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問題讓小編很發(fā)愁,怎么編輯部的紙質(zhì)稿件越來越少啦?反倒是電子郵箱日益爆滿。難道現(xiàn)代科技已經(jīng)完全取代傳統(tǒng)溝通方式,在同學(xué)們眼里寫信成為一件落伍的事?
自古以來,便有詩人張籍的“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流傳世間?!芭R發(fā)開封”,一種多么美妙、繾綣的畫面,道出的便是書信帶給人的質(zhì)樸情懷。而這種情懷,是不會被取代的。不信你往下看——
一紙書香,閱讀流傳的書信經(jīng)典
雖然書信含有私密的意味,但也有許多經(jīng)典流傳世間,它們的一大特點便是蘊涵極真摯的情感。這些書信仿佛一枚別在時光中的書簽,即使歲月流逝,也仍在記憶中熠熠生輝。如教育典范《傅雷家書》,是落在紙上的家常話,如潺潺清泉流過心間,令人動容;林覺民《與妻書》譜寫一曲革命年代唏噓之歌;楊絳先生的回憶書籍《我們仨》的附錄里,有父親錢鐘書、母親楊絳和女兒錢瑗的書信往來,讓我們看到這世上最質(zhì)樸最溫暖的親情模樣;還有書信集《曾國藩家書》,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無不以書信的形式,傳遞出動人的思想與感情。
質(zhì)樸真摯,同學(xué)們關(guān)于書信的故事
閱讀經(jīng)典能讓我們領(lǐng)略書信的魅力,但近在身邊的書信故事照樣能打動人心。因為寫信不是一件老土的事,它恰恰能用一種質(zhì)樸簡單的方式傳遞出最真誠的情感。心與心的距離,將在往來的信件中不斷縮小。
與自我的溝通
老師常說,我們班有兩支好“筆”。一支是“小書法家”趙澤新,一支便是熱衷于寫作的我。我的作文常被當(dāng)做范文朗讀和貼在校宣傳欄供同學(xué)欣賞。
但我并不滿足,因為我的作品還沒在報刊上發(fā)表過,更不曾在全國大賽中嶄露頭角。我將自己的文章寄給雜志社,卻如石子投入大海,沒有一點回響。唯一一次收到編輯的回復(fù)信件,我激動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沒想到拆開一看,是退稿說明。我拿著信紙反復(fù)看了好幾遍,心里備受打擊。
我特別沮喪,于是給自己寫了一封信,舒解悶氣,也為自己打打氣鼓鼓勁。信封上,我鄭重其事地寫上地址,和收件人:未來的作家——自己,貼上郵票,但未寄出。在信最后附上的那首戴望舒的小詩《偶成》,我早已爛熟于心:“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的解凍,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jié),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p>
每當(dāng)郁悶的時候我就將這封沒有寄出的信取出來看看,它使我相信,只要興趣還在,信心還在,希望便不會泯滅。(方方的小丸子)
與同齡人的友誼
獨坐書桌前,整理物件?!芭尽?,一摞淡黃色的信件掉落,拾起后,看到上面是予航的字。字很小,間距拉得很開,最后再拖長長的一筆。那是很久以前的信,我已很久不曾收到信件了。
打開泛黃的信紙,放在桌上輕輕壓平,往事一一浮現(xiàn)。
那時候,我和予航保持通信往來。每天放學(xué)回家路過小區(qū)的門衛(wèi)室,總要停在那塊小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尋找自己的名字。若有,便急切地從一堆信中扒拉出屬于自己的那一封,興奮地拆開,嗅著一股翰墨馨香,聽她訴說心事,自己似乎也置身其中。
信封里面,裝的不一定是信,可能會掉出一張相片、一枚書簽或是一只千紙鶴,她總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這一封里,有一張小巧的三月日歷,祝我三月快樂;這一封里,有一幅生日賀圖,圖案是兩個女孩以及大大的蛋糕,旁邊龍飛鳳舞地寫著生日快樂;這一封里,予航手抄了一首小詩——《我要種一片自由的葵花》,送給我……
每當(dāng)我讀完她的信,便立刻把桌子收拾干凈,攤開一張潔白的信箋紙,認認真真地回信。然后氣喘吁吁地跑到郵局,將信塞進郵箱,信撞在郵箱里發(fā)出“咚”的一聲響,縈繞心間許久不散去。半晌,還沉浸在欣喜之中,想象著對方收到信后驚喜和興奮的模樣,就會傻傻地笑起來。
收起回憶,我不由感慨,這擱置的信件,就如被擱置在記憶一角的予航,能重新找回嗎?(唐若昱)
對父母愛的表達
一大早,同桌馬驍遙就問我,今天為媽媽準備了什么禮物。我一頭霧水,馬驍遙飛來一個鄙視的眼神,“糊涂蛋,連今天是母親節(jié)都不知道?!蔽亿s緊翻了翻日歷,果然今天是母親節(jié),更巧的是,今天還是老爸的生日。
糟糕,我什么都沒準備呢。往年送過康乃馨和賀卡,今年再送同樣的禮物顯得太沒誠意了吧。看到馬驍遙把她包裝精美的禮物盒往桌上一擺,我更蔫了。
思來想去,我打算給父母寫一封信。馬驍遙看著奮筆疾書的我,驚訝得下巴掉得老長,“劉夢嬌,你太老土了吧,寫信算哪門子禮物?”我白她一眼,還嘴道:“小屁孩,姐的世界你永遠不懂!”
我在信里寫:爸爸媽媽,感謝你們這十三年來,把我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雖然老媽有時很“摳”,不給我買炸雞腿、炸土豆,還逼我與眾多零食分手,但你永遠是我最愛的老媽,即使廚房油煙熏黃了你原本白嫩的臉蛋;還有老爸,雖然你打的呼嚕整棟樓都聽得見,但這驚天動地的聲音讓我踏實心安,我覺得它比許嵩的歌,比班得瑞的鋼琴曲還動聽(可能鄰居們有不同的意見)……
洋洋灑灑一千字,信的內(nèi)容很雜,但我很滿意,回家后悄悄地將它放到爸媽床頭。
媽媽看到信后,說:“女兒,你怎么這么搞笑哦?!备阈Γ课沂譄o奈,沒想到我情感充沛的大作被她如此評價。她又接著說道,“不過我和爸爸還是很感動的……”
不管怎么說,這封信,算得上一份用心和成功的禮物。我偷偷瞧見老媽將它放在臥室抽屜里,很珍視的樣子。(劉夢嬌)
與師長的交流
班上女生居多,面對老師的談話,多數(shù)同學(xué)采取了“一句不吭聲,兩句不知道,三句低頭或是昂頭,四句便是沉默,五句還是沉默……”的戰(zhàn)略,我便是其中之一,老師常常急得跳腳,但也拿我們沒轍。
許老這學(xué)期接手我們班,她一來便采用了一種新穎的“談話”方式——給班里這幫難纏的學(xué)生寫信。沒想到,一來二去,女生們變得配合多了,甚至有同學(xué)一有想不通的問題,就寫張小紙條給許老,請她指教和開導(dǎo)。
同學(xué)們私下討論說,許老真是一位用心的老師,她通過書信與我們交流,少了幾分說教,多了幾分平等,溝通效果反而更顯著。
(鄧小歐)
編后感言:
還記得小編讀中學(xué)時,時常和外校的同學(xué)書信往來,每周最欣喜的事莫過于從班長手里接過來信。讀大學(xué)后信件雖不是如鴻雁紛至,但每月也能收得零星幾封。如今,老友們之間維持聯(lián)系只靠電腦、電話,而書信?沒人寄給我了……
但心底一直認為,寫信是一種真誠、良好的溝通、傾訴方式,見字如見人,那種質(zhì)樸的情懷在打開信封的一瞬間,伴著墨香撲面而來,這是如今的“快餐文化”所比不了的。
關(guān)于書信的話就這么多。最后,歡迎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來稿哦,如果你不能上網(wǎng),發(fā)不了郵件,那就拿起手中的筆,讓自己心中的文字一筆一畫流淌于筆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