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起
(武漢輕工大學 體育部,湖北 武漢 430023)
太極拳是健身、素質、終身體育較為理想的運動項目之一,被高校、干部院校選編為教材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從學生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對其的掌握情況看,這一形勢并不樂觀即很多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太極拳的內(nèi)涵。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學生(員)打的太極拳,似操非操,似舞非舞,完全失去了太極拳特有的風格和韻味使得學生時對太極拳失去了興趣。對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員)對太極拳運動缺乏認識與了解;二是教學方法和手段不當,值得深入地研究。
在大學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想教好、學生學好太極拳,必須了解太極拳運動的特點。太極拳與田徑、球類、體操、舞蹈等運動項目在動作的形成、結構、生物力學、運動軌跡、理論指導等方面有著本質區(qū)別。它的特點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太極拳是由古代陰陽學(即對立統(tǒng)一自然辯證法)兩大范疇構成的運動。表現(xiàn)在拳架的組成、運動規(guī)律、技術要求、攻防原則等各個方面。太極圖中所示的一對矛盾之間互根、互用、互換、互立充分提示了太極拳運動的哲理。如在太極拳中運動的上下、里外、大小、虛實、開合、剛柔、快慢都完整體現(xiàn)了這一法則。
太極拳動作的運動軌跡主要是圓和弧。太極拳套路中出現(xiàn)的各種手法,如弸、捋、摟掌、推掌、穿掌、抽掌、挑掌、勾掛、沖拳、搬拳等,要求保持弧形,不可直來直去。相對靜止成型的手臂動作也是如此,運動中的腳步動作同樣在做圓弧運動,以腳為鉆以髖為軸前后左右運動,如盤中滾珠。就很好地說明了腳步動作的特點。倒轉肱一式兩臂相對運動組成立圓。左右登腳式中的丁步全抱,雙手開始的反向運動組成平面圓??傊?,太極拳的動作非圓即弧,需要將其練成一種非流暢的曲線型。
在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其流派較多,同時各個流派的打法也不盡相同,但是,其核心和關鍵在于動作緩慢均勻,平穩(wěn)連貫,這是所有太極拳特點中的共性。最具代表性的是楊式太極拳,其動作要求,前進后退如細風擺柳,起落如水上行舟,動作銜接如長江之水連綿不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拳法的運動過程中,需要用單腿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支撐身體重心,這不僅需要練習者擁有很好的腿部力量,而且需要其有較好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從而能更好的掌握運動規(guī)律。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要求練習者全神貫注的集中意識,用思想意識去體會引導動作,練好一招一式。在練習過程中,太極拳的動作比較復雜所以需要練習者對身體各部位在空間的姿態(tài)通過本體感覺形成符合太極拳要求的運動軌跡。如果在練習中注意力不集中,意識不到位,正確的動作就不能形成。練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緩慢、清靈自然,同時要求動作自然流暢不能僵硬。從外表上看好像是不用力的運動。
太極拳的攻防技擊不同于一般的拳術的硬打硬拼技擊,而是注重以柔克剛,粘連粘隨,舍己從人,以靜制動,綿里藏針,借力反擊的高層次的攻防技擊。由此引出太極拳一系列練拳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弄清一招一式的含義,準確把握動作,把動作做到位,同時注意對身體各部位有特殊要求的運動。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姿勢有特殊要求,是由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動作結構、攻防技擊以及拳種的風格和韻味等因素所決定的。對肩和手臂的要求:沉肩垂肘,肩不能聳,肘不能向上翹;對頭和頸部的要求:虛領頂勁,頭保持正直,頂部豎起;對軀干的要求:含胸拔背,頭和軀干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同樣做弓步,廣播操的弓步,要求抬頭挺胸,軀干后弓形與太極拳的弓步就不一樣。對臀和下肢的要求:吊襠屈膝,做動作時,膝微屈,使之放松,臀不松塌,兩腳用力往里夾,才能使身體姿勢穩(wěn)定。
設計太極拳的教法,應依據(jù)太極拳運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來制定。
學生(員)在太極拳技術課之前,需要將太極拳理論課和觀看太極拳教學錄像結合在一起。同時指導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太極拳運動的規(guī)律、特點及理論知識,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員)對太極拳的興趣與愛好,同時在教師高超的專業(yè)技能的展示下能夠樹立學生學習太極拳的意識,這是一條極其重要的途徑。
太極拳的基本功是進行其它太極拳套路訓練的基礎工作。將太極拳的基本功,如手型和手法,步行和步法,腿法、身法、眼法等巧妙地編成“操”,在音樂伴奏下做正課前的準備活動練習,成為“課課練”的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為太極拳運動的專項身體素質和動作定型打下良好的基礎。
太極拳動作運動軌跡較為復雜,首先是要理清手和腳運動路線和方位。手腳分開練習能夠使學生快速的對單個動作進行掌握。教師先教會學生(員)手和腳的單個動作,然后再做手腳配合練習,這樣能夠很快的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如野馬一式,先做原地分腿站立分掌練習,后做弓步移動練習,弓步動作的重點是先邁出腳再移動重心成弓步,將該動作分開進行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掌握太極拳的速度,同時也表明太極拳的這一動作與廣播操和長拳一次成型的弓步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分析每一段動作的結構,抓住關鍵性起主要作用的動作先進行輔助練習。如單鞭、云手、再單鞭一段,起主要作用的關鍵動作就是云手,云手就是本段輔助練習的動作,這一段雖然難學,只要學會云手,就容易學了。
太極拳套路本身就是高層次攻防單個動作有機組合而成。不理解太極拳一招一式的攻防含義,所打的太極拳就會失去太極拳的風格和韻味,動作也不會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攻防教學,如學生(員)分成相對站立一對一進行攻防練習,練習前教師先講解示范并指導進行攻防練習。
太極拳套路是整體,學會單個動作,為學會太極拳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不等于完整協(xié)調準確掌握太極拳套路。整體配合練習,必須加強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練習:一是,手腳動作的配合練習;二是,段與段以及連接動作的配合練習;三是,全套動作的銜接、配合、協(xié)調以及太極拳風格韻味的練習;四是,能在太極拳音樂伴奏下熟練地完成太極拳套路動作。
長期以來,我校體育教學運用上述教學方法對學員進行簡化廿四式太極拳教學,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一是,學員學會了簡化廿四式太極拳,能在太極拳音樂伴奏下熟練地完成簡化廿四式拳套路動作。部分學員回單位后成為簡化廿四式太極拳輔導員,為帶動本單位開展太極拳活動和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二是,培養(yǎng)了學員終身鍛煉的習慣,絕大部分學員學會太極拳后一直堅持鍛煉,使得其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同時又促使學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對太極拳的喜愛之感。三是,在每年學校有關部門對體育課教學質量考核中,學員對太極拳課目給予的評價中,明確顯示:優(yōu)良率均保持在99%到100%之間。所以實踐證明,在上述教學方法的實施下能夠保證學生對太極拳的熱愛同時證明該方法的切實可行。
作為源遠流長的太極拳,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在大學生的體育活動過程中引進太極拳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能夠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使他們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新的學習中。本文結合太極拳的特點,將該運動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教法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同時就太極拳使用后的效果進行了說明,結果表明采用該教學方法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1]邱丕相.武術套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體育學刊,2007(7):66-68.
[2]蔡仲林,施先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62-64.
[3]盧兵.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6-57.