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大乘佛教“以音聲為佛事”的觀念*——佛教吟誦的理論基礎(chǔ)研究

      2013-08-15 00:44:01張培鋒
      文學與文化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音聲眾生禪宗

      張培鋒

      “以音聲為佛事”是大乘佛教入世度生的重要方便法門,這種觀念的形成對于佛教音樂、經(jīng)典的吟誦、唱贊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由于中國有著悠久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中國佛教尤其重視音聲在傳播佛法中的作用即所謂“聲教”,形成特色鮮明、內(nèi)涵豐富的中國佛教音聲文化,直到今天,佛教的唱誦方式仍然在各地寺廟中流傳不絕,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chǎn)之一。

      “以音聲為佛事”一語并不見于翻譯之佛教經(jīng)典,最早出自陳隋之際天臺智者大師所著《金光明經(jīng)玄義》卷上:“此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或初從善知識所聞名,或從經(jīng)卷中聞名,故名在初,以聞名故,次識法體,體顯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則有力。力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聞名是自行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終,其唯圣人乎?”這段文字說明了音聲對于佛法傳播的重要作用,特別強調(diào)了“娑婆世界”即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眾生,其根基適合于以音聲“施教”這一點。由此可見,“以音聲為佛事”實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從宗派佛教形成之初,便確立了其在中國佛教中的獨特地位。

      此后,中國的幾個重要佛教宗派,都從其各自的理論體系出發(fā),肯定和論證了“以音聲為佛事”的觀點。在論證過程中,特別引證了兩部重要大乘佛教經(jīng)典《維摩詰經(jīng)》和《楞嚴經(jīng)》中的若干段落,作為理論依據(jù),由于這兩部經(jīng)典對于中國古代僧俗兩界影響巨大,“音聲為佛事”的觀念得到進一步加強,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界的共識之一。

      中唐時期,“中興天臺”的湛然大師在其《維摩經(jīng)略疏》卷二中闡述道:“眾生入道,由根受法而入佛慧,菩薩觀眾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聲為佛事,一切法趣聲。聲詮三諦,及宣四教……正由六根偏利故,使佛事不同,皆為起眾生根類故也,如娑婆以音聲為佛事,乃至香積香為佛事,皆由眾生根類異故?!边@里就結(jié)合《維摩詰經(jīng)》的有關(guān)文字,提出眾生是由其“六根”來接受佛法的,而每個世界的眾生,其“六根”的利鈍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謂“根類”不同,故不同的世界,佛教便以不同的法門來施其教化,如維摩詰所處的“香積佛國”,眾生的“鼻根”最利,因此那個世界是以香味為佛事的。娑婆世界眾生“眼根”最利,因此我們便應以音聲為佛事。對此,論者多引《楞嚴經(jīng)》的一段著名偈語“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作為依據(jù),并引申發(fā)揮,如錢謙益著《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六關(guān)于此偈的解說,匯集了眾多資料,略引如下: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薄妒琛罚骸版镀攀澜?,耳根最利,故用音聲,以為佛事。由從耳根,發(fā)識聞聲,引生第六識中聞慧,緣名句文,熏成解心種子,納為教體,故云‘教體在音聞’也。教體既成,然后思惟修習,入三摩提,成大解脫。

      錢謙益的老師、晚明高僧憨山德清在其《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記》卷六中還對《楞伽經(jīng)》和《楞嚴經(jīng)》這兩部重要經(jīng)典作出比較,從而說明兩經(jīng)的宗旨不異,從而調(diào)和音聲(有聲)與禪定(無聲)這兩種修行法門:

      蓋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由此界眾生耳根最利,以聲入心通,直達法性,最為甚深。故《楞嚴》揀選圓通,以耳根為第一。此經(jīng)令修如實行者,以戒名言為第一。以此方入道,無過耳根為最勝,而障道亦無過名言為最勝故,所謂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也。然凡夫雖依名言結(jié)業(yè),而間有利根宿具般若聞熏者,能觀言語性空,音聲不實,如風號谷響,即入無生者有之。

      這段文字文字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指出音聲自身符合“性空”之理,譬如風號谷響,似有其體,但究其實,音聲本來虛幻不實,對于利根之人,由音聲自然可以悟入“無生”之境。由此可見,《楞嚴經(jīng)》的“耳根第一”和《楞伽經(jīng)》的“戒名言第一”并不矛盾,前者也是一種重要的善巧方便。音聲本身包含空性的原理,雖然從理論上說,這應是指一切音聲,但實際上,在人類可以聽到的各種音聲中,有些音聲是嘈雜的,有些音聲是寧靜的,有些音聲是綺麗的,有些音聲則是空靈的?!斗ㄔ分榱帧肪硎摺堵牱ú俊返慕Y(jié)贊語代表了這種融會了中國傳統(tǒng)禮樂精神的佛教音聲理論:

      蓋聞寂滅不動,是則無象無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難聞,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靜夜,朗月長宵,獨處空閑,吟誦經(jīng)典。吐納宮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詞韻相屬。適眾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靈欣曜,精神悅豫。久習純熟,文義洞曉。敬心殷誦,至誠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書寫一言,功超數(shù)劫。是以迦葉頂受,靡吝剝皮。薩陀心樂,無辭灑血。此是甘露之初門,入道之終德也。

      這里所說的“凝寒靜夜,朗月長宵,獨處空閑,吟誦經(jīng)典”等等,從其情境來看,所吟誦的音聲會是怎樣的呢?顯然,佛教必然會排斥一些音聲,而崇尚一些音聲,這里面就有一個美學意義上的選擇問題。田青先生在其論著中曾指出:“中國音樂雖然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又有眾多的形式,流派、風格。但“正統(tǒng)”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除去其與政治的緊密聯(lián)系外,它的純審美的要求,卻是有著相當穩(wěn)定的一貫性的。徐青山的《溪山琴況》,雖然是琴學專著,但他總結(jié)的二十四況,卻可以視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全部審美要求,這二十四個字是: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边@一論斷是非常有見地的。中國音樂的基本精神基本上可以用這二十四個字來概括,但這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呢?其實是有著重要關(guān)系的。正如田青先生分析的,中國佛教音樂美學與儒家的音樂美學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把“中正”、“平和”、“淡雅”、“肅莊”作為基本原則。這也是“音聲為佛事”的觀念能夠為眾多士大夫所接受,從而在宋元之后,發(fā)展出一套基于佛理而又打通世俗的獨特雅音系統(tǒng)。

      一般的文人,即使沒有出家,但多數(shù)人內(nèi)心是好佛的,有些則又深厚的佛學修養(yǎng)。這樣,他們的品文談藝,表面上似與佛教無關(guān),但是在最深層的內(nèi)涵上,是融會了佛理的。以《溪山琴況》的作者為例,徐上瀛,名谼,字青山,號石泛山人,江蘇太倉人,是明末虞山派的著名琴家?!敦G山琴況》作于1641年以前。他晚年曾寄居僧舍,佛教思想對他有較大的影響,如佛教提出“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如來藏是清凈相,客塵煩惱垢染習不靜”,徐上瀛就說“修其清凈貞正而藉琴以明心見性”:佛教在修煉打坐時,要求“凝心入定,住心看靜,起心外照,攝心內(nèi)證”,講究調(diào)息定心,并以此為悟道之前提,徐上瀛就提出了古琴演奏的“調(diào)氣”說:“約其下指功夫,一在調(diào)氣,一在練指。調(diào)氣則神自靜,練指則音自靜”。佛教倡導教徒超脫塵世,在佛土中尋求精神解脫,徐上瀛就要求演奏者“絕去塵囂”、“遺世獨立”、“雪其躁氣,釋其競心”。佛教主張禁欲,否定音樂享受,徐上瀛就說“使聽之者,……娛樂之心不知何去。”總而言之,清遠空靈的境界是古代音樂乃至詩歌吟誦都追求的共同境界,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這一狀況的形成,佛教思想的融入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中國凈土宗和禪宗是唐代之后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兩大佛教宗派。凈土宗的“念佛法門”針對“末法”眾生,煩惱深重、根基淺陋的特點,提出念誦“阿彌陀佛”佛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方式,從而簡化了佛教繁瑣的修煉方法和層次,更適合一般民眾修持。

      念佛法門的重要理論基礎(chǔ)便是“以音聲為佛事”,因此凈土宗學人都強調(diào)著一點,便是十分自然的。譬如范成大為《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一書所作《跋》謂:“念佛三昧,深廣微密,世但以音聲為佛事,此書既出,當有知津者?!蓖瑯邮窃谡{(diào)和“念佛”(有聲)與“三昧”(無聲)之間的關(guān)系。

      值得注意的是禪宗,由于中國禪宗一向以“無相”、“無修”等為宗旨,那么如何看待“有相”(即有聲)的音聲,便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此,禪宗僧人一方面與前舉憨山德清那樣,從佛教經(jīng)典出發(fā),調(diào)和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僧人特別指出:禪宗其實是從來沒有離開過“音聲”的,如宋代的真凈禪師便是典型代表:

      上堂:“南閻浮提眾生以音聲為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是以三乘十二分教,五千四十八卷,一一從音聲演出。乃至諸代祖師,天下老和尚,種種禪道,莫不皆從音聲演出。庭前柏樹、北斗藏身、德山呵佛罵祖、臨濟喝,豈不從音聲演出?何況世間所有一切事法不從音聲成就者。然后音聲無盡,演說無盡,見聞無盡,利樂無盡。茍入此法門,得旋陀羅三昧自在海?!绷季茫疲骸笆搅_漢?!焙纫缓?,下座。

      真凈禪師上堂說的這一番話充分代表了后期禪宗的觀點。特別是他最后所唱的“十方羅漢”,這一聲,應該是用一種特殊的腔調(diào)來吟唱的,具有警醒的意味,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眾多禪宗語錄引用古人詩句來說法的方式,對于聽者而言,能夠聽到在修為上有造詣的禪師的這一聲吟誦,哪怕是一句平常的詩句,也會產(chǎn)生一種不可思議的作用。這則禪宗語錄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禪門說法與唱誦之間的關(guān)系。

      禪宗從其自身宗旨出發(fā),還提出了一種獨特的音聲觀:契合空性的音聲如何使人進入一種特殊的境界?明末清初禪僧百癡所作《耳澄說》,便是將這種觀念理論化的一個代表:

      夫眼之見色,隨色起想,則眼被色礙矣;耳之聞聲,隨聲起想,則耳被聲礙矣。有所礙,即有所緣,緣愛生貪,緣憎生瞋,常住真心,昏濁日固,吾知其未能澄也。然而澄必于耳,何說也?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琴瑟、琵琶、箜篌、鼓樂,人之所樂聞也,且以人之六根,惟耳根最利,隨所聞而入之,澄澄湛湛,不動不搖,即妄全真,應時解脫,無處而非常住心,無處而非凈明體矣。由是推之,六律五音,澄耳之具也,松籟風濤,澄耳之譜也,鳥啼蟻斗,蛙吠驢鳴,澄耳之官也,兒笑婦罵,鬼哭神號,山動雷轟,川騰谷應,澄耳之節(jié)奏也。只為耳不善澄,澄不關(guān)耳,遂至種種蹉過,習焉不之察耳。若夫古隱聞讓國而洗耳臨淵,隔壁聞墜釵而籍名破戒,此猶泥耳澄之跡,非吾所謂澄也。耳澄上人得虔老三絕,而進乎禪者也,學以成之,悟以通之,自澄澄人,于茲可卜矣。是故書耳澄之說以贈。

      在這里,一切音聲(不僅僅是來自佛門的音聲),其實以澄凈的心態(tài)來聽賞,皆具有空性的意義,無處而非常住心,無處而非凈明體。由此推論,世俗一切音聲皆可為“佛事”,關(guān)鍵在于心靈是否澄澈。這樣,禪門所謂的“音聲”便具有較之其他宗派更為廣泛的意義。這種觀念,尤其對于士大夫文人來說,有著更大的吸引力,也是佛教音聲與世俗結(jié)合,特別是與詩歌吟唱結(jié)合起來的重要前提。其實,中唐以來出現(xiàn)的“詩僧”,多闡述過這樣的觀念,只不過未明晰化、系統(tǒng)化而已,如王梵志詩謂:“家有梵志詩,生死免入獄”;寒山詩謂:“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拾得詩云:“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jīng)卷”等等,皆是“以詩說法”。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六記載了憨山德清一位弟子的軼事:“余在廣東新會縣,見憨山大師塔院,聞其弟子道恒,為人作佛事,誦詩不誦經(jīng)。和王修微女子《樂府》云:‘剝?nèi)ド彿可徸永洌活w打過鴛鴦頸。鴛鴦頸是睡時交,一顆留待鴛鴦醒?!庥泄湃?。”這位道恒禪師,做佛事時,為人吟誦的是詩而非佛教經(jīng)典。雖說這可能只是一個特例,但仍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可見,中國佛教繼承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同時與中國固有文化融合,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音聲理論。由于音聲與大乘佛教“空觀”哲學相符,可以“凝心入定”,體悟到“萬法皆空”的佛理,因此受到中國佛教的高度推崇,佛教唱贊、吟誦風氣的盛行遂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猜你喜歡
      音聲眾生禪宗
      文化中的樂種研究
      ——評陳輝《浙東鑼鼓:禮俗儀式的音聲表達》
      美育學刊(2022年2期)2022-04-11 11:02:50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寫在六合金光寺
      揚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09:39:04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鄂西民間手抄唱本音聲符號“”考釋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50
      油服回暖下的眾生象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1:58
      陶淵明“不解音聲”是個偽命題
      “音聲”之疑——質(zhì)疑當下流行的一個音響概念
      慈懷眾生
      中華奇石(2017年3期)2017-04-11 17:48:19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禪宗”
      韶关市| 通辽市| 泗洪县| 南陵县| 抚顺县| 揭西县| 宜君县| 乐至县| 怀化市| 昌黎县| 兴宁市| 九台市| 宾川县| 邯郸市| 阿鲁科尔沁旗| 和林格尔县| 巢湖市| 南安市| 呼伦贝尔市| 郯城县| 深州市| 抚顺市| 绍兴县| 上虞市| 布拖县| 平罗县| 平舆县| 六安市| 太谷县| 东辽县| 商丘市| 岳阳县| 信丰县| 晋宁县| 临夏市| 格尔木市| 沙湾县| 吉木萨尔县| 张家口市| 汝南县|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