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茜[暨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 510632]
從《洛麗塔》翻譯看互文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
⊙林茜[暨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 510632]
后現(xiàn)代大師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是20世紀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也是其最受爭議的一本書。在中國,自從第一個中譯本出現(xiàn)后,《洛麗塔》便被不同的譯者翻譯、重譯,至今已有二十余個譯本。然而關(guān)于這部作品的翻譯研究卻相對匱乏。本文選取主萬和于曉丹的翻譯版本作為比較對象,從翻譯過程的三個階段,即閱讀——闡釋——創(chuàng)新來探討作為讀者——闡釋者——創(chuàng)新者的譯者在互文語境下的主體性發(fā)揮。
《洛麗塔》讀者闡釋者創(chuàng)新者互文譯者主體性
克里斯特娃在巴赫金的對話性理論基礎(chǔ)上,首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她認為,“每個文本都是用馬賽克般的引文拼嵌而成,每個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①。也就是說,不同文本間的這種相互交織關(guān)系形成了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之網(wǎng),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不同文本囊括到一個巨大的發(fā)散系統(tǒng)之中。根據(jù)互文性理論,譯文和原文之間也是一種互文關(guān)系。如果把原文視為一種前文本(當然前文本自身也具備互文性),那譯文就是從其衍生而成的新文本。這樣,翻譯將不再被視為原文的隸屬物,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自主性、主動性、目標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因此,在互文語境之下,翻譯要求譯者在其前文化背景之下去充分理解原文,運用其互文知識,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用目的語自如地闡釋原文內(nèi)容。這樣,在原文和譯文之間起著媒介作用的譯者,就能從其同時兼?zhèn)涞淖x者——闡釋者——創(chuàng)新者的三個角色中發(fā)揮出其主體性。
后現(xiàn)代大師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一經(jīng)面世,就引來世界各地的倫理討論。作為備受爭議的20世紀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洛麗塔》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中國,《洛麗塔》第一個中譯本于1964年誕生在中國臺灣。此后《洛麗塔》便被不同的譯者翻譯、出版,至今已有二十余個譯本?!堵妍愃纷钔怀龅奶攸c之一就是它的互文性。其包含了諸如文化內(nèi)涵,文學(xué)反諷,歷史事實,真實名人等一系列互文性標志。因此,翻譯《洛麗塔》對同時是讀者、闡釋者、創(chuàng)新者的譯者也是一個相當繁重的工作。
在互文理論之下,一切文學(xué)作品都存在著互文性的隱喻,都多少留有其他文本的痕跡。他們相互指涉,相互依存。當一部作品在寫完脫離作者以后,文本意思就歸結(jié)到讀者自己的理解中去了。這就要求譯者——專業(yè)的讀者必須在翻譯之前,讀懂原文意思,正確理解作者意圖。喬治·斯坦納就曾指出:“一切理解都是翻譯?!雹谝蚨?,文本的閱讀其實要求譯者調(diào)動其互文知識,對文學(xué)作品中的互文性隱喻有所識別、有所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發(fā)揮譯者主觀性?!堵妍愃酚兄鞣N文學(xué)意象的所指和不同的隱喻意義。在處理文學(xué)意象的閱讀和翻譯上,于曉丹和主萬這兩位譯者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
Between the age limits of nine and fourteen there occur maidens who,to certain bewitched travelers,twice or many times older than they,reveal their true nature which is not human,but nymphic(that is,demoniac);and these chosen creatures I propose to designate as nymphets.③
于譯:在九歲和十四歲年齡限內(nèi)的一些處女,能對一些著了魔的游歷者,盡管比他們小兩倍甚或好幾倍,顯示出她們真實的本性,不是人性的,而是山林女神般的(也就是說,鬼性的);而這些被選中的小生命,我想命名她們?yōu)椤靶愿猩倥?。?/p>
主譯:在九歲至十四歲這個年齡段里,往往有好些少女在某些比她們的年齡大兩倍或好幾倍的著迷的游客眼里,顯露出她們的真實本性,那種本性不是人性而是仙性(也就是說,是精靈般的)。我提議把這些精選出來的人兒稱作“性感少女”。⑤
這一段在整個小說中都至關(guān)重要,它不僅塑造了洛麗塔在讀者心中的形象,還對洛麗塔定型。Nymph(仙女),作為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角色,是指很小的女性精靈。一般被描述為漂亮、年輕、古靈精怪、愛唱歌愛跳舞的。在亨伯特看來,洛麗塔對他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以至于在小說開端,他就感嘆道:“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⑥。而于譯本的“處女”“山林女神”“鬼性的”則難免和洛麗塔的形象不符。
文學(xué)翻譯中的書寫總是和文本內(nèi)外的閱讀經(jīng)驗有關(guān)。在互文語境下,如果缺少前文本的理解,就難以讀懂新的文本。當文本脫離作者生成時,讀者決定了有多少原意能被讀挖掘出來。文學(xué)翻譯要得作者之志,原文沒有理解透,譯文只得其軀殼,這就不能不是根本的失敗,個別詞句的嚴重錯誤也由此而產(chǎn)生。因此,對于身為資深讀者的譯者來說,第一步便是要結(jié)合自己的前文本去讀懂原作,找出其中的互文暗指和符號,調(diào)動自己的互文知識去揣摩作者意圖,最大可能地用譯入語翻譯作品。
譯者作為闡釋者的角色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在互文語境下,譯者不僅要用譯入語說明文字的字面意思,澄清文本中的指涉和暗指,找到其來源,還要用最貼切的話語清楚明了并且對等地闡釋這種意義。闡釋的第一步是要重現(xiàn)作者的邏輯,包括他的內(nèi)涵、寫作風(fēng)格和文學(xué)主張?!堵妍愃芬驗槌霭鏁r所引起的倫理問題,文本本身就存在多個版本。因此,譯者對不同文本的選擇也會決定其最終的翻譯質(zhì)量。
同以前的《洛麗塔》版本相比,主萬選擇了美國權(quán)威注釋本作為譯本。該譯本是目前世界上最權(quán)威的版本,是根據(jù)公認的美國Vintage公司1989年定本,并參考了麥克米蘭(公司)的詳細注釋本。出版前曾得到納博科夫本人的審定和確認。而該版本的注釋也出自美國研究納博科夫的專家,多為批評式的,包括??卑姹?、大量解釋文本的互文標志。主萬對于《洛麗塔》這一版本的選擇也就奠定了他的翻譯版本是有史以來最全最忠實于原作的版本。納博科夫的作品是用英語寫就的,很多精妙的對比、隱喻、轉(zhuǎn)文,不加注解中文讀者是看不明白的。因此,主萬不僅翻譯嚴謹,補齊了此前因為各種原因刪節(jié)和遺漏的段落,還根據(jù)中國人的閱讀習(xí)慣和英語能力,增補了將近九百條闡釋性的注釋,是中文讀者能夠見到的唯一一本全譯注釋本。主萬對美國權(quán)威注釋本的選擇,為他彌補了讀者互文知識的缺失,為準確闡釋原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萊姆基曾把互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nèi)互文,一類是外互文。按照他的觀點,“內(nèi)互文是指同一文本下相關(guān)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⑦。也就是說,譯者應(yīng)該以共時和組合的觀點看同一文本內(nèi)有關(guān)因家的關(guān)系。在翻譯實踐中,翻譯者的闡釋者角色要求他/她要注意譯文內(nèi)部的分析,仔細研讀上下文,找出其間隱含的關(guān)系,或前后文的關(guān)系,尤其要考慮到部分和整體的聯(lián)系,從而準確明了地翻譯出原文的連貫性。
My judges will regard all this as a piece of mummery on the part of amadman with a gross liking for the fruit vert.⑧
于譯:我的判斷僅把所有這一切都視作由一位癖嗜未成熟果子的狂人演出的一場啞劇。⑨
主譯:我的法官會把這一切看作一個對fruit vert有著下流愛好的瘋子所作的啞劇表演。⑩
于譯和主譯在對“judge”一詞的處理上出現(xiàn)了不同?!癹udge”一詞多義,有“法官”也有“判斷”的意思。就部分而言,于的翻譯并無不妥,也的確闡釋了“judge”該有的含;然而結(jié)合前后文,從整體上考慮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這句是出自亨伯特的想象,他想象自己在法庭上的辯護臺詞。因而,“法官”這樣的角色更符合原意。
其實,于曉丹因內(nèi)互文理解出錯而導(dǎo)致的誤譯還有很多其他例子,比如把“recorder of psychic reactions”譯為“醫(yī)藥反應(yīng)記錄員”(實際上應(yīng)該是“心理反應(yīng)記錄員”)。把“I’ll settle with you Friday”中的“settle with”譯為“解決”而不是“結(jié)算”等。這些都是因為譯者忽視了文本內(nèi)部聯(lián)系而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錯譯。
萊姆基關(guān)于互文性的另一類別是外互文性,意指“包含進其他文化內(nèi)涵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不同文本聯(lián)系”?。也就是指歷時和策合的觀點下不同文本之間的參照關(guān)系。外互文性要求作為闡釋者的譯者在翻譯一個文本時,要從別的文本中找到與其相關(guān)的信息,調(diào)動其知識儲備去挖掘背后的寓意,深入闡釋原文含義。
A great user of roadside facilities,my unfastidious Lo would be charmed by toilet signs—Guys—Gals,John—Jane,Jack—Jill and even Buck’s-Doe’s.?
于譯:我的隨隨便便的洛作為路邊設(shè)施的大用家,常被廁所標牌弄得很開心——“男士和女士”“約翰和簡”,“杰克和吉爾”,甚至還有“巴克的和多伊的”。?
主譯:我那馬虎草率的洛常常使用路邊的廁所,老是受到廁所旁的一些招牌吸引——小伙子—姑娘,約翰—簡,杰克—杰爾,甚至雄鹿—雌鹿。?
這里,于曉丹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就翻譯策略本身而言,并無大恙。但是站在文化背景缺失的中國讀者立場來看,除了“男士和女士”,其他的翻譯就只能讓人一頭霧水,很難辨認出引發(fā)洛麗塔咯咯直笑的真正原因。在原文中,納博科夫使用了頭韻、俚語和雙關(guān)來加強廁所標志的滑稽感:“Guys-Gals”“John-Jane”“Jack-Jill”這三組反義詞不僅分別在首字母“g”和“j”上面押韻,還是一種文化的展現(xiàn)。
第一組中g(shù)uy為俚語,意為“家伙”,gal為girl的口語,若譯作“男士和女士”與Gentleman’s-Lady’s又有何異?第二、三組中,John、Jack、和Jane、Jill分別為男名和女名,Jack為John的昵稱,并且都以“J”開頭形成頭韻,其微妙之處很難為中國讀者領(lǐng)會。Jack和Jill作為常見人名,就如同中文的牛郎織女般為英語使用者所接受。例如:“All’swell,that Jack shall have his Jill”(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是一個可以用來說明這組詞的文化含義的典型例子。當然,于的音譯也無可厚非,只不過英文中能引得粗俗的洛麗塔發(fā)笑的幽默,卻只能讓中國讀者皺眉了。同理,第四組詞中,Buck意為“公兔、公鹿或公?!?,Doe意為“母兔、母鹿或母山羊”,于的翻譯再一次丟失了原文的庸俗可笑之處。相比較而言,主萬的翻譯要準確不少,也突破了文化隔閡。但是關(guān)于“約翰—簡”“杰克—吉爾”這樣具有文化背景知識的闡釋尚欠缺。如果加注解釋這些詞對性別的代表意味則更加完整。
勒菲弗爾在《翻譯,改寫以及對翻譯名聲的制控》提到的,“保守的譯者在字句之間下工夫,而‘靈魂譯者’是把整個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以及文本在該文化下的功能”?。靈魂譯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文化的傳遞者。大多數(shù)互文參照只屬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又有著不可替代的差異性。這就要求作為闡釋者的譯者要有能識別這些互文參照后面的文化底蘊的能力,能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去彌補文化缺失導(dǎo)致的讀者迷茫。
翻譯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它包含著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于各種規(guī)范之下,譯者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戴著腳鏈的舞者。譯者除了要像作者一樣,將先前文本的“碎片”重新組織拼湊起來,還要多方面進行互文指涉,要參照源語作者、源語文化、源語讀者、文本語境、譯入語文化、譯入語讀者等。但即便如此,翻譯本身絕對是一個創(chuàng)新活動,譯者也在其創(chuàng)新者的角色中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I sw itched to English literature where so many frustrated poets end as pipe-smoking teachers in tweeds.Paris suited me.I discussed Soviet movies w ith expatriates;Isatw ith uranists in the Deux M agots.?
于譯:“我轉(zhuǎn)向英語文學(xué),這科里許多失敗的詩人最后都成了穿蘇格蘭呢,抽煙袋的教師。巴黎適合我。我和流亡者大談蘇聯(lián)電影。我和鈾礦學(xué)家一起坐在“第二人像”里。?
主譯:我改念英國文學(xué),那么許多潦倒的詩人都在這個領(lǐng)域里最終成為身穿花呢服裝,抽煙斗的教師。巴黎很適合我的口味。我和流亡國外的人一起討論蘇聯(lián)電影。我和一些同性戀者坐在“雙叟”里面。
Deux Magots,法國巴黎左岸一家有名的咖啡館,知識界人士常聚集在那兒。?
這段選自亨伯特早期未遇洛麗塔時的頹廢生活描述。“Deux Magot”(法語)中文意思是“兩只叟猴”,但其實是指這樣一個實際存在的法國咖啡店,該店深受當?shù)赝詰僬咂?。正如小說中提到了,《洛麗塔》是亨伯特聲稱在監(jiān)獄里完成的半自傳體小說,因此真實地名的出現(xiàn)也很正常。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于曉丹直接把“uranists”和“Deux Magots”譯為“鈾礦學(xué)家”和“第二人像”。丟失原文言外之意的同時,也讓中國讀者感
到莫名其妙的突兀。
讀者和作者之間有著不可避免的隔閡。作為中介的譯者,最重要的職責(zé)之一就是要盡其所能縮小這種分歧,使讀者能夠更加靠近作者。大部分中國讀者會對“第二人像”感到陌生、困惑,更別說這個咖啡店名背后的寓意。自小受中國古典文化熏陶的主萬有著豐厚的互文底蘊。他對中英文的熟練駕馭能力使他在此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他將“Deux Magots”譯為“雙叟”,表面意為“兩個老頭兒”,也同時像納博科夫一般,隱晦地指涉了其為同性戀聚集地。這種翻譯投合了讀者的現(xiàn)有視域——有關(guān)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儲備,使譯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也保留了納博科夫原有的互文指涉含義。原詞的不露鑿痕、一箭雙雕之妙得以彰示。
結(jié)語
在互文視域下,翻譯不再是單純的語碼轉(zhuǎn)化活動,譯者被賦予了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具有了三重身份:作為讀者對原文本的完成;作為闡釋者對原文本的闡釋;作為創(chuàng)新者對原文本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互文性語境為譯者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思索創(chuàng)造空間,使他們能站在一定高度從容閱讀,闡釋原文本,創(chuàng)作新文本,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
①Kristeva,Julia.Body/Text in Julia Kristeva:Religion,Women,and Psycho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8.
②Steiner 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8.
③⑧??Nabokov Vadimir.Lolita[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7,35,42,161.
④⑥⑨??于曉丹譯:《洛麗塔》,南京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第10頁,第11頁,第32頁,第164頁。
⑤⑩??主萬譯:《洛麗塔》,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第25頁,第65頁,第235頁。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 ation of Literary Fr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8.
⑦?Lemke,J.L.“Ideology,Intertextuality,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in J.D.Benson et al.(eds.)Systemic Perspectives of Discourse,vol.l,Norwood.N.J.:Ablex,1985:63,65.
作者:林茜,暨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語言文學(xué)2011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xué)。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