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
閱讀教學,尤其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不能止步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應適當關注“寫法”,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已成為很多老師的共識。《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三學段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蹦敲矗绾螌⒗斫馕恼聝热菖c領悟表達方法恰當?shù)亟Y合在一起呢?以《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為例,我們對此稍作探討。
這是一篇典型的寫人文章,通過對環(huán)境、外貌、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一位勤勞樸素、豁達開朗的老人形象。學生預習后,能基本理解文章內容。因此,教學本課的一個重點,應該是“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結合文本特點,依據(jù)學情,我們從以下三個板塊組織教學活動。
一讀環(huán)境,體會襯托之巧妙
讀了文題,學生就知道文章所寫的“掃路人”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背景——天游峰。文中描寫天游峰的語句,絕非閑筆,是本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習這篇文章,不妨就由天游峰入手。
師:這是一段描寫天游峰的語句,誰可以用一個字概括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
生:我讀出了一個“險”字。
師:這也是很多人讀了以后的感受。那么,作者是如何寫出這份“險”的呢?
生:作者把天游峰的石梯比喻成一根銀絲,說明石梯非常窄。
生:我還從“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感覺到走在這樣的石梯上太可怕了。
師:真的會斷嗎?
生:不是。(師插話: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是夸張。
生:天游峰險,還險在它很高,有九百多級石梯。
師:是呀!天游峰險,險就險在它高入云霄,又細若銀絲。帶著這份感受,誰能讀出這個“險”字?
(指導學生朗讀)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天游峰的臺階有九百多級。這不難說明白,但作者是這樣說的。(出示相關語段)有人說作者的語言過于啰嗦了,你怎么看?
生:我不認為這是啰嗦。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強調天游峰的臺階很多,強調了它非常高,上山下山都不容易。
師:這樣適當?shù)刂貜?,有它特殊的表達效果,是嗎?
生:是,讓我們對天游峰臺階很多的印象更深刻了。
師:你是作者的知音,領會了他的表達意圖,你來替作者表達出這些意思,我們一起朗讀好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同學們,看課題。我們這篇文章應該寫誰?(生:掃路人)那為什么花這么多筆墨寫天游峰呢?
生:因為這位掃路人是掃天游峰的,寫出天游峰的特點才能寫出掃路人的特點。
生:越是寫出天游峰“險”的特點,越能表現(xiàn)出掃路人掃上山,掃下山的勞累,也越能表現(xiàn)出老人不怕辛勞的特點。
師:是呀!這些環(huán)境描寫,與文章“寫人”并不矛盾。只不過這是從側面來寫,用環(huán)境來襯托人物的特點。
感受天游峰之“險”,是理解文本內容層面的教學目標。揣摩寫法、理解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則屬于領悟表達方法這一層面。天游峰的“險”,學生在初讀后已有所體會,教師只是進一步通過指導入情入境地朗讀,強化了對這份“險”的感受。
而教師滲透寫法指導的教學意識非常明顯。用“作者是如何寫出這份‘險的呢”,將學生由理解內容引到體會寫法上。在分析了作者采用列舉數(shù)字,巧妙比喻,夸張描寫等方法后,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險”,更知道了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份“險”的。而對“……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這句話,教師指導學生展開辨析——這樣說是不是啰嗦?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恰當?shù)摹爸貜汀?,非但不給人啰嗦的感覺,反而達到了強化、渲染的表達效果。這正是作者寫法上的精妙。
這個教學片段圍繞“天游峰”展開,似乎偏離了“寫人”的軌道。這就有必要跳出片段,從整體上觀照這段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這段環(huán)境描寫突出的是天游峰的“險”,而非它的“美”或其他什么特點,這完全是為了襯托掃路人的特點而精心選擇的“景”。所以,寫景同樣是為了寫人。為了寫景而寫,是毫無意義的。這個道理對于已有一定寫作基礎的六年級學生而言,不難理解。
再讀外貌,揣摩刻畫之精確
寫人的文章,無外乎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刻畫人物形象?!短煊畏宓膾呗啡恕吠瑯尤绱?,尤為特別的是作者描寫老人的外貌不是一次寫完,而是分兩次穿插在與老人相識的過程中。文中出現(xiàn)的這個“特殊之處”,應該引起我們的重點關注。
師: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哪里寫到了老人的外貌?(學生劃出相關語句)作者寫老人的外貌,和我們常見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是分兩次寫的。
師:為什么要分兩次寫呢?單看這兩段話,我們很難看出來,必須回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第一次描寫老人的外貌的?
生:作者傍晚時候沿著小溪散步,聽到有“嘩——嘩——”的掃路聲,就循聲看到了這位掃路人。
師:作者認識這位老人嗎?(生:不認識)了解他嗎?(生:不了解)作者唯一知道的是這位老人是一位——(生:掃路人)。現(xiàn)在,你知道作者為什么在這里沒有深入地、詳細地描寫老人的外貌特征,而只是簡單地寫了他的衣著特點嗎?
生:這個時候作者和老人是陌生人,他們只是偶遇,相互還不認識。
生:因為作者并不了解這位老人。
師:這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你在路邊見到一個陌生人,一般也不會死死地盯著人家看,只會有個粗略的印象。所以,作者只是抓住老人的職業(yè)特點,寫了他的衣著打扮。你看——
(學生齊讀第一處外貌描寫)
師:第二次外貌描寫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呢?
生:作者聽說老人每天要掃上山,掃下山,并且還不覺得苦,就忍不住仔細打量了他。
師:老人每天掃的是怎樣的天游峰?
生:九百多級高的天游峰。
生:讓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的天游峰。
師:可老人卻不覺得辛苦,而是自得其樂。這讓作者不由得打量了他。
(學生齊讀第二處外貌描寫)
師:如果說第一次衣著描寫,并不帶有作者明顯的情感。那么,這里的容貌描寫讓你看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作者對老人非常敬佩。
生:我看出了作者對老人的崇敬。
師:所以,將兩處外貌描寫穿插在作者對老人一步步的了解中,是不是很巧妙?隨著作者對人物的了解,一步步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這樣的外貌描寫不是更精確嗎?
文章分兩處寫老人的外貌,是作者無意為之,還是有意安排?為什么要這樣寫?是閱讀這篇文章值得揣摩的一個細節(jié)。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采用情境還原法,讓學生從作者視角出發(fā),隨著作者的寫作思路走一遭。原來,作者的兩次外貌描寫是由“偶遇”到“相識”的過程,是“由表及里”的遞進。
在許多學生筆下,外貌描寫往往千人一面,既不見外形特征,更沒有精神特質。而這段文字,對指導他們如何寫好人物的外貌很有意義。寫外貌不能都是“水靈靈的大眼睛”、“一張櫻桃小嘴”。作者是隨著自己對人物的了解逐漸深入,緊緊抓住他的個性特點來寫的。這樣的描寫精確而形象,在刻畫老人特點的同時,還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通過揣摩這兩處外貌描寫,學生既感受到老人的形象特點,又體會了這樣表達的妙處,可謂“言意兼得”。
三讀語言,感悟描寫之深刻
語言描寫,往往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話說“言為心聲”,它能直接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后三次寫到了老人的語言,這些“語言”都是直抵老人內心世界的橋梁。
師:在作者看來,掃天游峰一定很累,你認為呢?
生:我也這么認為。因為天游峰又高又險,上山一趟,下山一趟,都很不容易。
生:游客們單爬山已經(jīng)累得不行了,何況還要拿著大掃帚掃路呢!肯定很累。
師:可老人卻說“不累!不累!”他是在說假話嗎?
(學生思考)
生:不是。他不需要說假話。(師:沒這個必要)他很習慣這個工作,鍛煉慣了,不像我們偶爾爬一次山,不適應。
生:他很會自己調節(jié),可能覺得有點累了,就歇一會兒,看看風景。(師:這叫會工作?。┻@個工作應該比較累,但是因為他習慣了,并且熱愛這份工作,所以他不感覺辛苦,反而很享受。
……
師:老人第二次說的這段話,誰來為我們讀一讀?其他人聽一聽,你從老人的話中聽出了什么?
生:我聽出了老人很喜歡這里的山,這里的水,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師:看看老人所熱愛、所享受的生活,喝的是——(生:雪花泉的水),吃的是——(生: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生:清爽的空氣),還有——(生:花鳥作伴)。同學們,以你的生活體驗來評價評價老人的生活條件,你認為老人的生活條件怎樣?
生:老人的生活雖然比較健康,但其實還是比較樸素的。
生:也顯得有些單調,并不是很富有的生活。
師:這略顯平淡的生活,老人卻感到非常知足,非常快樂!從這番話中,你又聽出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
這幾處語言描寫,容易被讀者忽視,因為它們明白如話,實在太好讀懂了。然而,這些語言描寫并不是作者隨手寫出的,而是精心選擇,巧妙構思,每一句都能反映出老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淺嘗輒止,而是引導學生辨析品味。首先,請大家探討“累”與“不累”,“累”是客觀的,而“不累”則源于老人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讀出這層含義,老人會工作、愛工作的形象便躍然眼前。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探究老人舍不得走的原因。初讀老人的話,我們可以感受到老人對這片土地,這方山水的熱愛,然而再一思考老人舍不得走的原因,竟是如此簡單,如此樸素,老人的滿足、快樂完全源于他豁達開朗的心境。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只有剝開這層外殼,我們才能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這兩處語言的品味,就完全穿透了語言表層的意思,而在文字的背后讀出了老人的內心世界。
語言描寫,也是學生在寫人時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那么,該怎樣寫好人物的語言呢?這篇文章,作者只寫了老人三次說的話,但句句精當。這就給學生一個有益的啟示,人物的語言并非寫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篩選,寫得恰當,寫得精彩才行。
閱讀教學教什么?這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文本所蘊含的教學價值不同,不同年段的教學目標也有差異。但中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打轉,適當關注表達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深入解讀文本,準確把握學情,合理制定目標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獲,在閱讀中既得“意”,又得“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