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杰
摘 要:針對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康復糾正過程中,老師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去培養(yǎng)智障孤兒擁有一顆純潔、友愛、樂觀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通過良好的康復矯正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而且可以促進智障孤兒的心理康復,使損壞或發(fā)育不足的機能得到一定矯正和康復,實現(xiàn)心理和生理的良性循環(huán),增強生活的信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關(guān)鍵詞:智障孤兒;信心;細心;耐心
當我第一次面對行為和心理都需要矯正的智障孤兒時,我的心理負擔是沉甸甸的,我能教好他們嗎?我所付出的愛心會有回報嗎?幾年來,我嘗試著用信心、細心和耐心引導這些學生,從中得到一些收獲。下面淺談我在對智障孤兒進行康復訓練時的一點體會。
一、信心
智障孤兒由于自身障礙的影響,他們不管做什么事情往往表現(xiàn)出自信不足,遇事灰心喪氣,同時,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毛病也層出不窮。如果沒有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那么永遠也不會有他們的進步。對此,在對待智障孤兒的缺點行為進行康復糾正時,我認真研究每位學生存在的障礙,寬容他們的錯誤,信任每一位學生。注意從問題的側(cè)面出發(f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克服自卑;并結(jié)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幫助智障孤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康復課上我總是創(chuàng)設(shè)一個輕松、愉快、娛樂式的情境,使學生盡快進入教學中,不時以自信的目光關(guān)注著他們,讓他們坐好。向他們提出一些較為淺顯的問題,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自信和喜悅;并時常用微笑、豎起大拇指給學生以鼓勵,哪怕是他們的一點微不足道的進步,甚至是在老師手把手地教會穿衣和系鞋帶取得的一點成績,我也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有時一個動作、一個問題要練上幾十甚至上百遍,汗水、疲勞、煩惱、退卻接踵而來,這時更需要老師耐心細致的誘導,用堅定的信心去帶動、去感化他,循循善誘,循序漸進,不斷總結(jié),不斷鼓勵。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被關(guān)心和理解,才會鼓起戰(zhàn)勝困難,堅持鍛煉的信心;也只有在老師的真情關(guān)愛和科學方法的培育下,他們才能全面鍛煉、健康成長。
二、細心
盡管智障孤兒心理發(fā)展的速度緩慢,但是,他們也有一顆很幼稚的“童心”需要老師的關(guān)懷、愛護、尊重與鼓勵。我作為他們生活中的導航者,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如:經(jīng)常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用我的言談舉止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著他們。在矯正課上,滲透思想教育,豐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補償身心缺陷。課后,我總是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尊重、愛護、關(guān)心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特殊的學生得到一份特別的愛。隨時隨地地教育他們明確“好”與“不好”、“對”與“不對”這些基本的概念。同時,注意留心觀察,特別是對部分行為不良的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加以分析,及時疏導。早餐后,經(jīng)常帶這些智障孤兒到室外去走一走、看一看、說一說,使他們在感受美、欣賞美中自覺喚起了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許多知識就這樣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每當上班后,學生看到我總是像小鳥一般飛踴而來,和我親密地擁抱,我總是真誠熱情的撫摸著他們的頭,從心靈深處給這些學生更多的愛,讓他們在充滿愛的氛圍中成長。
三、耐心
對于智障孤兒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和行動的自覺性較差,常常會莫名興奮、亂蹦亂跳,甚至不停尖叫。每當學生以哭鬧或以攻擊行為來宣泄感情的時候,我總是寬容他們的行為,用溫柔的言語幫助其表達出心中的感受。當學生思想不集中,做出一些怪異的舉止時,我總是走到他的身邊,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使他安靜下來。以足夠的耐心、博大的愛心去撫慰一個又一個殘缺的心靈。由于智障孤兒思維反應上的障礙,不僅接受事物慢、易反復,而且造成其心靈上常帶有孤獨感和自卑感,這就更需要關(guān)心和鼓勵,更需要耐心;好比一棵受創(chuàng)傷的小樹更需要充足的養(yǎng)料和精心呵護一樣。特殊教育要用特殊方法,不但在他有了成績、有了進步、做了好事或某方面有長處要表揚他、贊美他,就是在他能夠完成任務、能夠堅持學習和訓練,也要給予鼓勵,尤其在他身體不舒服、情緒不穩(wěn)定或有什么困難和障礙的時候,要給予細心周到的關(guān)照,及時給予恰當?shù)囊龑?。對于他們來說,每一點,每一滴的進步都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面對一群特殊的學生組成的特殊的集體,一件事情,教會智障孤兒花費的時間,是正常學生的幾十倍乃至幾百倍,每當看到他們能做好一件事情后,自己的成就感也是成百倍的。對智障孤兒行為的康復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要長期不懈地做好這一項艱苦的工作。實踐證明:因材施教、激發(fā)興趣和有效康復訓練,乃特殊教育成功的秘訣;而信心、細心、耐心是她的基石,是她的希望所在。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新課程學習·中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