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琳 顧 洪
(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2012年7月以來,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共和黨總統(tǒng)競選人羅姆尼和國防部長帕內塔相繼訪問以色列,他們均強調美國絕不允許伊朗發(fā)展核武器。盡管在這一點上美以觀點完全一致,但雙方在阻止伊核計劃的具體行動方式上仍有分歧。為了逼迫伊朗在核問題上讓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7月31日宣布對伊朗能源和石化部門采取額外制裁措施,隨后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又于8月1日通過更嚴厲的對伊制裁新舉措,尋求進一步抑制伊朗石油出口。至此,美國國會和白宮自2010年6月以來已對伊朗實施七輪制裁。
伊朗核能源開發(fā)活動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fā)動的戰(zhàn)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fā)展核武器,并對其采取“遏制”政策。2003年初,伊朗政府宣布其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后,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fā)計劃提出“嚴重質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lián)合國安理會。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6年至今,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先后就伊朗核問題通過6個決議和2個主席聲明,有關各方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對話和談判。本文旨在使用博弈論的相關理論來對伊朗核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并且對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進行預測。
盡管伊朗核問題涉及美、伊、中、俄、德、以等多個國家,但是就目前核危機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和利害關系來看,美國和伊朗是這場危機最主要的兩個行為體。因此,我們將集中分析美伊之間的博弈。
博弈論也稱為“對策論”,其中最基本的三個要素為:
(1)局中人,即博弈參與人:局中人是博弈中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的決策主體,他們在博弈過程中本身都是理性的。本文的博弈者設定為美國和伊朗。
(2)策略,即局中人可能采取的戰(zhàn)略行動:策略是指每個參與人在博弈中的行動規(guī)則或者行動指南。假設在國際問題中各個國家依據(jù)策略最終采取的行動有合作(Cooperation,簡寫為C)和不合作(Defect,簡寫為D),那么美伊博弈就會形成如下幾種結局:D1C2(美國不合作、伊朗合作);C1C2(相互合作);D1D2(相互不合作);C1D2(美國合作、伊朗不合作,美國損益)。
(3)支付:支付就是在博弈過程中依據(jù)可能的戰(zhàn)略而產生的所有可能的結局中各方參與人所獲得的回報。我們將支付從大到小分為四種,1st>2nd>3rd>4th,并按照不同結局所代表的支付,從大到小的排序排列就形成了局中人的支付偏好排序。
(1)D1C2(美國不合作、伊朗妥協(xié))。美方在堅信自己會取得這場核危機勝利的前提下,美國對伊朗其實是在執(zhí)行以制裁為主、以航母戰(zhàn)斗群和設定紅線的雙重威懾為輔的政策。如果美國在這場危機中失敗,美國到底會比現(xiàn)在它在中東失去多少利益且不去評估,但對伊朗而言,要被改變的是政權,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最大化利益必須斗爭。因此,伊朗被迫做出重大讓步,無條件放棄核計劃、拆除核設施,進而使伊朗陷人危機而面臨瓦解的危險;美國則徹底解除伊朗核威脅,鞏固在中東的霸權地位,基本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伊方迫于來自國內的經濟困難和美國對伊封鎖造成的國際壓力,伊朗最終做出讓步,放棄核計劃。結果,伊朗雖獲得國際社會的一些援助,但其博弈的目標基本沒有實現(xiàn),而且很可能導致伊朗國內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
(2)C1C2(即雙方互相妥協(xié)合作)。由于美國考慮到伊朗核問題升級將使自己處于伊朗核問題、國內經濟就業(yè)形勢嚴峻等多面應付的尷尬局面中,并且估計到如果自己讓步伊朗也必然會做出某種妥協(xié),所以借助國際社會的斡旋,美國體面地與伊朗重新達成協(xié)議。在伊朗放棄核計劃的同時,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伊朗的經濟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國際聲譽。伊方會做出讓步,以此獲得一些國際援助,緩解國內經濟困難,也能得到美國某種形式的安全承諾,核危機得到暫時解決。但是,伊朗依然無法完全消除來自美國的敵視態(tài)度。
(3)D1D2(即雙方都不妥協(xié)合作)。美國的中東戰(zhàn)略目標是:保證中東石油供應的穩(wěn)定、推動巴以和平進程、打擊恐怖主義、保護阿拉伯國家的安全、促進中東民主化及保衛(wèi)以色列的安全。如果美國對伊朗做出讓步會破壞核不擴散體系,導致更多國家對美國進行“訛詐”,因此美國無意做出任何讓步,堅持聲稱只有伊朗在完全停止其高濃縮鈾計劃并重新承諾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前提下才與伊朗談判,并希望最終推翻伊朗現(xiàn)存政權。對伊朗來說,實施核計劃,掌握核技術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戰(zhàn)略選擇,不會輕易放棄。在雙方僵持下,伊朗核危機延續(xù)和不斷升級,中東局勢將會動蕩不安。
(4)C1D2(即美國合作、伊朗不妥協(xié))。由于估計到自己強硬的政策只會讓伊朗更有借口執(zhí)行核計劃,并引起整個中東局面失控,美方首先做出讓步,與伊朗進行談判,對伊朗的安全做出某種保證;而伊朗也做出凍結核開發(fā)計劃的決定。在這一對弈過程中,美國的信譽和作為超級大國的自尊受到損害,伊朗成為不畏強暴的楷模,更受本國人民的擁護。伊朗減少了來自美國的戰(zhàn)爭危險,基本實現(xiàn)自己的經濟與安全目標,最終也做出停止核計劃的承諾。在這種結局中,伊朗基本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根據(jù)以上分析,對于美方,在D1C2結果中,美國以最小的代價基本實現(xiàn)其目標,給美國帶來最大的支付,是美國最期望出現(xiàn)的結果。C1D2則是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因為這樣雖緩解了危機,但其霸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zhàn)。從美國目前國內不景氣的經濟形勢及考慮到其盟友的利益安全來分析:在短期情況下,C1C2較之D1D2對美國更為有利。因此,在目前情勢下,美國的支付偏好排序為D1C2>C1C2>D1D2>C1D2。
對于伊方,C1D2無疑對伊朗最有利,基本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伊美雙方均做出讓步從而部分實現(xiàn)各自目標總要優(yōu)于伊朗單方面做出讓步,即C1C2>D1C2。由于伊朗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如果在雙方處于D1D2這種僵持的狀況下,伊朗繼續(xù)實施核計劃,即使真正擁有了核打擊能力,國內經濟卻可能更加困難。因此,伊朗的支付偏好排序為C1D2>C1C2>D1C2>D1D2。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才是上上之策。這是唯一符合雙方利益的最佳選擇,也是唯一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最明智的解決辦法。希望本文能夠引起各位的興趣,希望他人能夠對博弈論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加速博弈的相關理論在我國的傳播。
[1]王繼新.事與愿違的威脅——美軍事干涉對核軍控的影響.兵器知識,2012.
[2]孫小虎.21 世紀以色列國家安全戰(zhàn)略研究.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09.
[3]孫遜.試析伊朗核問題的困境與走勢.和平與發(fā)展,2012(2).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吳志成,李敏.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博弈論分析.南開政治學評論,2002.
[6]劉國華.伊朗核問題與大國的利益博弈.國際問題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