷史輾轉,漸漸吞并、融合其它部族成為了哈薩克的先世,到公元15世紀終于完成了自己獨立民族的形成過程,進而有了今天的哈薩克族。
哈薩克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哈薩克人民在自己漫長的發(fā)展進程中,歷經(jīng)了與最早期休養(yǎng)生息在中亞地域的多個突厥語氏部族長期聯(lián)盟,奠定了哈薩克語的形成基礎。其文字形成之前,曾經(jīng)使用過古突厥文字、粟特文字、察合臺文字?!?913年,哈薩克斯坦著名學者阿合買提·拜吐爾在阿拉伯文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阿合買提·拜吐爾字母,并規(guī)范了哈薩克族的語法,我國的哈薩克族一直使用到60年代?!?965年我國對哈薩克文字進行了改革,使用以拉丁文字母為基礎、借鑒漢語拼音的文字——新文字,而后,由于種種原因始終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1982年又恢復了至今使用的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之前古代哈薩克氏族部落也曾先后信仰過薩滿教、景教與摩尼教。在哈薩克族人生活進程的各個時期,這些宗教相互排斥也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13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在哈薩克部族漸漸得到全面?zhèn)鞑?,并占?jù)統(tǒng)治地位直到現(xiàn)今。
哈薩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她們自古“逐水草而居”,以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為主,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狩獵、手工業(yè)、商貿(mào)業(yè)為輔。我國的哈薩克族人口達1250458,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屬的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個地區(qū)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所屬的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哈密地區(qū)所屬的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另外在甘肅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分布。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自治區(qū)制定了一系列牧民定居政策,把實行牧民定居、半定居作為從根本上轉變傳統(tǒng)牧業(yè)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重要舉措。由此,哈薩克人民逐步擺脫了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tài),生活水平和質(zhì)量不斷得以提高。
哈薩克族民俗風情中有人生禮儀的出生禮、四十天禮、割禮、騎馬禮、婚禮、葬禮,有納吾如孜節(jié)、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有阿肯彈唱、姑娘追、叼羊等等,生動有趣、風格別具,處處都洋溢著濃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特色和氣息。
新疆伊犁州境內(nèi)的哈薩克族作為當?shù)氐闹黧w民族,生活在占地面積35萬平方公里,西北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接壤,東北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達2000公里的區(qū)域。其地理位置處在中亞腹地,西聯(lián)歐亞、東通中原,是中西文化、經(jīng)濟交匯的樞紐,古時視為“絲綢之路”主要通道。這里土地肥沃、草水豐美。聞名于世的“神秘喀納斯”“鞏乃斯大草原”“賽里木高山湖”“伊犁河”“阿爾泰山”“天山”令人神往……哈薩克民族世代居息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著草原文化的大美詩篇。
哈薩克“阿依特斯”(aytes)——對唱,本意是辯論、申辯、爭辯,后引深為“用詩歌形式辯論”或“用詩歌進行智慧的較量”,其歷史形成較為久遠。哈薩克族自古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是“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生活居區(qū),人們又不善于文字記載,更沒有樂譜記錄,故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和唱腔唱詞,只能是口耳相傳。這樣,不免在漫長的歷程中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干擾,以致于影響“阿依特斯”的歷史確切性。直到“11世紀由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撰寫的《突厥語大辭典》中才有了明確記載。麻用夏天與冬天的對唱形式,形象地闡述了突厥語民族文學作品中的對唱體裁?,F(xiàn)代意義的哈薩克族阿肯對唱,到了18世紀下半葉才在民間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學藝術形式?!彪S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阿依特斯”流變也悄然發(fā)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從15世紀至18世紀,是“阿依特斯”發(fā)展繁榮時期,特別是“阿肯阿依特斯”曾一度成為一種社會潮流,風靡中亞大草原。諸如以布達拜·喀布勒、畢爾江·霍加胡勒、阿拜·庫南拜等為代表的優(yōu)秀進步詩人、阿肯,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高歌吟唱,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情受苦受難的窮人,痛斥大封建主的貪婪與殘暴,為“阿依特斯”填注了新的內(nèi)容。再如《畢爾江與薩拉的對唱》、《艾賽提與額勒斯江的對唱》、《阿斯里汗與臺尼的對唱》、《阿依那巴拉與坎吐曼拜的對唱》等,詩韻和諧、內(nèi)容豐富、對唱詞曲融洽、旋律富有激情,被譽為哈薩克“阿依特斯”的典范,廣泛流傳至今。這是“阿依特斯”藝術魅力又一高度的體現(xiàn),以及其傳承、發(fā)展的標志性變化與進步。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我國經(jīng)歷了幾段不循常的動蕩和發(fā)展時期,哈薩克“阿依特斯”也隨著每個時段的進程不斷變化著新的內(nèi)容。反帝反封建、保家衛(wèi)國、擁護共產(chǎn)黨、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對唱表演,成為了哈薩克“阿依特斯”時尚的表現(xiàn)內(nèi)容。阿肯——唐加勒克·珠勒德便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杰出代表人物。他技藝高超、詩創(chuàng)簡潔、節(jié)奏明快。《唐加勒克與烏爾加勒哈孜的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家喻戶曉的名唱段,頗具鮮明的時代感。
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民經(jīng)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提高。此時,“阿依特斯”藝術作為哈薩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也倍受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并采取了一切有效措施,加強對新疆哈薩克“阿依特斯”藝術的搶救、整理、保護與研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阿依特斯”的音樂,一方面源自于哈薩克民間藝人即興演唱而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源自于人們世代口頭傳唱的民間小調(diào)旋律。“阿依特斯”藝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用適合自己演唱風格和喜歡的旋律來進行填詞表演?!鞍⒁捞厮埂币魳沸珊唵瘟鲿场⒐艠阕匀?、易于上口,音樂感覺隨歌者情緒變化而彰顯自如。由于歌詞的即興性特點,往往使音樂節(jié)奏、節(jié)拍出現(xiàn)無固定的變換,即:散拍子、混合拍子交替使用,這也表明哈薩克民族草原游牧生活的自由性特征。如“穆斯倫別克與卡瑪什”、“海來提與孜依拉古力的對唱”:
從以上譜例中不難看出:“阿依特斯”音樂結構的不方整性特征。樂句、樂段不對稱,隨興而唱;旋律上四度“呼喚”式進行及節(jié)奏中前短后長的音值組合,形成了它充滿個性、與眾不同的旋律特點和風格。
“阿依特斯”音樂調(diào)式是多樣的。它可能是歐洲音樂體系的七聲調(diào)式,也可能是東方音樂體系的五聲調(diào)式,再可能是歐洲音樂體系的七聲調(diào)式與東方音樂體系的五聲調(diào)式相互融合。這是由于哈薩克族世居在歐亞腹地廣大地域,受東西方音樂文化影響所致。音樂旋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降si音,是哈薩克音樂非常獨特的風格。如:哈薩克族男女青年舉行婚禮時所進行的對歌——“加爾--加爾” 便是典型的例子。
“阿依特斯”多在男女之間進行。男方演唱的曲調(diào)舒展豪放、熱情洋溢,女方演唱的曲調(diào)委婉抒情、優(yōu)美動聽,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他(她)們的演唱發(fā)音是一種“自然通”,好似西洋“美聲唱法”,它緣于哈薩克語言的語音,在歌唱時自覺不自覺地獲得了咽喉腔共鳴的發(fā)聲技巧,使之富有了很強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歸疏與新疆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藝術共生的背景及“阿依特斯”藝術的發(fā)展軌跡、音樂特征,它悠久的歷史、深遠的根基、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著實讓人為之感嘆。被譽為“哈薩克文學的金搖籃”的“阿依特斯”藝術,是哈薩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里別樣的瑰寶。
注釋:
1.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哈薩克族簡史》第2頁.民族出版社.2008年.
2.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哈薩克族簡史》第2頁.民族出版社.2008年.
3.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
4.割禮:男孩子七歲時割除生殖器包皮而舉行的儀式.
5.那吾如孜節(jié):相當于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辭舊迎新的意思.
6.阿肯:哈薩克族民間詩人、歌手、說書人、即興演唱者.
7.黃中祥 《傳承方式與演唱傳統(tǒng)——哈薩克民族民間藝人調(diào)查研究》第108頁 民族出版社.2009年.
8.《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新疆卷》第718頁.
9.《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新疆卷》第722頁.
10.加爾—加爾:情人呀情人之意.
1.黃中詳.傳承方式與演唱傳統(tǒng)——哈薩克族民間藝人調(diào)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加列力·努爾培斯主編.哈薩克阿依特斯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疆卷[M].中國ISBN中心,1998.
4.洪濤、卡木那·江波孜.哈薩克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