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婧
不說『官話』多做『民事』
文/郭文婧
《人民日報》日前公開征集“最反感的官話套話”,請公眾為轉變作風建言獻策。此舉引發(fā)社會強烈共鳴,網(wǎng)友紛紛吐槽,不僅“貢獻”出官場上習見的空話、套話,“高度重視”、“親自過問”、“現(xiàn)場指揮”、“積極、及時、立即、確?!钡?,甚至連2010年那位滿口“領導重視”的江西防汛辦副主任平其俊也被重新記起。
官話本是官員說的話,但慢慢演變,已經(jīng)成了一個特定代指,指出自官員之口、由官腔官調官氣凝聚起來的假話、空話、套話、廢話。雜文家劉洪波說,官話是“處處用心”與“無動于衷”的結合體,是一種裝飾性的語言,而不是一種真實表達的語言。官話之所以引起群眾不滿,不只是官話本身,而是官話背后只見“官事”,少見“民事”、“人事”。
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說什么樣的話。如果一個官員,天天沉浸在基層,想的是民之所想,急的是民之所急,做的是民之所需所愿,估計要讓他講出“官話”也是很難的,因為他除了民話壓根兒就想不出“官話”,就不習慣“官話”。相反,如果一個官員,做自己的事,講別人的話,照本宣科,或者一半這樣想,另一半心里自有“小算盤”,既要表面上大言炎炎,冠冕堂皇,又忘不了私下蠅營狗茍,要讓官員不講“官話”,那他可能就無話可講了,因為不敢講。
官話連篇白費舌,一事無成百不堪。臺面上講“官話”,私下里做“官事”,這種風氣不僅不少,而且還在四處蔓延。甚至有部分地方官員,臺面上講信訪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背后卻是攔訪、截訪,甚至給予勞教;臺面上講要構建和諧社會,實際上是卻是野蠻拆遷,甚至鬧出人命;臺面上講立即解決,實際上卻是各部門相互“踢皮球”;臺面上講反腐敗,私下里卻受賄索賄,包養(yǎng)情婦……
公眾期待官員說話能直面問題,潛含的意思是要真正解決問題;期待不說官話能成官場新風氣,潛含的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所以,要打破官員說“官話”的問題,根本的還是要官員不做“官事”,而做“民事”、“人事”。但如何保證官員必須做“民事”、“人事”呢?說“官話”的官員最在乎的是“烏紗帽”,如果群眾有權決定將“烏紗帽”戴在誰的頭上,官員就自然會說誰的話,做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